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劉澤遠,鄧智泉
(1.南京郵電大學,南京21000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210016)
無軸承開關磁阻電機(以下簡稱BSRM)除了保留開關磁阻電機(以下簡稱SRM)結構簡單、控制靈活、容錯能力強和高速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外,還兼具磁懸浮電機無摩擦、無接觸、無潤滑和長壽命等一系列優(yōu)良特點;在航空航天起動發(fā)電系統(tǒng)、飛輪儲能等領域具備應用特色[1-6]。
BSRM 都是通過改變氣隙磁場密度產(chǎn)生不平衡徑向力來實現(xiàn)轉子的懸浮運行。但是傳統(tǒng)的BSRM,轉矩和懸浮力之間均存在著強耦合,限制了BSRM 懸浮和運行性能的提高。同時,由于傳統(tǒng)BSRM 主繞組和懸浮力繞組數(shù)量多,結構復雜,導致其控制算法復雜,故障率高。
學者們在電機結構拓撲上做了大量研究,以期從結構上解決懸浮力和轉矩的耦合問題,從而簡化BSRM 的數(shù)學模型,降低控制的復雜度,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文獻[7 -10]提出了一種8/10 極和12/14 極結構的單繞組兩相混合定子齒BSRM;文獻[11 - 12]提出了一種單繞組混合轉子結構的BSRM,其轉子由兩部分組成:圓形迭片結構和六極扇形齒疊片結構;文獻[13]將傳統(tǒng)12/8 極雙繞組BSRM 的懸浮繞組連接方式進行改進,提出了三相雙繞組12/8 極串勵式BSRM;文獻[14]在文獻[1 -6]的基礎上做了改進,提出了一種定子三相采用平行齒結構的BSRM。
本文研究適合轉矩和懸浮力解耦,能夠簡化控制,節(jié)約資源的BSRM 新型結構,提出了一種新型BSRM。首先介紹了新型BSRM 的基本結構特點和懸浮運行原理;然后基于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通過和串勵式BSRM 及平行齒結構BSRM 對比,對新型BSRM 的轉矩和懸浮力性能進行了分析;最后,推導了懸浮力數(shù)學模型,并給出了一種簡單的實現(xiàn)方法。
圖1(a)為一傳統(tǒng)12/8 極BSRM 的結構和懸浮運行原理示意圖。定、轉子均采用凸極結構,以A相為例,定子上包含兩套集中式繞組:轉矩繞組Nma和兩個方向的懸浮力控制繞組Nsa1,Nsa2(簡稱懸浮繞組),兩套繞組產(chǎn)生的磁場相互疊加以打破氣隙磁場的平衡性來產(chǎn)生懸浮力。文獻[6]推導了其數(shù)學模型,可表示:

式中:Ta為A 相瞬時轉矩;Wa為磁場儲能;Lma,Lsa1,Lsa2分別為Nma,Nsa1和Nsa2的繞組自感;ima,isa1,isa2分別為Nma,Nsa1和Nsa2的繞組電流;Fα,F(xiàn)β為α 和β 方向的瞬時懸浮力;Kf,Jt分別為懸浮力系數(shù)和轉矩系數(shù)。
式(1)中,忽略懸浮繞組電流產(chǎn)生的轉矩,則式(1)可簡化:

由式(3)可知,轉矩的大小與繞組電感關于轉子位置角的偏導數(shù)成正比,即電流一定的情況下,電感隨角度的變化率決定轉矩的大小。根據(jù)文獻[1-6],將定轉子齒對齊位置定義為θ =0°位置,則電感曲線具有圖1(b)的形式。因此繞組電流只可在圖1(b)中的區(qū)間Ⅱ和區(qū)間Ⅲ產(chǎn)生轉矩,而區(qū)間Ⅲ產(chǎn)生的是負轉矩,會影響電機的轉矩性能,所以區(qū)間Ⅱ為最佳的轉矩區(qū)間。而由式(2)可知,在電流一定的情況下,要產(chǎn)生足夠大的懸浮力,就要求懸浮力系數(shù)Kf有較大的值,在接近定轉子極對齊位置,由于氣隙磁導較大,Kf可取較大值,因此懸浮力區(qū)間應在轉子0°附近。從圖1(b)可以看出,轉矩和懸浮力的控制區(qū)間耦合在一起,且很難通過控制策略對其進行解耦,導致算法復雜,對數(shù)字控制器也有較高的要求。

