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亮 徐 蕾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210000)
獨立院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探究
——以金陵學院藝術學院為例
黃 亮 徐 蕾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210000)
藝術類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身的工作,已經成為了藝術類高校需要共同梳理和應對的問題。本文以金陵學院藝術學院為例,探討分析在當今就業形勢下藝術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探索符合獨立院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模式。
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特點;就業問題;就業指導
近些年來藝術市場的方興未艾,給廣大的藝術類畢業生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在逐年增加。2012、2013、2014三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皆超過700萬人。相對于其他普通院校的畢業生來說,獨立院校的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矛盾就更加凸顯出來。而且伴隨著藝術市場的不斷繁榮發展,對藝術人才自身素質與技能的要求,也由單一性向復合型發展。
如何借助這一發展機遇,實現獨立院校的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軟著陸”。筆者以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藝術學院為例,從學院和學生兩個方向來進行解析。
從金陵學院藝術學院2010—2012年畢業生就業率統計中可以看到藝術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逐步升高,均不低于 90%,但是畢業生就業單位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其他企業”(三資、民營、個體等企業),以及自主創業為主,占總數的 88.1%;考研、出國深造占5%,公務員、大學生村官占3%,在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的就更少了,后三者加在一起僅占總數的 10%左右,總體上反映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 另一方面,外省市和蘇北的畢業生以留在南京市或去北上廣發達地區就業,占總數的60%以上 ,江浙滬地區的畢業生則以回生源地為多,占總數的30%左右 ,因而從側面反映出藝術類學生普遍傾向于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鮮有關注。
1.藝術類畢業生以自主創業為主,人員流動性大
筆者根據金陵學院藝術學院2010—2012年畢業生就業率統計,研究后發現藝術類畢業生比較傾向選擇比較自由的就業形式,而且人數、比例逐年增加。探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藝術生個性張揚,不愿意受到相關合同管理制度的約束。同時他們易于接受新生物,具有開放、前衛的職業觀念,多向往于“自由職業者”。其二,藝術類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勞動關系相對松散。他們大多不愿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就業協議書,多數人選擇把檔案戶口放在人才中心。對他們來說只要甲方單位給報酬,他們今天在這家公司設計,明天就可以在另一家完成策劃,更有甚者自己攬業務。這樣松散的勞動關系,也增加了畢業生就業后更換單位的流動性。其三,藝術行業市場化的特性決定其對于人員的聘用是與行業內市場變化有密切的聯系,工作崗位的設置通常具有自主性和流動性。以上三點決定了藝術類畢業生的勞動合同多為臨時的,即未按勞動市場規范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方式而獲得職業,其就業形式包括了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
2.用人企業地域的集中性與行業的專業性
當代大學畢業生在應聘工作時,企業本身所在地域已經成為他們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藝術類畢業生普遍傾向于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工作,這些地區的藝術氛圍比較濃厚、藝術相關資訊與世界同步。而且一個地區經濟的發達程度與當地文化事業發展水平成正比,經濟發達地區,藝術市場發展前景良好,對于相關專業人才需求量大,有利于人的職業發展。盡管,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于人才重視程度高,但許多畢業生為了自身長遠的發展都愿意留在大城市,認為這樣才能發揮自身價值空間和平臺。以金陵學院藝術學院2010—2012年畢業生為例,畢業生選擇留在南京占46%,去北上廣地區發展的占了近41%,只有少部分回到生源地工作。
藝術生在學習期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專業學習上,從而使得他們在選擇工作崗位上很希望能夠在對口專業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其中一方面是因為藝術類專業的學習成本很高。一個藝術生從開始學藝到大學畢業的花費需要二十多萬元,那么面對這樣的高投入,也使得本人期望找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另一方面,從藝術學院畢業生升學、考公務員、在國企、事業單位就業情況來分析,不難發現我院畢業生文化素質能力相對薄弱,容易被本專業束縛住。如果不能順利從事本專業工作,那他們寧可選擇待業,也不愿意改行、從基層做起,就業能力相對比較差。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過硬的職業素養
對于就業指導老師來說,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符合市場規律的積極的就業觀:首先,認識自我,找準定位。讓學生能夠客觀而合理的評價自己的能力,認清就業市場的要求與形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找到合適自我的就業方式。其次,自主擇業,敢于競爭。畢業生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的投入就業市場中,通過多種方式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再次,艱苦奮斗,服務基層。要幫助學生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日常的職業教育中灌輸“基層是鍛煉人的最好地方”的意識,立足于基層,實現服務社會的人生價值。
藝術類畢業生想要在千軍萬馬的求職大軍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過硬的職業素養。例如,學校開設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將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心理輔導、職場禮儀、面試技巧訓練等內容有機統一。通過全方面的就業課程培訓,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這些核心能力的養成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從進入大學開始,就需要通過相關就業課程的勤學苦練,不斷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2.多措并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包括了,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專業技能、文化修養四個方面。根據近幾年就業工作的實踐來觀察,用人單位的要求與畢業生自身素質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這已然成為畢業生求職時的阻力之一。我們鼓勵在校生參加各種職業培訓和技能考核,例如,教師資格證、室內設計師資格證、景觀設計師資格證等考試,學生通過這些資格證考試的培訓,其實就是對就業能力的訓練,為今后的就業提供“硬件設施”。同時針對藝術生的特點開設一些人文社科類的講座、討論會等活動,使藝術生對祖國歷史文化、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有一些了解,提高其綜合素質。
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畢業生就業創業“一站式”平臺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類專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市場性。準確的把握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方向是藝術類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前提;充足的企業招聘信息是藝術類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保證;以市場的需求作為對畢業生的要求是藝術類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關鍵。藝術學院可以利用現有的校企合作制度,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指導畢業生就業創業,積極主動地與企業進行接洽,簽訂就業合作協議,建立專業對口的實習基地,以實際的項目為載體,把學生就業創業、專業學習、社會實踐有效整合;也促使了學校和企業間的無縫對接,為畢業生打造就業創業“一站式”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