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亞,萬金平
(渤海大學文理學院 文法系, 遼寧 錦州 121000 )
長篇白話歷史小說《隋唐演義》,成書于清代,共二十卷,一百回,七十余萬字。它講述了隋滅唐建的一段歷史演義,是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作品。小說用了大量篇幅,書寫以秦瓊為代表的隋唐之際的英雄人物,而秦瓊身上所體現的道義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多層次的表現,具體說來,大致可分為三個維度:私人知遇之情義,江湖是非之道義,家國使命之大義。道義精神讓以秦瓊為代表的隋唐英雄獲得了豐富的精神內涵,《隋唐演義》借英雄傳奇,倡揚傳統文化精神的思想旨趣。
中華民族一向崇仰正義,追求崇高的道德與正義理想。從中國春秋時期起,“道義”一詞便一直存在。《易·系辭上》云:“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意謂道義是建立在人的本性基礎之上的。《孟子·公孫丑上》云:“吾知言,吾善養我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則餒矣。”孟子認為,剛強正大的浩然之氣,其內涵就是道義。從而,道義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后人所傳承并踐履。中國在道義上把“義”界定為輕后果與結論,重規范與動機的道德行為標準。在儒家思想中“天下為公”的正義理想融會貫通于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始終,成為華夏子孫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道義精神內涵的了解,能更好地將它發揚光大。道義指的是道德和正義。它既包括簡單的義氣和俠義,又包括為國為民的民族大義。道義是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犧牲個人成全天下的精神。
在清代由于社會積弊嚴重,民眾對伸張正義、扶危救急的俠士十分向往,褚人獲順應民眾呼聲,整合了前人所著之作,又加入作者本人對道義精神新的理解,著成《隋唐演義》一書。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救世好漢,他們或仗義疏財,或救民于水火,為還天下于太平,不惜舍生取義。其中被后人稱之為“隋唐書膽”的秦瓊,就有“義絕”之美譽。他扶危救急,行俠仗義,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用行動深刻表現了道義精神的內涵。
在《隋唐演義》這一傳奇歷史小說中,從前期看秦瓊是絕對的主要人物。作者不惜大量筆墨,從秦瓊的生平、人物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入手,來塑造這樣一位義薄云天的人物形象,從各個方面突出其身上的道義精神。尤其是把第四回“齊州城豪杰奮身,楂樹崗唐公遇盜”作為秦瓊這一人物的出場,實際上隱含著許多寓意。
首先,交代了秦瓊的祖父是北齊領軍大將秦旭,父親是北齊武衛大將軍秦彝,這一身世背景,借以說明人物的性格養成、道德意識及正義之感的來源;其次,寫到秦瓊體態魁梧,好打抱不平。由此可看出,他平日里就富有正義感,這樣讀者就不難理解后來這一人物的仗義之舉了。最后又有“他母親寧夫人,他娘子張氏,也都有截發留賓,剉薦供馬的氣概”[1]。這樣的家庭環境,無疑為秦瓊道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氛圍。
除此之外,《隋唐演義》中有大量關于秦瓊的故事記載,如《秦瓊當锏賣馬》、《叔寶救駕紅泥澗》等。隨著身份的變化和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他身上所反映出的中華文化中的情義、道義、大義愈發明顯,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愈發厚重。
《隋唐演義》一書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又依托于秦瓊這一人物形象表現出來,通過他自身的成長歷程和遭遇,將道義精神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由平面到立體地展現出來。通過不同角度和紛繁復雜的矛盾沖突,多層次地闡釋道義精神的涵義。
《隋唐演義》前六十回可以說是秦瓊的發展史和思想的成熟史。作者并非從一開始就把秦瓊放入一個深明大義,心憂天下的框架之中,而是在一件一件事情的積累中使其慢慢成長起來的,并最終承擔起天下道義。這樣也使得人物形象真實、豐滿,表達情感不突兀。
平民之間的“義”與傳統道德的“義”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不再帶有等級觀念和權勢觀念,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不論貴賤,投桃報李式的情誼。整部小說中秦瓊與單雄信的交集頗多,從單雄信出手救下秦瓊起,秦瓊便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報答單雄信對他的知遇之恩。于秦瓊而言,富貴是一時的,朋友是一世的,他待朋友始終如一,不會因為地位的升降沉浮而改變。他不在乎官匪有別,在他看來幫助過他的人,就值得他去回報。更何況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人。
