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哥 整理
你的未來是窮是富
●可可哥 整理

你的未來是窮是富?也許沒人會提前知道。但從一些細小行為,卻可看出些許端倪。比如面對一桌菜,你會先吃最喜歡的,還是其他的?當你囊中羞澀,卻必須去買一塊手表時,你會貸款買勞力士,還是選一款仿版的?
未來的有錢人通常會先吃最喜歡的那道菜。因為如果把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后,萬一不小心吃太飽,就有可能吃不下;也可能突然發生不可預期的事情,必須在吃掉它之前就離席;還可能在沒來得及下筷前,這道菜就被別人吃掉了。盡可能而且優先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正是有錢人的行為法則。可以說,有錢人其實是“將風險最小化的專家”。
通常,有錢人的大腦中會先有預想的結果,然后再從結果去逆向思考“目前應該要做的事”;普通人的腦中大多是順向思考,所以他們不會知道結果是什么,只是一味緊張地迎接即將到來的結果。
穿著T恤衫、緊抓高爾夫球桿的男人,身著晚禮服、懷抱貴婦狗的女人……正是這些人的消費方式,才使得有那么多人為了追逐Gucci、LV而賣命地賺錢。
拋開“追求虛榮”“過度消費”的偏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模仿其實是一種勵志行為:選擇了有錢人的消費方式,實際上就選擇了有錢人這個社會階層。
如今,只要賺到足夠的錢,就能成功上位,贏得尊重。怎樣才能將銀行存款轉化為相稱的社會地位、為自己贏得尊重呢?那就是名牌消費品。你穿戴的名牌展示著你的身份和自我價值。
每一位有錢人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而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經歷破產,每月只是會為了付清所有賬單而發愁。兩者間的區別在哪里?風險意識不同。
安德魯是美國一位黑人孩子,家里相當貧窮。他決定把經商作為生財的一條捷徑,并選定了經營肥皂。12年后,向他供應肥皂的公司即將拍賣,售價15萬美元。他決定買下這家公司,但他的積蓄僅夠作保證金,然后要在10天內付清剩下的12.5萬美元。但在最后一天,他籌集的錢仍差1萬美元。于是安德魯驅車來到芝加哥第61號大街,在夜里11點時走進一所仍亮著燈的承包商事務所,他跟一位在深夜工作而疲憊不堪的人冒昧開口借錢。最后他憑著出示自己向其他人借款的名單的借條以及翻倍的利息為承諾,說服對方開出了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之后,安德魯不僅擁有了那家肥皂公司,還擁有了其他7家公司的控制權。
正是安德魯的巨大冒險精神成就了他的商業傳奇。
一個過著“皇族般生活”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錢人。因為如果你擁有的車子和房子不能帶來“現金流”,它就是“自用資產”。
1973年以來,美國暢銷書作家、理財分析師托馬斯·斯坦利對美國有錢人進行了一系列調查。他發現,在美國,大多數市值達到100萬美元(截至2009年)的房產并不屬于百萬富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符合百萬富翁基本標準,即擁有的凈資產價值達到100萬美元的美國人,90%居住在價值不到100萬美元的住宅里。
有個新概念叫“生息資產”。“生息資產”是能帶來“現金流”的資產,也常被稱為“可投資資產”。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生息資產比例高和凈資產比例高的人。如果你有一套房子,并且因為出租而帶來固定收益,它就不是“自用資產”,而成為了“生息資產”。
凱瑞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職員,每天過著單調的生活,沒有錢,單身。每天下班,凱瑞換了T恤和短褲,就坐在沙發上,很自然地拿起遙控器,按下電視開關。一天就這樣毫無意義地度過了。
如果你希望“不再為錢煩惱不安”,從今天起就戒掉“一直開著電視”的生活模式,將看電視的時間用來自我成長吧。你可以看書、學習,或是為了賺錢累積必備的知識。有時間哪怕打掃一下房間也好。因為房間臟亂差的人,通常也沒錢……乍一看,這似乎跟金錢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其實有個有趣的法則:“丟棄無用物品”的行為與“儲蓄”也有著密切關系。在金錢上出現問題時,通常在生活上也會出現問題。
(春之暖摘自《羊城晚報》201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