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幸 (廣州美術學院 510000)
計劃與市場
——全國美展與藝術博覽會比較研究
賴榮幸 (廣州美術學院 510000)
全國美展是官方美術展覽的縮影和代表,藝術博覽會是藝術交易平臺的縮影和代表,這兩種類型的展覽可看作是推動中國美術發展的兩架馬車。二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既相互借鑒,也彼此抵牾,其中的演變,反映了中國藝術機制的發展歷程。
全國美展;藝術博覽會;藝術市場
當歷史的時鐘走到20世紀之后,對于美術的發展而言,它意味著一個時代的來臨——展覽時代,它作為美術家進入社會的主流模式,作為溝通與觀眾的橋梁,在推進現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美展始于1929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已舉辦了十一屆,目前正在征集作品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將于2014年10月國慶期間在北京舉行,仍是中國最有權威的藝術展覽活動;中國的藝術博覽會從1993年開始,發展至今已蔚為壯觀。全國美展是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藝術活動,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藝術博覽會是與世界接軌的藝術活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兩者相生相克,相互借鑒,是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重要平臺。
倘若我們查閱一下《辭海》,會發現“博覽會”與“展覽會”竟然是同一概念,“博覽會”詞條沒有專門的解釋,標示為“見‘展覽會’”,展覽會的定義是:“用固定或巡回的方式,公開展出工農業產品、手工業制品、藝術作品、圖書、圖片,以及各種重要實物、標本、模型等,供參觀、欣賞的一種臨時性組織活動。展覽并舉行銷售活動的,習稱‘展銷會’。組織許多國家、地區參加的產品展覽會,則常稱為‘博覽會’”。1可見無論是博覽會還是展覽會,都包括“交流、競賽與銷售”的基本含義。
中國本土舉辦博覽會濫觴于20世紀初,是伴隨著近代實業救國思潮和工商業的發展而出現的,其早期的名稱有賽珍會、賽奇會、賽會、勸工會、勸業會等不同的說法。1909年,湖廣總督陳夔龍在武昌發起了武漢勸業獎進會,此次勸業會開設有天產部、工藝部、美術部、教育部和古物參考部,出品六千多種。被稱為“中國近代商品賽會之嚆矢”。21910年,由清政府批準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成為清末規模最大的商品博覽會。該勸業會內設美術館,“所陳列的大都是國畫、刺繡和古董等類。至于洋畫,因為是學校里的出品,所以陳列在教育館里,論種類,倒也鉛、炭、水彩、油畫等等都有些。”3由此可見,早期的博覽會與美術展覽會帶有一定的同源關系,都肩負開啟明智、促進文化、繁榮交易的目的。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美術展覽會已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由政府主辦的全國美術展覽也應運而生,民國時期的第一次全國美展于1929年在上海舉辦、第二次全國美展于1937年在南京舉辦、第三屆全國美展于1942年在重慶舉辦,盡管三屆美展所處時局不同,但其目的及功用是一致的:
1.開啟明智、教育國民。這是官辦美術展覽最重要的目的,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將美術的功用概括為:表現文化、輔翼道德和救援經濟。4美術展覽會則是傳播美術的重要手段,擔負著改良社會、促進教育、健全人格的功用。劉海粟在《舉辦全國美術展覽會議案》中說:“國人為機械所束縛、物用所壓迫、金錢所役使,……竊謂救濟之策,宜乎倡導審美文化。……但欲成全此種愿望者,有賴乎民眾之藝術教養,故國家美術展覽會之舉辦,實為當務之急也。”5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的三屆全國美展都是由當時的教育部主辦的,并且有大量古代美術作品和文物的展出及其他的藝術展演、美術講座等活動,可見當時官方看重的是美術的社會教育功能。
2.表見文化,增進水平。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現實使國人認識到,這個民族必須團結起來,而號召團結的最好動力是文化的認同,而美術作為文化遺產最具特征的實物載體,無疑充當了一個先鋒者的角色,“足以使環球各國知吾國不特有藝術,而且有莊嚴燦爛,優美奧妙之藝術。……或有與歐美并駕齊驅之希望。”6與此同時,全國性的美術展覽,無疑對提升中國美術的教育水平、創作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當時展品都是由全國各地送達之后由評委們評審挑選出來的,并且還對優秀作品進行了表彰,并展開一系列精彩的藝術評論。
3.展覽銷售,促進市場。字畫索潤,古已有之,而現代展覽,是藝術家進入社會、進入市場的媒介。民國時期全國美展中的作品可以向社會出售,甚至在第一屆全國美展出版的作品目錄中,作品價格直接標在上面,甚至古畫出品中,向私人收藏家借陳的書畫也有些可以銷售,出售藏品也是出品者參陳的一個重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銷售所得必須向舉辦方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如民國第一屆全國美展,作品售出之后必需繳交百分之十給大會。7這種展覽、展銷合二為一的美術展覽會,在沒有藝術博覽會的時代,在某種意義上兼具了藝術博覽會的功能,對于主辦單位與出品者而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也在美術展覽這種天平中找到了平衡的支點。
