劉亞蘭 (西華師范大學 637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興起,但對其概念卻并未有準確的界定。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概念被確認。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將非遺的范圍劃分為六大類:“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2006年6月我國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10大類,分別是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美術、手工藝、傳統醫藥和民俗類。
在中國知網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為題名進行搜索,共2172篇文章。通過對其整理、統計、分析, 發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遺旅游開發的適應性、非遺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非遺旅游開發堅持的原則、非遺旅游開發模式、非遺旅游開發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在人類意識到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后,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反思和尋根的結果,這種保護實際上是“文化自覺”的開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還是傳承發展,中國提出16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對比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顯然更強調“傳承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有要義。隨著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過去的觀光游、休憩游、度假游等已發展到比較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旅游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然而,非遺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對于非遺的開發與保護又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的旅游開發是保護非遺的一種有效途徑,可以實現旅游與文化、文化與經濟的互動發展。徐文燕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表現,指出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是一種有機聯動,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與經濟的互動,表明旅游開發可以成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途徑。2當然,非遺的保護應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開發和保護措施,開發與保護相輔相成,并行不悖。同時正確的認識處理好非遺與旅游的關系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近幾年,我國的旅游開發與非遺正往良性發展。
目前,在我國一些地方,“非遺”申報成功,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如知名度的提高、吸引外資的力度加大、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等。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沒有上升到法律保護、缺乏科學的保護方法和管理機制、沒有系統的保護體系、全民的保護意識低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本土性、整體性、避免商業化上。比如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存在著傳承人日益老齡化、“文化土壤”流失嚴重、傳承體系中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漠、立法工作滯后,旅游開發深度不夠、產業集聚力低、缺乏必要的保護經費等諸多問題。又比如,眾所周知的古城麗江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在現代文明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強烈沖擊下,逐漸面臨著本地傳統文化逐漸被外來文化同化或異化、旅游產業過于商業化、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與此類似的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保護同樣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
在分析了四川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及其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后發現,開發非遺應以鄉土化、因時因地制宜、體驗性為原則,保護為先, 注重開發、分類保護開發、創新發展、建立并完善保障機制。龍先瓊在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完整把握其歷史環境遺存、傳承載體和精神內質三個內涵層次; 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性、民族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區域開發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統性三個重要原則。3具體來說,是要突出特色、關注游客體驗要求,遵循原真性保護、整體性、適度開發,堅持保護性繼承為主,資源性質優先原則是非遺保護的重中之重。同時在多次的旅游資源調查評價過程中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和保護制定發展戰略時應本著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的原則。
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使之一定程度的商業化也是對非遺很好的保護開發手段。在鄉村旅游開發方面,劉麗麗提出了靜態利用和活態利用相結合、觀光利用和品牌塑造相結合、點狀利用和帶狀利用相結合、常態利用和節慶式利用相結合的鄉村旅游模式。4在根據非遺旅游開發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進行針對性研究分析后,筆者認為推進本土化,培養文化傳承人,充分利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可以促進文化、旅游、教育的互動發展。將非遺傳承人納入旅游產品體系,采取非遺傳承人與旅游景區合作、與潛在旅游者結合的方式參與到旅游開發中,也有利于非物質文化展示、保存和發揚光大。非遺旅游開發模式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比如生態旅游開發、原生地靜態及活態開發、原生地綜合、異地“集錦式”、依附式開發等開發模式。而在具體的實地應用上,旅游地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提供多方位的展演舞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旅游、引入數字化和創意元素,深入挖掘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旅游產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名稱權的保護機制。5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強化政府客觀管理,建立法律保護體系、完善協調保護機制,以開發促保護、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遺產保護的認識、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拓寬開發與保護途徑、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增強國際競爭實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6例如,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定消亡,因勢利導,動靜結合、以人為本,重點保護傳承人、加強研究,完善保護體制、擴寬渠道,以開發促保護、營造氛圍,全民參與是非遺旅游開發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機制。
總體來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然而要實現文化旅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在以下方面亟待加強: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不應當僅僅限于學術的研究范疇,應當從“文本”到“實證”、從理論到實踐。將學術研究真正應用于社會實踐。
第二,缺乏科學有效的市場調查及評測體系,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順利實施。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的全民參與意識低,缺乏文化歸屬感。
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誰擁有文化解釋的權利。
目前,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正逐漸以更高的角度正確認識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任重道遠,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始終相信,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實現旅游開發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
注釋:
1.劉強.中國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DB4 OL].[2006-06402].http:∥news.xinhuanet.com4politics4.
2.徐文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分析[J].世紀橋,2010(35).
3.龍先瓊,蔣小梅.旅游開發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以土家族為個案[J].吉首大學學報,2010.
4.劉麗麗.北京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鄉村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
5.劉桂蘭,劉楠霞.民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探析 以河南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6.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論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