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艷
20世紀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肇始
★文/魏 艷
20世紀20年代,在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和新式音樂社團的前導作用與影響下,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開始產生。以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國立上海音樂院為代表,分別屬于綜合大學專業音樂教育和獨立建制的專業音樂教育。它們有著共同的締造者以及相似的教育體制,奠定了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基礎。
專業音樂教育 音樂社團 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 蕭友梅 國立上海音樂院
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體制逐步確立,普通音樂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此后,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美育”思潮的傳播與影響,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開始確立,各種新式音樂社團蓬勃興起,為專業音樂教育的創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蔡元培、蕭友梅等高等(音樂)教育奠基人的努力開拓下,我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產生并得到初步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府對發展高等教育較為重視。19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大學令》《專門學校令》等,規定了創辦專業音樂學校等內容。但是,由于當時我國政治局勢多變,社會音樂文化基礎薄弱,師資力量極為匱乏,不具備建立專業音樂教育的基礎,此后十年間,一直未能建立和發展專門音樂教育。在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發展進程中,率先起步的是高等師范音樂教育。
“五四”以后,隨著美育的普及,全國師范類學校普遍實施音樂教育,急需大量學校音樂教師。而其他各級各類學校也需要大量美育師資,高師音樂教育的創立勢在必行。與此同時,一批熱愛音樂并致力于推動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事業的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師范音樂機構的創建,培養音樂師資。由此,各類高師音樂教育系科相繼建立起來。高師音樂教育成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先導,為專業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發展積累了經驗。
1919年,在吳夢非、劉質平、豐子愷等人的積極努力下,我國第一所私立藝術師范學校——“私立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得以建立。設置圖畫音樂專業等,培養中學及普師藝術教師。學校發展態勢良好,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1920年,在蕭友梅、楊仲子的努力開拓下,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增設音樂體育專修科,最初以音樂為主科的學生,同時還要以體育為副科。次年,音體專修科分為音樂、體育兩個學科,音樂專修科獨立教學。①《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科分組辦法》,《音樂雜志》,1921年第2卷5、6號合刊。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所由國家興辦的高等師范音樂系科,開設了較全面的音樂技術、理論課程與教育學等課程。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的社會潮流下,知識和教育變得更易普及,音樂教育理論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動。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得到廣泛的影響,熱衷于音樂教育的音樂家、音樂愛好者積極創辦各種新式音樂社團。除了民間藝人組織的傳統音樂社團外,大部分音樂社團以“美育”為宗旨,介紹和傳授西方音樂知識,組織各種音樂演出活動,為專業音樂教育的產生奠定了實踐基礎。
1919年成立的北大音樂研究會規模與影響較大,前身為北京大學音樂團(1916年),以 “研究音樂,陶養性情”為宗旨,分設國樂、西樂二部,后增加音樂學、音樂史、戲曲三科課程。“從純器樂擴展至器樂演奏和音樂理論研究兼顧,在當時(1918年)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尚屬空缺時期,是中國音樂教育史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②劉靖之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8年,第102頁。改組音樂研究會后,宗旨變為“研究音樂,發展美育”,設鋼琴、提琴、古琴、絲竹、昆曲5組,先后聘用蕭友梅、楊仲子、王露等中國音樂家及一些外籍教師10人為導師,會員最多時達200多人,還舉辦“特別班”,為外省培養音樂師資。多次舉行音樂會演出,編輯出版了當時影響最大的音樂期刊《音樂雜志》。
音樂社團在開展音樂教育和推動社會音樂活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社團畢竟不是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的正規機構,活動不夠穩定,教育制度不健全,師資力量有限,遠不能滿足當時社會上學習音樂知識的需要,因此,建立專業音樂教育機構日趨必要。
20世紀20年代,以北京和上海為中心,我國專業音樂教育正式產生和發展。最早出現的是附設在綜合大學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以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的建立為標志;我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以上海國立音樂院的建立為標志。兩所音樂教育機構有著重要的淵源關系,它們的共同締造者蕭友梅主張中西并舉,借鑒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的思想,對此后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1 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
