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冼玉玲
音樂與健康系列(十六)
音樂與健康的秘密
★文/冼玉玲
眾所周知,美妙的旋律可以使人心情舒暢,音樂仿佛一個神奇的魔咒刺激著人們的感觀,敲打著你我的心靈……然而音樂對于人的身心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醫學研究發現,音樂對于病人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研究顯示,某些音樂特有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基礎代謝和呼吸的速度減慢,使人在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較為溫和。目前西方國家將音樂配合醫療體系,廣泛應用于各種心理及生理治療之中,已不是新鮮的事了。
音樂究竟是怎樣作用于人體的呢?音樂的治療功能是怎樣發生的呢?
我們知道音樂具有一定的物理作用,直接對人的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效果。因為聲音是一種振動,而人體本身也是由許多振動系統所構成,如心臟的跳動、胃腸蠕動、腦波的波動等。當聽到音樂產生的振動與體內器官產生共振時,會使人體分泌一種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液流動和神經活動,讓人富有活力、朝氣蓬勃。
此外,音樂還具有主動的、積極的功能,是提升創造、思考能力,使右腦靈活的方法,并且能引導出重要的α腦波。特有的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夠使我們平常較常用的主管語言、分析、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相對的,對掌管情緒、主管創造力、想像力的右腦則有刺激作用,對創造力、資訊吸收力等潛在能力的提升有很顯著的效果。
在19世紀初期,音樂就已經被用來促進病人的睡眠。醫師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以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荷爾蒙;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的腎上腺素會有明顯的增加;該激素已經在幾年前的醫學研究中證實和睡眠的發生及夜間醒來的次數有關。音樂促進睡眠的科學研究已在德國、美國及俄國等國家陸續被證實,美國醫學審查委員會早已公布,大多數的安眠藥在病人使用兩周后便會失去療效。基于上述原因,音樂治療漸受重視,并已經受到醫護人員普遍的使用。雖然各項研究使用的是不同的音樂,但其都有一個共同點:音樂節拍都大約等于人類心跳的速率。節奏太快或太慢的音樂都不適于用來促進睡眠;節奏太快會讓人緊張,太慢則會令人產生懸疑感。
醫學實驗證明,音樂的類型會影響腦部血液的循環,有的音樂會增加腦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動順暢;有的相反,會降低血液循環的速度,緩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廳吃飯,柔和的音樂可使人們食欲及消化順利,充分享受用餐的滿足和愉悅,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節奏強烈的進行曲,則會使用餐的人們心情緊張,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并非任何悅耳的音樂都可以達到撫慰心靈的療效!根據美、德、日音樂心理學家研究實證指出:如果我們聆聽的樂曲無法讓我們感到親切的話,是無法達到放松神經、解除壓力的效果的。我們腦內的α波主宰人體安定平靜的情緒,透過常聽心靈治療的音樂能有效加強α波,凌駕其它不安的腦波,達到讓身心松弛、心境穩定平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