秦瓊并非是為了前程拋棄朋友之人。他發達了,卻沒有忘記在危難時雪中送炭的朋友;他燒了綠林賬,更是因為他知道這一班朋友,做的都是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正義之事。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2]。就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盡管單、秦二人后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即使在單雄信被斬后秦瓊還為他建了一座“報恩祠”以報其當日潞州之恩。從這個層面上講,秦瓊報私人知遇之情義的做法,反映出了最為基本的傳統道德中“義”的精神。
江湖的原則是遵守道義,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道義來評判是非。不僅如此,道義精神的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對道義的崇仰綿延不息。秦瓊用他的行動將道義二字完美詮釋,他以道義辯明是非,用清醒的頭腦,敏銳的觀察力,早窺大廈將傾之氣息。在大是大非面前以道義作為標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正是因為這種以救民于水火為己任的江湖道義,使他在江湖中立于不敗之地,也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好前程。
在《隋唐演義》里,程咬金與尤俊達因二劫皇綱被楊林抓住。四十六友賈柳樓結義,決定劫牢救人,然后大反山東。在隋煬帝統治時期有人落草為寇、聚眾造反并不是件稀奇事兒,許多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們會以義相交、行俠仗義來發動反對封建王朝腐朽統治的武裝斗爭。這種以“義氣相投”為基礎的結義、聚義,強調了朋友間的舍命相助是無需親疏與血緣關系的,只講求一個“義”字,他們以道義作為評判江湖是非的標準。這些人除了秦瓊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被官府逼反的。但是秦瓊的身份與這些草寇不同,他前途一片光明。秦瓊被卷入這場江湖是非,顯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然而,他卻很清楚地看到了這個王朝的黑暗與腐朽,并能清楚自身作為社會一員,甚至是站在社會鏈條高端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履行怎樣的道義精神。雖然他也說過:“忠君報國是我秦瓊畢生的心愿”,畢竟推翻隋朝暴政才是人間正道,造反不符合封建禮法,卻符合天下民心。此時在秦瓊身上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舍生取義、救民于水火的俠義和明辨是非的江湖道義。
古人說:“義者,宜也”[3]。傳統的思想認為,義是人的立足根本。真正的正義之士必然選擇為拯救天下蒼生而不惜放棄自己的錦繡前程,愿意無條件犧牲自身利益以成全道義。是非對錯面前,秦瓊始終站在了正義與大多數人的一面。他在這里表現出來的江湖道義,不是任俠縱為,而是一種對正義的探索和堅持的外化表現。除此之外,江湖道義也可以被看作是在政治斗爭中,組織力量,鞏固團結,保護自己的一種重要手段。秦瓊之所以在上瓦崗之后能統帥三軍,深得眾英雄的愛戴,除了與他自身的才華能力有關,恐怕也與當年反山東時,他所做出的“義”舉是分不開的。
《隋唐演義》中最富有使命感的一面就是它反映出的道義精神,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翻版,而是真真正正的憂國憂民,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天下大義。它通過秦瓊個人在“義”這條路上的成長經歷,反映出在傳統文化中由情義、江湖道義向家國大義的發展趨勢,由救苦救難、救人于危難之中到心憂天下、順應時勢、拯救萬民的轉變。如果認為道義僅僅是一句“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僅僅是為朋友兩肋插刀,那么“義”的精神就太膚淺片面了,這樣的義只能被稱為是小義。道義的最高境界是憂國憂民,為國家民族事業而無條件獻身,具有一種使命感。
在《隋唐演義》一書中,不乏有盲目殉義,死守小節的王伯當、單雄信之流。而經歷了反山東、破銅旗、奪玉璽、棄瓦崗、滯洛陽的秦瓊,早將一身榮辱淡忘了。當他看到當初為道義一起起義,一起斗爭的朋友為自己集團的利益,走上背“義”的道路時,他那“義于天下共安危”的想法就更加強烈。無論是殉義,還是為了自身利益,都不能成為阻礙民族大義的牽絆。于是,當李唐大軍攻打鄭國時,秦瓊見王世充并非明主,天下大勢又已歸唐,毅然決然地歸順到了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的帳下。在封建社會中有一種思想叫做忠貞不二,秦瓊的這種做法無疑是不合封建禮法的,但是“臣等愿追隨秦王殿下,早日結束戰亂,還天下百姓以太平”的豪言,卻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當初的聚義反山東就是為了能推翻暴政,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再次投奔他人的確小節有虧,但無礙大義,個人榮辱與天下太平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秦瓊不是神,而是人。