建國之后,實行新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藝術制度。美術家被納入美協、畫院、美院等統一的組織,成為事業單位的單位人,由國家供養。藝術品的自由交易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各種美術展覽主要都由政府和美術單位統籌,有比較特定的政治任務和強調宣傳性。其中,第一屆全國美展于1949年在北京作為配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而舉辦,全稱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藝術展覽會”;第二屆全國美展于1955年在北京蘇聯展覽館舉行,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主辦,展覽主辦方由此長期確定下來;1962年“紀念《講話》發表20周年全國美術展覽會”在新落成的中國美術館舉行(即第三屆全國美展);1964年“紀念建國15周年全國美術展覽會”(即第四屆全國美展)在北京等城市舉行;1980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 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北京舉行(即第五屆全國美展)。1984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再次明確了“第幾屆”全國美展,此后舉行的第七屆全國美展是1989年,第八屆是1994年,第九屆是1999年,第十屆是2004年,第十一屆是2009年,五年一次,都是以“慶祝建國周年”(逢五、十周年)的名義舉辦的。作為一項長期由政府和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展覽,其模式整體上是連貫的,比如:
有比較嚴格的官方統一組織。都由文化部主辦,各級文聯、美協負責組織實施,美術家協會雖然名為群眾組織,但事實上具有政府行政機構性質,不僅其專職人員屬于公務員,而且長期承擔著國家組織美術創作、管理美術工作的具體任務。每次全國美展,都由上層發起,自上而下組織發動,參展作品則自下而上經市、省再到全國,層層評選之后挑選出來的,是判斷各地美術家協會業績的體現,各級美術家協會為了提高業績,除了發動之外,還要組織創作,在建國前30年的全國美展工作中,經常會組織、抽調各級各地的美術家進行統一創作,即算到了九十年代,仍有很多省份在全國美展前夕組織各種各樣的創作訓練班,以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是美術作品評判考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層層組織實施的全國美展,是有中國特色的美術現象,除了其本身賦予的宣傳功能,對于美術家個人而言,則是一場考試或者一場比賽,獲獎和入選者在職稱評審、職位升遷、個人榮譽甚至市場價位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由政府主辦的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創作水平認定活動。
作品內容緊扣主流文化價值觀。展覽由國家部門統一組織協調,統一給予財政撥款,不但評委的選定有嚴格要求,每次評選都會制定特定的評選標準,雖因時代不同而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都緊跟時勢,弘揚時代主旋律,緊扣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帶有明顯的文化組織、文化宣傳和文化建設性質,并希望以此為示范和引領,帶動全國美術按照特定的文化軌跡發展。因此在建國后的歷次全國美展,都被認為是嚴肅的學術或文化課題,一般不允許市場的介入,一般不進行藝術品交易。
但有一點是必須指出的,1994年第八屆全國美展廣東賽區(廣東省美展)在展覽會現場明碼標價,向社會預售,由省美協統一代理,并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雖然這種情況在此后的全國美展中沒有出現,但九十年代廣東省美展的銷售舉措,釋放的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市場經濟對美術創作和美術展覽的全面介入。
就在1994年廣東省美展的半年前,同樣是在廣東,發起了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這也是中國大陸舉辦的第一次藝術博覽會。藝術博覽會作為藝術品集中展示和交易的平臺,一般認為它是綜合性的博覽會模式細化出來的專門針對藝術品交易的展會,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博覽會以1967年德國科隆舉辦的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為肇始,此后各國紛紛仿效,加上全球當代藝術思潮的推波助瀾,在短短幾十年間發展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
