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試管嬰兒的風險
●曹玲

2001年,美國發育生物學家理查德·舒爾茨在紐約一個生殖門診的會議上,宣布了一些與第一代試管嬰兒研究相關的負面結果:胚胎早期在試管中發育的小鼠,和普通小鼠顯示出微妙的不同,前者的空間記憶較差。
一些與會者對“試管嬰兒會產生長期健康影響”的想法進行了攻擊,臨床醫生害怕舒爾茨的研究會威脅到輔助生殖產業,甚至引發病人的訴訟。
全世界范圍內,超過4500萬夫婦面臨著沒有后代的痛苦境地。在這些夫婦的迫切推動下,科學家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變成一個醫學上成功的故事。研究顯示,1990年全球只有大約9.5萬名試管嬰兒,到2000年已增加到近100萬,到2007年增加到250萬,從2007年到現在,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又誕生了250萬人,其加速增長的趨勢十分明顯。
在美國,這種方式的成功率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百分之十幾,如今35歲以下女性成功率接近40%。這歸功于更接近母體的實驗室環境以及新技術的出現,即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是把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個培養基中,讓它們自然結合,形成受精卵,待發育成胚胎后,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則是借助顯微操作系統,將單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內使其受精,發育成胚胎后移植回母體子宮內。
20世紀80年代,英國生理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巴克把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臟病和子宮內營養不良聯系起來,認為在胚胎快速分化的重要時期所產生的損傷,將會產生永久性的代謝和結構上的改變。
2000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發育生物學家湯姆·弗萊明和同事發現,那些在胚胎植入前就營養不良的小鼠,產下的后代血壓高,器官大小也不正常。即便這些小鼠在懷孕的其他時段獲得正常的飲食,這樣的情況也不會逆轉。顯然,胚胎早期在營養不良環境下獲取資源的努力,會導致發育中不可逆的改變。“胚胎需要為自己拼搏?!备トR明說。
研究表明,出生低體重、早產、腦癱以及其他出生缺陷在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孩子中略微增加。試管嬰兒的主要出生缺陷整體來說比正常人群高30%,不過這只是小數據上的略微增長:第一代試管嬰兒是4%~5%,普通嬰兒是3%~4%。
任何增加的風險都讓研究人員不得不問:“是因為在培育試管嬰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還是因為我們治療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尋求輔助生殖技術的夫妻,往往年紀更大,一些難以受孕的人可能精子或卵子畸形,這也會影響胚胎。如果用一組正常父母生育的試管嬰兒來進行對照,結果會更清晰,但這是不可能找到的。
幸運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另外的對照組:被診斷為不育卻自然受孕的女性。2006年,荷蘭的研究者找到6343名被診斷為不育的荷蘭女性,沒有通過試管嬰兒受孕或者使用過試管嬰兒常用的促排卵藥物。和這個對照組相比,通過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和促排卵藥物出生的嬰兒,更傾向于低出生體重和32周之前早產。另一組使用同一數據得出的研究結論表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兒童,有輕微的高血壓和高血糖,而高血壓和高血糖是生命后期心臟病或者糖尿病潛在的風險指標。
澳大利亞生殖學家戴維斯的團隊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直接把精子注射入卵子的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似乎提高了生育缺陷的風險。
婦科醫生馬赫希瓦里說,在美國和英國,通過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嬰兒已經占據試管嬰兒的半數以上,這種技術能夠增加活產概率,不過馬赫希瓦里所在的英國阿伯丁婦產醫院不推薦使用,除非精子有缺陷必須要用。是給父母提供最佳的受孕概率,還是讓胚胎獲得最小的健康風險?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試管嬰兒技術也在發展之中。一般來說,臨床上取卵的當天進行授精,受精后培養到第三天,胚胎進入8細胞階段時移植到母親體內。第五天胚胎會發育到囊胚階段,囊胚階段雖然移植著床率高,但是培養要求條件高。目前,新技術可以讓胚胎在培養基中發育到第五天進行移植,而非常規的3天。新技術看起來增加了懷孕的概率,卻可能會增加早產的風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做試管嬰兒的臨床醫生里納爾多擔心,延長早期胚胎暴露在異常環境中的時間會有問題。
里納爾多不確定應該和充滿希望的夫妻分享多少模糊的擔憂,他還在繼續動物研究,會告訴他們一些動物研究結果,也告訴他們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阿凡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14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