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代表團在上海考察中國教育
人民日報消息,由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率領的代表團曾在上海訪問。代表團成員,大多是英國的數學專家和中小學校長。他們的下一站是武漢,訪問內容與上海相似——指定幾所學校,進課堂聽課、觀察,和老師、學生及教育專家交流,想用他們的眼睛找出中國教育的成功之道。沒錯,是“中國教育的成功之道”。用特魯斯女士的話說,他們是來中國取經的——“希望能把中國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和中國人的文化理念帶回去,改革英國教育”。接下來,南非的基礎教育代表團即將抵達。據說,從去年9月以來,到上海聯系考察的各國教育代表團及參加教育峰會的邀請,就有幾十個。這一切,都緣起于上海在經合組織PISA測試中取得的出色成績:2009年首次參加閱讀能力測試,便拔得頭籌;2012年再次參與數學能力測試,優勢顯著。很多國人并未認真閱讀過有關PISA的新聞,一見標題便迅速得出“中國教育就會應試”的結論。事實上,PISA更多的是一套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用來考查基本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15歲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其指標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參加測試的學生由專家嚴格按人群比例等標準抽取,并非“選優”,也無從準備。上海參加2012年測試的學生中,家庭經濟社會文化地位指數最低的1/4學生的數學成績,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當世界發現了中國教育而紛至沓來,不必驕傲,只是可以提醒我們,換一種眼光,再來看中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