一邊是一起結義,一起戰斗的過命兄弟;另一邊是擔起黎民福祉的民族大義,他在為家國天下做出選擇時也有過矛盾和掙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秦瓊沒有猶豫,他再次將個人的情感、榮辱拋下,他迸發出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他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擔起民族大義的道路。在履行責任,承擔道義的同時,也為傳統文化中的道義精神注入了新的靈魂——一個民族從來都不能缺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隋唐演義》這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不是為了再現歷史而寫歷史的。它以歷史上隋唐時期改朝換代為背景,以英雄身上傳播出來的正能量來對當時的現實社會進行反諷,褚人獲在作品中贊揚秦瓊有情有義,通過他與單雄信的自私、宇文成都的愚忠、李元霸的狂妄、羅成的桀驁相比,挖掘出他身上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蘊和無處不在的情義、道義、大義精神。通過對一個一千多年前人物的贊揚,來諷刺現實社會的種種積弊。
作為明末清初的易代文人,《隋唐演義》的作者褚人獲深感世態炎涼和世情的虛偽,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社會責任感極度缺失。他經歷過明朝的覆亡,了解明末清初的世間百態,他希望通過文化動人的力量,讓讀者不要忘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道德傳統,不要因為受異族的統治而將自己最珍貴的文化道德傳統丟失。因此,他在《隋唐演義》中整合了《隋史遺文》、《隋煬帝艷史》、《大唐秦王詞話》、《新唐書》、《舊唐書》等書籍以及大量的民間傳說,塑造出秦瓊這一形象,意在以此方式為人們樹立起道德上的典范和精神上的標幟,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道義”的重要性和它不可或缺的社會意義,也為了警醒世人,達到拯救世風,喚起人們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
秦瓊是《隋唐演義》中少有的幾個歷史人物,他的各種傳奇事跡,是由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總結前人的口傳書授才得以流傳下來的。早在秦瓊未反山東身居濟南府之時,就有許多關于他打抱不平、行俠仗義的故事,這些故事由“帶腿的告示”口耳相傳,中間又添枝加葉,逐漸形成了繪聲繪色,有血有肉的傳奇。[4]
數百年來,人們對秦瓊這一形象不斷地進行填充、修改。時至今日,秦瓊以“義絕”、“書膽”等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腦海里。尤其當單田芳的評書說到:“山東濟南府歷城縣,馬快班頭秦瓊,秦叔寶”時,人們馬上就會想象出這樣一位威風凜凜,義薄云天的山東漢子。
秦瓊的形象日漸豐滿,而最令后世讀者對其崇仰的原因是,他是情義、道義、使命感與責任感等諸多正能量的化身,是傳統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現,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欺壓與奴役時時存在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十分注重“義”這個字,他們主張朋友之間交往以義為先,要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愿意無條件地為朋友犧牲自身利益。無論朝代如何更換、社會如何變化發展,一種不變的精神品質就是道德與正義。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贊揚、傳播秦瓊身上的這種品德,甚至通過藝術形象,虛構出各種披肝瀝膽、生死與共、救弱扶傾、行俠仗義的故事,就是要把他這種樂于助人、扶困濟危、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精神樹立成為人們做人準則,成為人們推崇的思想行為。后世人們對秦瓊的推崇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頌揚。
一本《隋唐演義》講述了隋唐草莽英雄的光輝事跡。對于草莽英雄來說,講義氣是第一位的,道德與正義重于生命。《隋唐演義》寫眾英雄以義氣作為其魅力的主要來源,以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的形式,為人們再現了傳統文化中“道義”的本質內涵。而秦瓊則作為眾英雄的代表被稱為“義絕”。他報知遇之情義,辨是非之道義,承使命之大義,不愧有隋唐第一義士的美譽。這樣的英雄人物,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成為人們追崇的對象,他的事跡映射出世代中國人民對道義的無限追求,他的道義精神影響著無數中國人。
參考文獻:
[1] 褚人獲.隋唐演義[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2] 孔子. 論語·里仁篇:第四[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3] 子思. 禮記·中庸[M].武漢:崇文書局,2007.
[4] 李燕青.論隋唐歷史小說中秦瓊故事的素材來源[J].社會科學論壇,2009(2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