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玲 (桂林圖書館 541001)
用特色讓農家書屋“亮”起來
——興安縣農家書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孫春玲 (桂林圖書館 541001)
本文以興安縣農家書屋建設實踐為例,通過對農家書屋現有藏書與農民文化需求、政府經費投入與書屋管理員建設等問題研究,介紹其創新思路、成效和值得借鑒的經驗啟示,促進新農村閱讀文化可持續發展。
特色農家書屋途徑
農家書屋是黨和政府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局出發實施的一項重大惠民閱讀文化工程。自2008年始,興安縣著眼于解決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建設農家書屋,目前已完成了111個農家書屋建設,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農家書屋中的新書極少,愿意到書屋借(看)書的群眾少,且多數處于閉門狀態。如何將農家書屋管好、用好,讓它成為全縣農村居民學習致富的重要重地是一項需要研究和解決的現實任務。
1.藏書無特色
農家書屋建設采用的是行政式推動、項目式推進方式,由政府主導和籌劃。在目前的行政體制下,鄉鎮干部關注的重點往往都是如何更快的執行上級指令,對農民的真實需求或意見鄉鎮干部很少去考量,沒有經實地考察情況就按上級的指令實施了政策,只給一次性資金投入,用于購買圖書、報刊、光盤以及相關設備,藏書結構不合理,很多不符合農民群眾的讀書需求。如以竹業發展為主的華江鄉與葡萄種植基地溶江鎮,書屋中的資源基本相似。且書屋建成后,新書、報刊續進極少,圖書品種少,館藏數量增長緩慢,人們想看、急需的書沒有。農民的話語權缺失導致農民的冷漠和無視,農民不知道或是不清楚是否有農家書屋的大有人在。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農民的參與情況可想而知。“只管建設,不管發展”的方式,導致農家書屋成為占用行政村辦公場所的擺設,應付上級檢查的工具。
2.書屋管理員無特色
在新聞出版部門的支持、關懷和村民具體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間,農家書屋就如一條紐帶,承“上”啟“下”,直接影響書屋的服務質量和效果,在書屋發展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階段,農家書屋的管理員是沒有工資的,極少有人愿意來不計報酬的管理書屋,而且,由于農村中的青壯年常年出門在外,留守在村里的多為老人與兒童,要他們來參與管理書屋也是很不現實。在農家書屋無能力聘用正式管理員,且農村現有生產人員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之下,村干部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的這一特質凸顯,注定了書屋的管理只能由村干部臨時承擔,由其在上班的同時管理書屋。然而,由于農村日常事務繁忙,村干部對書屋的管理往往會無暇顧及,比如,忙于工作時書屋時開時閉,致使村民在有借(閱)書籍的需求時卻吃上了“閉門羹”,打擊了村民借書看書的積極性。其次,書屋中的圖書與設備是上級部門統一配備的,上級對各書屋的管理情況會定期組織驗收,為了避免出現因圖書借閱流失無法應付上級驗收的情況,村干部并不積極向村民宣傳書屋。再次,村干部缺少圖書管理的專門知識,上級部門又沒有對其進行正規的圖書管理培訓,使其不能有效地管理好圖書。
1.了解讀者需求,配置特色資源,開展特色服務
當地是以傳統農業活動為主體的區域,還是屬于城鎮邊緣地區的工業化鄉村對書屋的資源配置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深入實地和村民的交流溝通以及對書屋已有的借閱登記冊整理與分析,及時了解村民的需求信息,確定本村重點用戶以及用戶的主要需求傾向。根據用戶需求采選特色資源,積極開展具有特色的服務,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農家書屋,使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更加符合農民群眾的“口味”,更加切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實現惠農、樂農的目的。例如,在嚴關馬頭山、溶江蓮塘等農業規模種植技術需求突出的村鎮,重點采購大量農業科學類圖書,如作物栽培學、家畜環境衛生學、果蔬優新品種選擇指南等優秀圖書,促進農業實用科技的推廣,同時利用“農家書屋”平臺開展各種立足農村實際的技能培訓,使“農家書屋”名副其實地成為農民獲取知識的免費“加油站”,助推農民科技致富的“培訓班”;在紅衛桐木沖、柘園南陡口等農家樂旅游發展迅速的村鎮,重點采購旅游文化、飲食文化類圖書;在城西、褔在等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多的村鎮,重點采購法律、創業、再就業培訓類圖書,增強農民群眾法律意識。而在道冠、湘漓等留守兒童比重較高的村鎮,重點針對青少年兒童采購少兒類讀物以及中小學教學參考資料,以此來滿足農村青少年兒童自我閱讀與學習的需要。通過書屋藏書特色,使農家書屋充分利用起來,實現書與讀者的良性互動,成為廣大農民群眾需要且喜愛的“健腦室”“致富屋”。
2.加強培訓,凸顯書屋管理員特色
為了更好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興安縣采用不同的模式選聘管理員。比如下崗改制矛盾多的城西社區,聘用縣政法委退休干部擔任書屋管理人員,以服務農村青少年兒童為主要人群的道冠村,聘任責任心強的退體教師或農村團員干部兼任管理員,以服務于農業科技發展為特色的農家書屋如嚴關馬頭山、溶江蓮塘等,由當地村委、大學生村官、科技示范戶等擔任管理員,邀請種養大戶及農技專家、致富能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等能人為主講人,為本地的農民講解如何科學種田,幫助農民實現從憑經驗種田到科學種田的轉變,傳授增收致富的絕招與防控疫病的秘訣,傳遞市場信息,搭建農民與農技專家或致富能手溝通的平臺。同時,對沒有經過正規的圖書管理培訓、圖書管理方面的知識比較缺少、不能有效地管理好圖書的管理員,邀請縣級圖書館對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業務培訓,管理員實行持證上崗。使其經過專業輔導,不僅學會圖書分類,也學會設立圖書則產登記簿、圖書借閱登記簿等賬目,使農家書屋管理走上了專業化道路。
2014年2月,興安縣在桂林市率先對興安鎮桐木沖、溶江鎮七里圩等15個農家書屋進行了數字農家書屋試點安裝,推動“農家書屋”服務的網絡化和數字化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圖書資源,拓展了文獻內容覆蓋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群眾學習農業技術、了解市場行情、進行休閑娛樂等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組建文化志愿者隊伍,將其納入縣財政預算(每人每月100元),吸收一批文化高、素質好、能奉獻、責任心強、群眾認可的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充分利用縣圖書館人才、館藏等資源優勢對其進行培訓,提高書屋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推動農家書屋向特色化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滿足現實用戶的需求僅僅是農家書屋存在的目的之一,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通過農家書屋的特色化發展,影響與感召農村中的愛書者,帶動所有的農村居民都渴求知識、愛上閱讀,自覺地提高文化素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李靜.農家書屋特色化發展路徑之探析——從全覆蓋到可持續的戰略轉向[J].新世紀圖書館,2013(7).
[2]夏皖宜,夏沈陵.整合圖書館資源優勢發展建設農家書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