圖1 傳統(tǒng)12/8 極BSRM 的結構和電感曲線示意圖
圖2 為三相12/8 極結構的新型BSRM。其轉子結構和傳統(tǒng)12/8 結構BSRM 的轉子相同,而其定子齒由懸浮定子齒和轉矩定子齒構成,4 個等間隔排列懸浮定子齒從定子軛伸出,每個懸浮定子齒再伸出3 個轉矩定子齒,懸浮繞組和轉矩繞組分別繞在懸浮定子齒和轉矩定子齒上,四個懸浮繞組單獨為一套繞組,且獨立控制,每相轉矩繞組由兩對相對極上轉矩繞組串聯(lián)而成。圖1 中僅給出A 相轉矩繞組,B,C 相的轉矩繞組繞在空間上與A 相相差30°,-30°的轉矩定子極上。

圖2 12/8 極雙凸定子齒BSRM(僅畫出A 相轉矩繞組)
若保持懸浮定子齒數(shù)恒定為4,轉矩定子齒數(shù)為電機相數(shù)的4m 倍(m 為相數(shù)),轉子齒數(shù)為4 的整數(shù)倍,可構成具有多種相數(shù)和定轉子極組合的新型結構BSRM。為方便描述,在此將具備該結構的BSRM 命名為雙凸定子齒BSRM。本文以12/8 結構的雙凸定子齒BSRM 為例分析其懸浮原理和運行性能。
雙凸定子齒BSRM 轉矩繞組電流的控制方法與普通SRM 的電流控制方法相同;而懸浮繞組電流控制方式與徑向磁軸承控制方式相似,4 個懸浮繞組電流恒導通,通過對4 個懸浮繞組不對稱勵磁,即可產(chǎn)生任意方向和大小的懸浮力,進而實現(xiàn)電機的自懸浮功能。
因三相的定子齒結構有所不同,以下分別以A,B 兩相分別導通為例來介紹雙凸定子齒BSRM 的磁力線分布和懸浮運行原理。圖3為轉子位置角θ =-5°,A 相導通時的磁力線分布圖。由圖3(a)可以看出,當A 相轉矩繞組單獨導通時,其磁力線分布和普通SRM 類似,依靠定轉子齒間磁拉力的切向分量為電機旋轉提供轉矩。當懸浮繞組單獨導通,且右側的懸浮繞組電流大于左側懸浮繞組電流時,右側氣隙處的磁密增強,左側氣隙處的磁密減弱,為轉子提供向右(α 方向)的懸浮力。圖3(c)為轉矩繞組和懸浮繞組電流同時導通時磁力線分布圖。可以看出,由于懸浮繞組產(chǎn)生的磁力線有部分通過了B相定子齒,會導致負轉矩的產(chǎn)生,但是因為懸浮繞組電流較小,其產(chǎn)生的轉矩非常小,通常可忽略,因此不會對電機轉矩性能產(chǎn)生影響。下面會對轉矩性能進行分析。

圖3 A 相導通時的磁力線分布圖(θ= -5°)
因B,C 兩相定子結構和A 相不同,有必要對這兩相的懸浮運行原理進行說明。在此以B 相為例,圖4 所示為轉子位置角θ= -5°,B 相導通時的磁力線分布圖。圖4(a)、圖4(b)、圖4(c)分別為轉矩繞組電流單獨導通、懸浮繞組電流單獨導通和兩套繞組同時導通時的磁力線分布圖。從圖4(a)可以看出轉矩繞組電流可為轉子旋轉提供磁阻性轉矩;從圖4(b)可以看出,懸浮繞組電流同樣為電機懸浮提供了α 方向的懸浮力。
轉子豎直方向(β 方向)的懸浮力可通過對豎直方向的兩懸浮繞組不對稱勵磁獲得,任意方向的懸浮力可通過對水平和豎直方向的懸浮力合成得到,對懸浮繞組實行閉環(huán)控制,三相輪流導通即可為電機旋轉提供穩(wěn)定的懸浮力。

