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河南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450001)
趙孟頫“古意”說與元代繪畫
蔡永平 (河南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450001)
古意是趙孟頫繪畫理論的中心思想,它摒棄了文人畫的游戲的態度,改變了南宋末年脫離現實的院體繪畫,成為了元明清文人畫的主導思想,從而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創建出文人畫特有的表現形式。“作畫貴有古意”這一藝術觀點,在元代得到發展,并在其藝術創作中予以實踐。對于這一理論對于元代繪畫的影響,說法不一。師古不是脫離現實,是對傳統的技法的掌握,師造化則是盡可能地反映現實,這對于元代以及后世的藝術家的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趙孟頫;古意;創新
元代戰亂頻繁,是一個失去了藝術“監護人”的時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貫穿于始末,但這又是一個多種文化共存并興的時代,是一個動蕩又開放,既統控又寬松,既苦澀又活躍的社會,在江山易色、物是人非的現實面前,文人士大夫只能寄情于山水、繪畫之上,從中尋求內心的寧靜,尤其是繪畫創作不再成為直接的求取仕途的手段,而成為了一種飽含自娛成分的個人文化行為。在當時,文人畫家們完全不在乎社會對于其繪畫的評價,完全比照個人的喜好去選取材料進行繪畫創作,以更好地展現內心世界。這就從一定程度上使得元代繪畫手法自由而多變,大大促進了其發展。
趙孟頫無疑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元代首屈一指的大畫家,身為宋太祖十一世孫的他,在元代封魏國公,榮耀至極。他特殊的身份、廣博的文化背景和非凡的才情睿智造就了他堅實而又矛盾的內心,他一生多才多藝,對書畫終生癡愛,而且成績卓絕。用王已千先生的話講,“趙孟頫在紙上發展他自己的面目,并將筆的潛質發揮到了極致”。
在元人自己對繪畫的評論中,趙孟頫、高克恭都是不可或缺的領袖人物,倪瓚也對他們贊賞有加,曾說:“高克恭之氣韻閑遠,趙孟頫之筆墨峻拔,黃之久之逸邁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明。”他雖然沒有對這四大家論出品第高低,也沒有正式提出“四大家”的概念,但是這無疑將這四人推到了很高的位置。明代后期的向良俊,在其著作《四有齋從說》中,說到元代繪畫,一共提到了六個人,而且把趙孟頫和高克恭放在最前,其次才是黃之久、王叔明、倪云林等人,稍后的王世貞也提出了一個名單,認為:“趙松雪孟頫,梅道人吳鎮仲圭,大癡道人黃公望,黃鶴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家也。”后來的許多著名的論斷,不是將趙孟頫列為四大家,便是將其列于四大家之首,可見一斑。只是到了后來,董其昌按照他的宗派論的需要,提出了南北宗論推翻了原來所謂的元四家,建立了新的元四家名單,他將趙孟頫剔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倪瓚。在這里,董其昌是因為厭惡趙孟頫的人品而將其從元四家中剔除出去的,并非其藝術成就不如人。
人品決定畫品,歷來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鑒賞標準,也形成了中國文人畫運動的一條重要理論,“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被稱為“元四家”是文人畫運動的必然結果。雖然鑒于此理論,文人畫家的人品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在畫史之上,畫品高而人品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比如說趙孟頫,他以宋宗室而事元,官至翰林學士,可謂“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在這樣的位置之上,他的內心卻充滿了苦悶,他常道“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松雪齋文集》卷四),因此,他把人性得以免寄托于書畫之上,雖然,因他的易主行為,而備受后人指責,甚至波及到他的書品畫品,但事實上,趙孟頫的書畫成就,以及在書畫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他的“古意”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充分體現。
他指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叢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此處的古意是指宋以前繪畫中古樸凝重、沉雄無華的意趣,也指唐代閻立本、吳道子人物畫中質樸無華的筆墨。有古意成為他品評繪畫的重要標準。他認為,筆力可以不至,但是不能沒有古意,在他眼里,古意顯然是高于用筆,設色的,那么我們該如何界定古意那?