我國的首屆藝術博覽會于1993年11月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館舉行,參展對象既包括部分美術機構如畫院、美協、畫廊等,更多的則是藝術家個體,藝術家個體中又分為特約畫家和參展畫家。此次藝術博覽會,主辦方為國家文化部藝術局,承辦方為其下屬的中國文化藝術總公司,協辦方為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廣東省文化廳和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第二屆中國藝術博覽會也于1994年如期在廣州舉辦。從1995年開始,中國藝術博覽會轉移到北京,并于2008年停辦。在此前后,涌現出一批代表性的藝術博覽會,如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始于2004 年/北京),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始于2006年),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始于2007 年),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始于1996年),杭州藝術博覽會、沈陽國際藝術博覽會、武漢藝術博覽會、中國西部藝術博覽會,等等。
回顧中國舉辦藝術博覽會這20年來的歷史,可以大致上給它分為幾個時期:
第一是草創時期,以前四屆中國藝術博覽會為代表,此時國內藝術博覽會還未興起,僅有中國藝術博覽會以及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特點是由政府主辦,屬于計劃和市場“兩手抓”的階段,參展主體以藝術家或一般性的藝術機構為主,畫廊等現代藝術代理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草創時期的模式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參展主體混雜、成交不理想、展覽服務不完善等,這是在中國當時的藝術和經濟環境下出現的難以避免的問題。
第二是發展時期,從1997年開始,文化部退出主辦中國藝術博覽會,這不僅預示著藝術博覽會機制逐漸與國際接軌和逐漸完善,也昭示了中國藝術博覽會時代的到來,此后藝術博覽會不但在數量上開始增加,在策展模式上也逐漸向國際靠攏。由于中國市場的開放以及國外藏家的大量涌入,當代藝術作品迅速走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價格的神話,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無論是對主流美術還是官方展覽,都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它打破了中國美術長期以來的評價模式和評價標準,許多藝術家覺得不必再依托官方的展覽,通過畫廊、藝術博覽會和國際收藏,同樣可以獲得成功甚至走向國際。
第三個階段屬于走向成熟時期,從2008年前后開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導致國際當代藝術品交易緊縮,海外資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干預縮小,而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藝術市場和藝術博覽會制度不斷完善,政府和策劃方都加強了業態建設,如:注重市場引導和保護;參展畫廊的品質;注重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保持中國特色(打造世界藝術博覽會格局中的中國市場);注重當代藝術、傳統藝術精品、專題藝術展的結合;注重論壇、講座、評優等系列學術活動的開展;在注重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文化建設和社會藝術教育,著眼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博覽會。
(一)相似之處
都有政府的影響因素。1993年文化部主辦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的主要目的是培育藝術市場、繁榮藝術創作、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這種方式在后來盡管有所改變,特別是北京和上海的藝術博覽會,在與國際接軌的思路下從政府主辦中獨立出來,但不管怎樣,官方的參與仍然是明顯的,比如主辦企業往往具有國資背景或者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邀請政府官員擔任顧問和開幕式嘉賓;有部分藝術博覽會仍然由政府牽頭主辦(如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東盟藝術品交流交易博覽會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主辦),等等。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重視文化建設,在這種背景下,藝術博覽會作為藝術交易最重要的平臺,往往是作為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的戰略而納入各種規劃文件,政府未來有進一步參與主辦藝術博覽會的跡象。而全國美展是從1949年開始就由政府主辦的文化活動,承擔著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宣傳的雙重功能,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這種比較純粹的文化活動可能會受到越來越有力的扶持。