圖4 B 相導通時的磁力線分布圖(θ= -5°)
本文通過有限元仿真來驗證上述理論分析的有效性。由于雙凸定子齒BSRM、串勵式BSRM[13]、定子平行齒BSRM[14]這三種BSRM 的數(shù)學模型、控制策略以及功率變換電路相似,且串勵式和定子平行齒BSRM 已經(jīng)有了前人一定的研究基礎,因此本文通過與這兩種電機進行比較來分析雙凸定子齒BSRM 的電磁特性,包括電感特性、懸浮力特性和轉矩特性。仿真分析用的3 種BSRM 樣機結構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三種BSRM 結構參數(shù)
仿真時,設定α 正方向懸浮繞組電流is1=3.6 A,α 負方向懸浮繞組電流is3=0,A 相轉矩繞組電流ima=5 A。圖5 ~圖8 分別為三種BSRM 懸浮繞組的電感、α 方向懸浮力Fα、懸浮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和轉矩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
從圖5 可以看出,三種電機懸浮繞組電感變化規(guī)律相同,均可近似為恒值,說明懸浮繞組可為電機提供穩(wěn)定的懸浮力,而對轉矩基本沒有影響,圖6 和圖7 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由圖6 可以看出,懸浮力隨位置角變化的幅度不大,懸浮力輸出穩(wěn)定;而圖7 說明了由懸浮繞組電流單獨產(chǎn)生的轉矩很小,基本為零,因此三種結構的BSRM 都可實現(xiàn)懸浮力和轉矩的解耦;同時,由圖7 還可以看出,雙凸定子齒BSRM 的懸浮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更接近于0,轉矩波動幅度最小,因此該電機懸浮運行時懸浮繞組電流對轉矩脈動影響最小,解耦更徹底。圖8 顯示,三種電機A 相主繞組單獨勵磁時產(chǎn)生的轉矩基本相等。

圖5 三種BSRM 懸浮繞組的電感

圖6 三種BSRM 的α 方向懸浮力Fα

圖7 三種BSRM 懸浮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

圖8 三種BSRM 轉矩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種結構BSRM 均可實現(xiàn)轉矩和懸浮力的解耦,但本文提出的雙凸定子齒BSRM 懸浮力繞組產(chǎn)生的轉矩最小,使得解耦性能較其它兩種類型BSRM 更好;串勵式BSRM 及定子平行齒BSRM 懸浮繞組漆包線需求量大,費銅,且繞組利用率低,而雙凸定子齒BSRM 可以克服這一缺陷。
雙凸定子齒BSRM 轉矩繞組和懸浮控制繞組可獨立控制,其轉矩繞組的控制方法可參照普通SRM的控制策略。以下對懸浮力數(shù)學模型和懸浮力控制繞組參數(shù)的定解方法進行簡要說明。
本文結合電機的等效磁路法和虛位移法推導雙凸定子齒BSRM 的懸浮力數(shù)學模型。同樣設定、轉子對齊位置為零度位置,參照傳統(tǒng)BSRM 推導懸浮力數(shù)學模型的方法[6,15-16],當A、B 兩相定、轉子間有重疊時,且此時A 相轉矩繞組電流產(chǎn)生正轉矩,B相轉矩繞組處于續(xù)流狀態(tài),則α 方向懸浮力Fα和β方向懸浮力Fβ的表達式:

式中:懸浮力懸浮kf1和kf2分別:

