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奕湲



夢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其間的生動、鮮活,有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關系,簡直就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另一個次元。正因為這種無法解釋的神奇,使得古代的人們相信夢帶有某種靈性,無論神、鬼怪,凡是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不到的,都能在夢里出現(xiàn),與做夢者“溝通”。
夢中的人物形象有時是身邊人,有時是陌生人,有時是奇奇怪怪、不明所以的“人”。一般而言,做夢是個人行為,但一個人做夢而使天下多了一位神仙的情況也不是沒有,這個神仙就是鐘馗,那個做夢的人正是唐明皇。
做了一個夢
據(jù)史料記載,鐘馗現(xiàn)身于唐明皇夢中,捉住了作祟的小鬼而使得唐明皇的疾病得以痊愈,吳道子奉詔畫鐘馗像,圖寫其神威并昭告天下,使其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捉鬼大神。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被公認為是最早的有關鐘馗故事較完整的文獻記載,其完備的故事情節(jié)為人稱道:
禁中舊有吳道子畫鐘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歲暮,翠華還宮,上不懌,因痁作,將逾月。巫醫(yī)殫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屨一足,跣一足,懸一屨,撂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鞟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云:“臣鐘馗氏,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夢覺,痁若頓瘳,而體益壯。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上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膳,而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衛(wèi)圣德。”因舞蹈,上千萬歲壽。上大悅,勞之百金,批曰:“靈祇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仿知委。”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摹拓鐫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觀此題相記,似始于開元時。
這里的鐘馗故事是沈括在晚唐周繇《夢舞鐘馗賦》的基礎上,結合當時民間的鐘馗傳說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而寫成的。沈括以夢作為背景,詳細敘說了鐘馗治鬼的故事,夢境顯靈,唐明皇的病也奇跡般地痊愈了,最后詔畫工吳道子繪制《鐘馗捉鬼圖》。
稍后于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鐘馗故事的是《唐逸史》,該書已失傳,但明代陳耀文《天中記》保留其中有關鐘馗的文字。故事內容與《夢溪筆談》所載大體相同,只是細節(jié)方面說得更為透徹。
作為從潛意識的夢境中杜撰出來的虛擬形象,鐘馗的形象在中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下漸漸清晰、豐滿,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聲張正義,不怒自威……最終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鎮(zhèn)宅辟邪的“神器”。
畫了一幅畫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覺得自身的力量難以與神秘莫測的外部世界相抗衡,于是普遍相信某種神性的鬼魂說或者觀念說,由夢所衍生出來的鐘馗形象實則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期許與愿望。他在傳說中一直扮演著成功使得唐玄宗擺脫疾病的神奇角色,在夢中顯靈,是被賦予了神力的捉鬼大神,被視為驅除癘疾、祈福迎祥的民間神。這種托夢顯靈的方式受到中國古代民俗信仰和民俗文化生活的影響,鐘馗圖樣的震懾力結合皇帝治愈頑疾的夢境顯靈的神跡極大地促進了后世鐘馗形象的最終形成和鐘馗圖像主題性樣式的演變和發(fā)展。
鐘馗因夢中驅除鬼怪的行為而被描摹成為畫中的人物形象,通過歷史名人和夢能通靈的方式結合起來,從而確立了其作為神靈的身份,鐘馗圖樣也隨之成為一種人文信仰的產(chǎn)物,一種被賦予了神力的藝術創(chuàng)作樣式,并作為一種藝術母題而被不斷傳承下來。
從傳說中吳道子的《鐘馗捉鬼圖》開始,畫鐘馗的畫家層出不窮,從民間工匠到文人畫家乃至宮廷畫家,都紛紛熱衷于在不同的媒材上刻畫鐘馗這一形象。鐘馗與小妹的身影出現(xiàn)在了民間的儺儀“打夜胡”中,形成了“鐘馗出游/嫁妹”這一圖像主題;另外,《宣和畫譜》中還記載了“寒林鐘馗”這一主題圖像樣式,宋代民間歲除之日懸掛鐘馗畫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普遍的民俗;同時,大量描繪鐘馗出游的圖像相繼面世,代表作有龔開的《中山出游圖》、顏輝的《鐘馗元夜出游圖》等。此后歷朝歷代,擅畫鐘馗者代不乏人,杰作迭出,如元代有王蒙《寒林鐘馗》、王振鵬《鐘馗嫁妹圖》等;明代有陳洪綬《簪花鐘馗圖》、戴進《鐘馗夜游圖》等;清代則有華新羅《鐘馗嫁妹圖》、《午睡鐘馗圖》以及全廷標《鐘馗探梅圖》、羅聘《醉鐘馗圖》等;直至近代,徐悲鴻以鐘馗象征正義,佩劍喝酒的形象令人大呼帥氣,而齊白石則為鐘馗增添了幾許詼諧幽默,讓這位硬漢的身上也有了些煙火氣。
畫中的鐘馗從一開始帶有巫術性質的戴著面具的猙獰形象逐漸演變成為極具世俗氣息的普通人形象,他那魑魅魍魎見之恐懼而遁形、老百姓見之可親可敬的形象從玄宗的夢境中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僅是一種祛魅辟邪的神力代表,更成為了人們表達內心各種情感的人文載體,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及文化價值。一個夢成就一個神,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神跡”。
鏈接/托夢
既然夢是人與神鬼溝通交流的有效途徑,那么當神或鬼想告訴人某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潛入人的夢中,把該說的話說出來,這便是“托夢”。鬼神在夢里顯靈,雖是虛幻,說的事情卻往往關乎人世現(xiàn)實。事實上,鬼神的“幫助”多是為了成全人間正道,與其說是鬼神顯靈,倒不如說是人將無法操控的事情借夢來實現(xiàn)。比如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竇娥冤》,劇中竇娥冤死,如何昭雪是一大難題,因為除了已死的竇娥,沒人知道真相。于是,劇中只好安排竇娥的冤魂托夢給自己已經(jīng)做了大官的父親,陳訴冤情。夢在其中成了一個“工具”,一個揭露事實真相、促進事件發(fā)展的武器。這哪里是鬼托夢,明明是人托夢—拜托夢成全一個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