北大音樂研究會雖然具有開創專業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作為業余音樂社團力量有限。音樂研究會的重要領導者蕭友梅,曾留學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和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深受日、德兩國音樂文化影響,立志興辦音樂教育,將中國人的音樂水平提高到像日本人和德國人那樣。”③同上,第100頁。1922年,以研究會的課外性質為由,蕭友梅提出“有改組之必要,以為非改稱一個正式音樂教育機構,恐不易收效”④“本月十二日音樂傳習所補行開幕禮紀事”,《北大日刊》,1138號,1922年。的建議。在蔡元培支持下,由學校組織將研究會改建為北大的正式教學機構。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是我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的雛形,教學體制主要借鑒歐洲現代專業音樂學院。音樂傳習所以“培養音樂人才”,學習西洋音樂與發揚中國傳統音樂的“中西兼容”思想為宗旨,表達了學習西方音樂技術、培養音樂人才,發展我國音樂文化的進步思想。
音樂傳習所納入北京大學統一管理,由學校撥款,教育部門招生、分配。組織健全,課程獨立,自定聘師,但在體制上較特殊,半獨立于北大。音樂傳習所對外開放,設有本科、師范科和選科三種。本科以培養專才為目的,師范科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員為目的,選科在于為有興趣者提供習樂的機會。其中,理論作曲專業、選科的設置與國外綜合大學專業音樂教育模式相似。傳習所還組建了一個小型管弦樂隊,定期公開舉行音樂會。作為我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不僅培養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專業音樂家、教育家,其學制、課程設置、音樂會等皆引領先河,也被后來的一些專業音樂機構效仿。
3.2 上海國立音樂院
早在蕭友梅回國之初,就多次向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開辦獨立的音樂專門學校,由于經費問題和北洋政府不斷政權更迭,始終未能實現。蕭友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科、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等擔任管理和教職期間,積累了一些辦學和教學經驗。1927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撤銷了北京各大專院校的音樂系后,蕭友梅離開北京,到上海籌劃創辦音樂學院。
20世紀初的上海首開普通音樂教育之新風,各種音樂教育機構(音樂社團等)數量眾多,許多教會學校也培養了不少喜愛西方音樂的青年。至20年代,上海中外音樂家云集,還有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師資和辦學基礎較為雄厚。“既然有這么多的領略音樂的機會”,蕭友梅即主張將音樂院設在上海,因為“學習音樂者必定先有一種熏陶,方可容易領略。”⑤蕭友梅“聽過上海市政廳大樂音樂會后的感想”,《蕭友梅文集》,廖輔叔著,1990年,第238 頁。在蕭友梅和時任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的共同努力下,1927年,國民政府批準在上海成立一所獨立建制的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蔡元培兼任院長,蕭友梅任代理院長。1929年,上海音樂院改名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由蕭友梅任校長。
建院伊始,音樂院就確立了“培養音樂專門人才及中小學音樂師資”的宗旨,這可以說是在北大音樂傳習所“培養樂學人才”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音樂院初設預科、專修科、選科及特別選科。1931年,改預科為高中班,改師范科為高中師范班,均收授高中畢業生;本科各系改為組,增設師范組。除培養“音樂專門人才和中小學音樂教師”等各類人才外,高級中學專為本科培養預備人才,相當于現在的音樂學院附中。此外,蕭友梅還根據社會需要,積極開辦了額外選科、補習班等。
上海音樂院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相似,采用德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但是更加完善。根據不同專業成立了理論作曲、鍵盤、聲樂、小提琴、大提琴、國樂等相當于“系”的教學組,并設有一套獨立、正規和完善的管理系統。蕭友梅還逐漸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培養中國音樂人才的教學、訓練課程,如“學分制和技術升級考試”相結合等。此外,蕭友梅還不遺余力地為學校聘請了當時國內較高水平的音樂家,包括從國外歸來的音樂專業留學生和在華的外國音樂專家等。
由于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體制規范,課程較為完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不久,上海音專就能系統地介紹和學習西方各時期的經典音樂作品。上海音專培養了我國現代較早的一批專業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為我國音樂教育發展和音樂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繼北大音樂傳習所與上海音樂院建立之后,其他專業音樂機構也相繼建立起來,如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私立廣州音樂院、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等等。它們大多秉承蔡元培提出的“兼收并蓄”方針,仿西方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不同程度上受到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以及國立上海音專的影響。在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初創階段,這些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不僅培養了部分專業音樂人才,也為滿足當時社會需要培養了一定數量的音樂教育人才。
[1] 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廖輔叔著.《蕭友梅文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年.
[3] 章咸、張援編.《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
[4] 孫繼南編.《中國近現代(1840一1989)音樂教育史紀年》[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2000年.
魏 艷(1974 —)女,東北大學教授。
(本文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N1204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