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鄭州) 450000)
電視新聞節目的風格演變
張 卉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鄭州) 450000)
1940年12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廣播事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而中國電視事業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的,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標志的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至此我國電視新聞節目也開始起步發展了,在近60年間發展演變過程中,既了包括新聞節目形態的演變發展,也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蛻變。
電視新聞節目;風格演變;主持人
(一)電視新聞節目的出現
最早的電視新聞節目主要是記錄性的電視片,1958年6月1日,北京電視臺首次播放記者拍攝的新聞影片“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創刊”,這條新聞是用16毫米電影反轉膠片拍攝的,直到1978年1月1日全國王牌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以直播的形式正式開始播出。1至此之后,每晚的新聞聯播除本臺消息外,還有全國各省臺提供的新聞,成為全國電視臺協辦、各臺全部轉播的名牌欄目,全國收視率一直高達30%-40%。中國的電視新聞是和中國的電視傳媒同時起步的,起初只是在電視所播出的節目中插播簡短的新聞消息,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演變成了電視欄目,且出現了不同的新聞節目形式,而其節目上也有了自己的特點。
如央視標志性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在內容上傾向于國內、國際的重大事件,如會議、外交等極具政治性的“硬新聞”,播報的方式比較嚴肅,措辭嚴謹,且新聞言論的立場鮮明(中立),充分體現了新聞充當黨喉舌的作用;《焦點訪談》關注大眾所關注的時下熱點事件,采訪到的是事件的相關人物,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報道較具有深度,以大眾的想法為前提;央視推出的《國際時訊》,內容面向全球,信息量大,在短短的25分鐘之類可以讓觀眾充分的認識世界,在內容的選擇上都是選取時下最流行的語匯,涉及文化發展、環境保護、科技發展和國際政治;央視的《晚間新聞報道》和《新聞聯播》這兩個欄目,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新聞聯播》只是播送國內外的重要事件,而《晚間新聞報道》則將新聞的內容分為了國內新聞、國外新聞和體育新聞等幾個板塊,相比之下有了模塊化的特點,而在節目中增加的專家專訪和駐外記者的現場連線,更是增強了新聞的評論性和新鮮感。
(二)電視新聞節目的演變與發展
伴隨著電視的出現,電視新聞節目也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了,其節目的風格也在不斷的改革創新與發展,而它每一次的裂變都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們思維理念的變化。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人們生活水平節奏的加快,中國電視新聞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新聞量的增大。在播出時間固定的前提下,要想播送出更多的內容,這就要求新聞播音員在表達清楚新聞內容意義的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播送速度。對于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除了要報道大量引人關注的大事件外,還要在節目內容的編排上及主持風格上進行微妙的調整,使之符合大眾的審美觀。
1.消息類新聞節目由圖片新聞、口播新聞等單一式的形態向多樣化發展。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一直是受眾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主要窗口。從電視新聞的起步一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電視新聞內容都比較單一,形式死板,且時效性不強,報道片面化。1978年元旦中央電視臺正式創辦了《新聞聯播》,經過之后的幾次改革,基本上確定了演播室口頭播報和現場記者采訪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其它各地方電視臺也基本上效仿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人們已不滿足僅有的《新聞聯播》,而是要求有更多的專業性的新聞導報出現,于是各地方電視臺新增了不少具有針對性或專業性的電視新聞欄目。如央視就陸續新辦了《早間新聞》《午間新聞》《晚間新聞》《體育新聞》等,廣東電視臺辦的《國際縱橫》等。此時,電視新聞節目也進入了欄目化的時代。200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試播,標志著中國的電視新聞事業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消息的報道突出了時效性和信息量的特點,全天24小時播出新聞,每逢整點還有綜合消息的報道,實現滾動、遞進、更新式報道。2006年央視新聞頻道更是以強化直播、增加信息含量、提高新聞質量為核心對所播出的新聞欄目進行整改,之后還增開了日播的評論性節目《新聞1+1》。各地方電視臺在央視的帶領下,結合各地方的地域特色,也創造出了一種新的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即民生新聞。它關注老百姓自己身邊的事情,報道內容貼合民眾、為老百姓說話,節目形式新穎親切,深受觀眾的喜愛。
2.評論類的新聞節目由編后語、旁白等簡短的語言趨向于主持人所表達的有特色、有深度的語言形式。中國電視新聞剛出現時,只是播音員播送的一條條的短消息,沒有畫面,沒有評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增加的評論也只是編者的話或是編后語等簡短的小言論,沒有深度的剖析新聞的特點或給人們的啟示。但近20年來,評論類節目由弱到強,逐漸發展成熟強大,不僅欄目開辦越來越多,而且所評論之事都是時下熱點事件,具有深度性。以央視為例,1980年創辦第一個評論性的節目是《觀察與思考》,之后又推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
3.訪談類的新聞節目逐漸趨向于訪談者的平等互動、問題的尖銳與深度化等。訪談類的電視新聞節目包括電視的專訪和談話類的節目。我國出現的第一個電視訪談節目是1980年4月《交流》中播出的《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答電視記者問》,這種訪問政治性較強。9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個成功的人物專訪欄目——《東方之子》,在這之后,電視專訪類欄目增多,如《面對面》《高端訪問》等,這樣一些欄目的出現,不僅結合了視聽的元素,還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和思想。
4.我國的談話類節目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欄目。談話類節目風靡一時是因為給了普通受眾一個說話的平臺,大家能夠平等的交流和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世界上首次開辦的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是泰德?特納于1980年6月1日,在亞特蘭大創辦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也是美國首家通過衛星向電纜電視網和衛星電視用戶專門提供全天新聞節目的電視公司。其核心理念有三:“第一,它會24小時不間斷地播報新聞;第二,它的目標是全球化的——CNN會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向全球播報新聞:第三,它的新聞報道將是現場的——CNN會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而不是新聞發生后播報新聞。”2
在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鳳凰衛視于2001年1月1日開辦了準新聞頻道“鳳凰咨詢臺”,一度風靡全國。
在1999年5月23日,福建電視臺就推出了24小時全天候的新聞頻道。
2003年5月1日6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試播,7月1日正式開播。該頻道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新聞,每逢整點都有綜合消息報道,其它時間所包含的內容為財經、體育、文化、國際四大類。
從國外到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各地紛紛開辦的電視新聞頻道,且節目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這種種的跡象表明電視新聞節目已進入了一個成熟化的階段。
注釋:
1.中國電視大事記(1958-2012).
2.露西?金一尚克爾曼,彭泰權.《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87.
張卉 ,女,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鄭州)藝術表演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