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石家莊市四十中學 050000)
感悟國粹藝術 培育民族精神
——試論戲曲藝術對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
李亞楠 (石家莊市四十中學 050000)
在五月份剛剛結束的石家莊四十中學第23屆戲曲合唱節上,四十中的師生再次展現了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熱愛之情和創新智慧。京劇、昆曲等經典劇目以及河北梆子、絲弦等地方戲粉墨登場,異彩紛呈。孩子們用青春的律動、純真的心靈架構出了獨屬于他們的具有時代精神的戲曲天地。這里既有對傳統文化的鐘情和傳承,也有對地域文化的歸屬和膜拜,更有著對戲如人生的思考和模擬。
在上世紀末,音樂教育在課堂中主要是唱歌和音樂欣賞,而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戲曲知識的傳播和戲曲音樂的滲透。
2007年,我發現與四十中緊鄰的河北梆子劇院已經沒有曾經的輝煌和紅火,門前冷落,也很少聽說有什么演出。于是想,能否請梆子劇院的演員到學校教唱戲曲,豐富學校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呢?沒想到,這個想法得到了校領導和劇院的大力支持。新學期開始,我們就在音樂課上加大了傳統戲曲欣賞教學,各班還利用班會邀請戲曲名家、票友開展戲曲講座,觀摩活動。學唱戲曲成了校園時尚,所有的孩子都哼哼呀呀地唱起來,我們順勢而為,將原有每年一度的校園合唱節“改版”,舉辦了第一屆《校園里的梨園春》戲曲合唱節。與今天相比,這個開端顯得很稚嫩,表演、服裝道具化妝各方面都很業余。但是歷史證明,這個選擇和開端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在我市傳統藝術教育上是一個創舉。
2008年,教育部進行“京劇進課堂”試點改革,把京劇簡化為京劇曲目,劃入音樂教育的系列,由音樂老師來教授。隨后,又推廣了“戲曲進校園”活動。這更增強了我們的信心,開展戲曲和音樂課結合、和校園文化相結合的路子是走對了。
回頭想想,學校戲曲藝術教育起點較高基于兩點:一是得到了梨園界的專業人士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支持,保證了戲曲教學的水平。如果僅僅由音樂老師來教唱戲曲,把綜合性的戲曲藝術聲樂化、簡單化,就難以使其展示原有的風采、魅力,對學生戲曲審美的引領上就會出問題。二是沒有把戲曲教育內容局限于在國粹——京劇上,而忽略了地方戲曲的價值與作用。從第一屆戲曲合唱節開始,就不限定戲種,越豐富越好。傳統京劇、樣板戲、豫劇、黃梅戲、昆曲、越劇你方唱罷我登場,同時還有意加強河北地方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領略祖國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的同時又弘揚了地方劇種。
第一屆校園戲曲合唱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合唱節邀請的專家評委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臺以學生為主體的戲曲節目讓社會看到了戲曲藝術傳承和振興的希望。從此,戲曲合唱節成為我們每年固定的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延續下來,至今歷經7載,近一萬八千名從我校畢業學生都帶著些戲曲藝術的種子走向高一級學校。伴隨著國家近年來對民族文化復興的政策扶持,合唱節不斷得到社會各屆的關注和大力支持,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田春鳥、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裘派花臉,重慶京劇團藝術室主任常春生等老藝術家們親自指導學生表演功夫并擔當評委,極大地提升了活動的品味和專業水準,讓學生受益終生。他們的贊賞和對藝術的執著奉獻精神也給了我們巨大的前進動力。全校各班都有拿手段子,如:《鍘美案》《沙家浜》《三家店》《大登殿》等十幾個劇種二十多個傳統劇目。“校園里的梨園春”合唱團多次參與省、市級比賽,獲得省級比賽獎項,并多次參與接待美國、英國等友好學校的交流活動,對外傳播中國國粹藝術。
幾年功夫下來,戲曲合唱節在四十中早已超越了一臺節目的意義,它已經成為全校師生沉浸在戲曲藝術大觀園的隆重節日。每年活動期間,學校利用宣傳海報、課間音樂營造戲曲節氣氛;每周五下午專門開設“校園里的梨園春”活動時間,讓學生能得到集中的學習;開展節目評優活動,促進各班提高節目質量。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設計和演練節目,邀請助演嘉賓,家長們也被動員起來幫著化妝、穿行頭……真是學校家庭社會力量齊動員。每逢匯報演出,市里專家藝術團體的樂隊都被請到演出現場、名票友各個踴躍支援。戲曲文化節像一塊磁石,把師生的藝術才華和創造力全部吸引凝聚過來。
孩子的成長才是戲曲藝術進入校園的真正理由,而不是戲曲為了自身的發展來到校園。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戲劇是實施學生審美人格教育的良好資源。在戲劇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戲劇語言之美;體驗戲劇情節人物之美;體驗戲劇整體藝術之美。
四十中一位班主任曾經這樣寫道:“一句詞,一聲腔,驀然回首一曲佳話的千古絕唱;一臺戲,一抹裝,投足一段歷史的厚重滄桑。”一位家長在記錄冊中這樣寫道:“多彩的戲曲節落下了帷幕,在孩子學習、了解祖國文化瑰寶——發源于各地域的戲曲文化的同時,作為學生家長我們感受頗深。培養了學生對漸行漸遠的戲曲文化的興趣,學生在學戲的過程中也學習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我們衷心希望學校能多舉辦類似的活動,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發展。”
從班主任和家長這兩段話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為戲曲藝術活動的參與者都有如此大的收獲,更何況是作為主體的學生。戲曲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凝聚著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美學思想精髓,有極富傳奇色彩的美麗傳說,有久唱不衰的美妙音樂,還有令人驚嘆不已的戲曲武術……這些必將激起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另外,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它涵蓋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工藝等門類,戲曲藝術的學習必須要把賞析、學唱、學做結合起來。探索并掌握戲曲這種離現實生活較遠的藝術形式對學生無疑是一次綜合素養的整合與心靈的穿越旅程。高雅藝術的耳濡目染,也能在今天能夠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高大上”,摒棄對“嘻哈”“韓流”等媚俗文化的盲從和追求。
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育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因此,在校園戲曲教育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例如傳統戲曲中有歌頌英雄人物、杰出愛國將領的,有歌頌勞工創造美好生活的等等劇目,都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道德倫理教育的好素材。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讓中學生心靈凈化升華,培養真善美的情操,抵御不勞而獲、享樂主義的低俗價值觀。
專家和老師們常對學生說這樣兩句話:“唱戲先做人”“戲比天大”。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把戲唱好了不容易。四十中在校園戲曲教育活動中,還鍛煉出了學生們團結自立、自信開朗、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
在探索素質教育途徑的實踐中,戲曲藝術以它芬芳的魅力和獨特的途徑必將潤物無聲,滿園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