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為什么要有血型
●袁越

早在1900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泰納最先發現了血型,他的研究在1930年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一開始,蘭德斯泰納并不知道將一種血液和另一種區分開來的究竟是什么。后幾代的科學家發現,每種類型的紅細胞表面都有不同的分子。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認得自己的血型。如果接受了錯誤血型的輸血,人的免疫系統就會奮起回擊,把輸進來的血當成侵略者。這條規律的例外者是O型血,它只有H抗原,而H抗原其他類型的血也有。
此后科學家開發出了更加強大的工具,用于檢測血型的生理特征。他們已經找到了一些有趣的線索,例如追蹤血型的遙遠過去,考察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然而,在許多方面血型仍然保持神秘。對于它們的存在,科學家還是沒有給出一個很好的解釋。
據說現在猜血型又流行起來了,一些“聰明人”認為星座和人距離太遠,不靠譜,而血型畢竟是人身體里的一種性狀,很有可能對于性格有某種神秘的影響力。
血型和性格之間的關系是日本人先想出來的,歐美人更相信血型和飲食有關系。1996年,一位名叫皮特·達達莫的人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不同血型,不同飲食》。他在書中聲稱,血型起源于不同的地域,所以應該對應于不同的飲食。比如,O型血源自非洲,是最古老的血型,適合吃肉;A型血來自農業的誕生地,所以更適合素食;B型血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游牧民族,所以要多吃奶制品。這本書出版后大受歡迎,迄今為止一共賣出了超過700萬冊,還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風靡全世界。它后面還跟了其他一連串根據血型減肥的飲食書,達達莫還在他的網站上銷售一系列根據血型定制的飲食補充劑。因此,患者常常會去問醫生,血型飲食到底有沒有效。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試驗。在《不同血型,不同飲食》這本書當中,達達莫寫道,他正在開展一項為期10年、針對患有癌癥的女性進行的血型飲食臨床試驗,當時已經到了第八個年頭。但是,18年過去了,這項試驗的數據仍然沒有公布。而且科學家們都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沒有任何一篇在正規期刊發表的論文支持他的結論。
先不說別的,血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性狀,根本不是達達莫宣稱的那樣。大家熟悉的ABO血型系統在靈長類動物中就有了,但是不知為什么,黑猩猩只有A型和O型這兩種血型,大猩猩則都是B型血。
那么,這種明顯的偽科學理論為什么會流傳得這樣廣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學家們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搞清楚血型到底有什么用處,哺乳動物為什么要進化出不同的血型。
1952年發現的“孟買血型”更是讓這個問題變得撲朔迷離,“孟買血型”可以被稱為“無血型”,這種人的血細胞表面根本就沒有ABO抗原,但血清當中卻含有能夠對抗ABO抗原的抗體。換句話說,這種人和已知的4種常見血型的人之間無法互相輸血,只能在同血型之間尋找血源。但這幾乎是“孟買血型”唯一的缺點,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毫無差別。
這種血型的存在說明,就連血型本身都不是必須的。
難道說,血型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基因突變嗎?一些科學家認為,血型存在的理由可能就在于其變化,因為不同的血型可以保護我們免受不同的疾病。已有研究顯示,不同血型的人對于疾病的抵抗力是不同的。A型血比較容易得白血病,也更容易被天花病毒感染;O型血更容易得潰瘍病,但卻不容易得瘧疾。
隨著這方面的案例越來越多,該領域也引起了更多科學家的關注。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凱文·凱恩研究了不同血型對于瘧疾的抵抗力,發現O型血的人之所以抵抗力更強,是因為免疫系統更容易識別出被感染的O型血細胞,從而能夠更快地將感染的血細胞清除出去。
瘧原蟲直接感染血細胞,所以上述結論一點兒也不奇怪,但是有一些不直接感染血細胞的傳染病也和血型有關,這就讓人看不懂了。比如一種名為諾羅病毒的厲害病毒和血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種諾羅病毒只感染某一種血型的人。但這種病毒是通過人體腸道內壁細胞進入人體的,和血細胞無關,為什么血型仍會起作用呢?
原來,決定血型的ABO抗原絕不僅僅只在血細胞表面才有,血管壁細胞、呼吸道上皮細胞和皮膚細胞等等都能找到這種抗原。包括諾羅病毒在內的不少病原體都是通過和ABO抗原分子結合,從而入侵人體的。這種結合都是一對一的關系,就像一把鑰匙配一把鎖。人類之所以進化出這么多不同的血型,也許就是為了增加多樣性,防止被一種超級病毒一網打盡。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14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