都對推動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全國美展是一場由政府主辦的全國性賽事,受到各有關組織和藝術家的高度重視,每一屆都會產生一批精品力作,而每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均會對下一時期的全國主流美術創作產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全國美展通過其全國性的層層組織,對主流美術創作起到了一個其它展覽無法與之相抗衡的作用。藝術博覽會經過20多年的發展,機制逐漸完善,如:政府進一步加強扶持引導,從完全放任市場到以市場為主、給予積極引導的轉變,有關政策、稅收、協調等問題給予支持,致力于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市場的培育;藝術博覽會本身強化了制度,加強了業態建設,特別是藝術博覽會中開展的提名展、新銳展等等,對推出新人,繁榮創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加強了學術評價、公共宣傳和公共藝術教育,已經構成了一個較為獨立的藝術評價和交易系統,已成為當下文化藝術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
對培育藝術市場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藝術博覽會作為專門的以藝術品交易為內容的展會,其越來越規范的操作模式,對藝術市場的規范化建構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全國美展雖然不以交易為目的,甚至對市場帶有一定的排擠性,但就目前中國的現實而言,全國美展作為官方展覽,社會對其進行的學術評價仍有較高的信任度,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在展后將會拍出更高的價位,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的藝術家也會因此而成名,進而進軍高端藝術市場,因此它在一定意義上也起到了引導和培育藝術品消費的作用。
(二)不同之處
經濟定位不同。嚴格來說,藝術博覽會是由策展人策劃的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畫廊和藝術團體參與的自由展覽,是溝通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最為重要的橋梁,肩負著開發、健全、培育藝術市場的使命,但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轉,在經濟上自負盈虧,政府難以干涉。全國美展則不一樣,由政府出資,它可以完全不考慮經濟的因素,它是一種較純粹的美術活動。
學術定位不同。藝術博覽會是一種商業競爭行為,商業的成功是首要的,其學術定位跟隨市場變化而變化。此外,由于策展人制度的引入,有部分藝術博覽會在策展理念上有意與官方展覽拉開距離,特別是國內外收藏家(機構)的介入,有些作品甚至出現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左的現象,它的學術定位不是選拔,而是交流、推出新的有市場潛力的藝術家,在這種狀況下,一些不能進入(或不愿進入)官方全國美展系列的美術家,也有可能因為藝術博覽會的市場效應而成名。全國美展則不一樣,它是一種全國性的藝術選拔大賽,它的重要目的是從全國各地送選的作品中挑選出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授予金、銀、銅等獎項,作為對藝術家藝術水準的認可和獎勵,是一種選拔性的競賽。
早期的美術展覽會與博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的藝術博覽會則是從以展銷為目的的綜合市場運作模式“博覽會”中逐漸細分出來的,由于是專門的藝術展覽會,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已經比較成熟的全國美展的影響。從兩者的發展趨勢來看,全國美展作為一個偏向于純粹的文化建設的活動,仍然會舉辦下去,但由于每五年才舉辦一次,周期過于漫長,在信息傳播迅猛和文化多元、藝術機制多元的時代,影響力、吸引力已經沒有之前那么明顯,其展覽模式的調整恐怕是其繼續煥發活力的必由之路,而每年一屆、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的藝術博覽會似乎有更強的轟動效應。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博覽會被認同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形態,這個產業有無限未來。但不管怎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國美展和藝術博覽會毫無疑問是推動中國藝術向前發展的兩架馬車,既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也有彼此抵牾的地方,二者在未來的發展,取決于他們自身的不斷摸索和改革。
注釋:
1.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051.
2.喬兆紅.百年演繹:中國博覽會事業的嬗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1.
3.姜丹書.藝術廿十年話兩頭[J].亞波羅,1928(6).
4.魯迅.擬播布美術意見書[G]//顧森,李樹聲.百年美術經典文庫.海口:海天出版社,1998:9.
5.劉海粟.舉辦全國美術展覽會議案[G]//朱金樓,袁志煌.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22.
6.褚民誼.美術與人生[J].美展,1929(2).
7.大學院.大學院美術展覽會征集出品簡章[G]//章咸,張援.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84.
賴榮幸,廣州美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