趙孟頫以為,古意存在于唐人筆墨之中,宋代風尚不足學習,唐人之法乃為正宗。他曾經說過“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人,殆盡去宋人筆墨。”再從他的師承我們不難看出,此處所指,學唐人之法,重神似、筆墨神韻,而并非南宋功利的院體風格。
古意重神似,今意重形似,而形似則是文人畫家們倍加鄙夷的繪畫特征,這點可以從趙孟頫的《印史序》中得到證明,在這里區分雅和俗的標準恰恰是否“合乎古意”。趙孟頫認為,工巧有余而古雅不足,就會把藝術引向邪道。所謂古意實際上就是指取法唐五代和北宋,重氣韻、講骨法,追求自然神妙的藝術效果,去除那些內乏神韻,或張揚做作的不良風氣,從而重建古樸率真、溫馨清新的美學品格。
古意說看似與趙孟頫所提倡的“形神兼備、師法自然”有所沖突,其實不然,學古意,師法自然正是中國繪畫史發展中的兩個重要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如若沒有傳統,即失去了趙孟頫所言的古意說,那么中國畫就失去了它的民族特色;若不能師法自然,中國畫又會陳舊相因,缺乏生氣。因此,既有古意又重實踐才是惟一正確的途徑,這對于現當代的繪畫創作仍然有借鑒意義。
古意說并非趙孟頫的獨創,宋代歐陽修曾領導了文學領域里的“古文運動”,亦追求古意,并在論畫的時候指出,“古畫畫意不畫形”,蘇軾認為”古來畫師非俗土,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雖然他們對古意的內涵的理解或許有些許差別,但是說明古意理論并非憑空而來,二是繪畫認識的必然,而趙孟頫則是一個發展者、整理者、集大成者。
趙孟頫學術修養淵博精深,繪畫成就斐然,人物、花鳥、山水無一不精通,他打破了南宋馬遠、夏圭一統繪畫的局面,發起了一場“師古”運動,他摒棄文人畫一味追求筆墨技巧、胡涂亂畫的現象,提倡簡單率真,又不失精致的繪畫新法度。
《秋郊飲馬圖》是趙孟頫晚年的代表作,畫風得益于唐韓干之法,馬的形象描繪的形象逼真,膘肥體壯,設色艷麗,筆墨多仿李公麟用筆,清新淡雅,著力于展現線的妙用,同時強調形象、手法與質感的統一,既有唐畫之韻,又不失文人氣息,手法靈活多變,別具一格出新意。可謂是將唐宋以來文人畫的理論思想,從傳神、寫心、寫性提到了自由創作的高度。古意主張學習古人,但是并不是一味的復古,它從學習古人入手,借古人之手,表達個人的藝術主張,從而使繪更能夠成為表達個人意志的客觀載體。在引入這個主張彰顯自我情感的創作理論時,使其理論有據可查,古意從一方面上來講,代表了元代文人畫的發展去向,完善了當時的繪畫體系,可謂是意義深遠。
作為一名文人畫家,趙孟頫富有創新開拓精神。他自詡“刻意學唐人”,但他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從技法和構圖上,已經別于唐人。他懷著改變當時沉悶畫風的強烈愿望,借古開新,古意在他眼里,是傳統,更是創新,也是在創新中蘊含的超然物外的感情情趣。
唐代畫家張璪通過實踐所獲得的心得體會,就是通過學習古人而寫生、外師造化這也成為了山水畫創作的主要途徑,歷代畫家在實踐中發展著傳統繪畫。趙孟頫注重寫生,他的古意說的另一層涵義就是師古,即師法古人寫生的創作的理念,尤其注重寫生中功力的修煉,以“逼近古人”來嚴格要求自己。但是趙孟頫師法古人并不是機械地模仿古人,他在臨摹過程中,注重對“神”的把握,不單單停留在表層的“形”之上,通過神似去體會古人的繪畫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倡求新,講求“工筆意寫”。他的傳世之作《紅衣羅漢圖》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點,這幅畫雖為工筆重彩,但是一點沒有畫工畫的輕薄,用線結實,正是其藝術思想的集中體現。《秀石疏林圖》雖然是水墨寫意,但是融入了工筆的用筆,一筆一劃,絲絲入扣。
應該說,趙孟頫的古意說,不僅引起了時代的變革,而且為后人也留下了繼續前行的動力,他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必將為后人所銘記。以古意說為中心的將功利變為歷時修養,將偶然事件變為必然追求,又有效地促進了人們對歷史文化底蘊所做出的選擇和強調,在達成這一共識之后,從而使傳統價值充分發揮了它在轉型過程中穩定秩序的功能。趙孟頫,以一個文人的獨特視角,開啟了文人畫圖示為主題所建造的繪畫新時代,為后世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洪在新.《中國美術史》[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10.
[2]萬新華. 《元代四大家》[M]. 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10.
[3]單國強 .《宋元繪畫》[M].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4.1.
[4]杜哲森 .《元代繪畫史》[M].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6.
[5]賈濤 .《中國畫論論綱》[M].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