式中:Nm為轉矩繞組匝數(shù);Ns為懸浮繞組匝數(shù);ima,imb分別為A,B 相轉矩繞組電流;is1,is2,is3,is4分別為4 個懸浮繞組的電流;l 為電機軸向長度;r 為轉子半徑;δ 為氣隙長度;θ 為轉子位置角;μ0為真空磁導率。
式(4)和式(5)顯示,每一方向上的徑向力與四個懸浮繞組電流和兩相轉矩電流均有關。轉矩電流由實時檢測得到,兩個方程中的變量雖然變?yōu)樗膫€懸浮電流,控制變量仍然較多,為簡化控制算法,必須減少控制變量。令:


因此,懸浮力公式可簡化:

在簡化后的公式中,懸浮力與三個電流變量有關:平均勵磁電流i*s 和電流差值Δis1或Δis2。平均勵磁電流i*s 可取轉矩繞組的額定電流,再根據(jù)式(11)和式(12)求出電流差值Δis1和Δis2,最后換算成四個懸浮繞組電流,進而控制電機產(chǎn)生懸浮所需的徑向力。
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BSRM,該電機具有雙凸極定子結構,可實現(xiàn)轉矩和懸浮力的解耦控制;能克服串勵式BSRM 及定子平行齒結構BSRM 懸浮繞組漆包線需求量大、耗銅多、繞組利用率低的缺陷;由于懸浮繞組沒有相數(shù)之分,因此控制簡單,參數(shù)定解方便,可使變換器控制電路大大簡化。
[1] TAKEMOTO M,CHIBA A,F(xiàn)UKAO T.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advanced angle of square-wave currents in a bearingless switched motor[J].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2001,37(6):1702 -1709.
[2] TAKEMOTO M,CHIBA A,AKAGI H,et al. Radial force and torque of a 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operating in a region of magnetic saturation[J].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2004,40(1):103 -112.
[3] TAKEMOTO M,SUZUKI H,CHIBA A.t al. Improved analysis of a 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J]. IEEE Trans. on Ind.Applicat.,2001,37(1):26 -34.
[4] YANG Yan,DENG Zhi-quan,YANG Gang,et al.A control strategy for 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J]. 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2010,25(11):2807 -2819.
[5] 楊艷,鄧智泉,張倩影,等.控制策略對無軸承開關磁阻電機定子振動的影響[J].航空學報,2010,31(10):2010 -2017.
[6] 楊鋼.無軸承開關磁阻電動機的基礎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7] LIN F C,YANG S M.Instantaneous shaft radial force control with sinusoidal excitations for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C]//Proc. of IEEE IAS Annual Meeting,Seattle.2004:424 -430.
[8] LIN F C,YANG S M.Radial force control of a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with two-phase sinusoidal excitations[C]//Proc. of IEEE IAS Annual Meeting,Tampa.2006:1171 -1177.
[9] LIN F C,YANG S M. An approach to producing controlled radial force in a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J].IEEE Trans.on Ind.Electron.,2007,54(4):2137 -2146.
[10] LIN F C,YANG S M.Self -bearing control of a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using sinusoidal currents[J]. 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2007,22(6):2518 -2526.
[11] MORRISON C R. 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US,6727618 B1[P].2004 -04 -27.
[12] MORRISON C R,SIRBERT M W,HO E J. Electromagnetic forces in a hybrid magnetic -bearing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J].IEEE Trans. on Magnet,2008,44(12):4626 -4638.
[13] 曹鑫,鄧智泉,莊錚,等. 三相串聯(lián)勵磁式無軸承開關磁阻發(fā)電機原理與實現(xiàn)[J].電工技術學報,2013,28(2):108 -116.
[14] 王喜蓮,葛寶明,王旭東.一種無軸承開關磁阻電機懸浮性能分析[J].電機與控制學報,2013,17(1):7 -12.
[15] 楊艷. 無軸承開關磁阻電機振動分析與抑制的基礎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16] 鄧智泉,楊鋼,張媛,等. 一種新型的無軸承開關磁阻電機數(shù)學模型[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25(9):139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