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威
做個管理憤怒的高手
●揭威

生活并不盡如人意,總有讓人挫敗甚至想要爆發的瞬間。不過,只要找出引發憤怒的情緒和心理原因,就能很好地管理憤怒。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吵架時再把東西扔地上,我就跟你離婚!”也許把你逼到“爆炸”邊緣并不容易,但當這一刻來臨時,便會地動山搖。
為何會這樣:你從小沒有學會如何正確應對怒氣,最常用的招數就是把它咽下去,直到再也咽不下更多。漸漸地,小事也會觸發你的“怒點”。
后果:暴怒的人很難換位思考,可能說出事后難以彌補的話語,甚至做出讓自己悔恨一生的舉動。
如何改變: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此時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數數,你會發現,那團即將爆發的怒火漸漸熄滅了。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不讓我看球賽,我就把你的肥皂劇偷偷刪掉。”你并不打算壓抑內心的憤怒,只是表達方式沒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為何會這樣:有些人天生謹小慎微,不喜歡與他人正面交鋒,也不愿默默做個受氣包,就會在背后做手腳。
后果:如此行事的結果是“雙輸”,甚至眾叛親離,因為沒人愛跟一個背地里搞小動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變:第一步,適度表達憤怒有助于傳遞內心訴求,預防不愉快事件再次發生,但要拒絕傷害性行為。第二步,與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報告的方式泄憤,倒不如鼓足勇氣告訴老板,你的工作量已經長期超負荷了。這的確不容易,總好過背上“小人”的壞名聲。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煩死了!不要總借我的剪刀,自己不能買一個嗎?”總為小事發脾氣,意味著發火已經是你表達情緒的默認“選項”。
為何會這樣:在這些憤怒背后,可能隱藏著一些你不敢正視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遺憾、挫敗。也許是因為嫉妒同事升職,也許是生存壓力太大。
后果:總是習慣性地發脾氣,家人、朋友、同事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快就會怕了你,甚至避免與你接觸,讓你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如何改變:第一步,你究竟在為什么事情而苦惱?不妨找個安靜的地方,深入發掘內心,你會發現,同事借剪刀、老公亂丟垃圾之類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第二步,留意自己的行為和感覺,比如手在不知不覺中攥成了拳頭,嘴里念念有詞。當你能夠靈敏地覺察到快要生氣時的種種跡象時,便可做些努力平息怒氣。
自虐型:一切錯誤都怪我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老公出軌完全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我是個糟糕的妻子。”你總把錯誤歸咎于自己。
為何會這樣:你的自尊心可能在心理發展關鍵期遭受過打擊,進而覺得,責怪自己心中更好受些。
后果:長期對自己宣泄憤怒,容易對自己產生失望、不滿的感覺,甚至患上抑郁癥。
如何改變:第一步,責怪自己前捫心自問:“誰說我需要為這事負責?”認清真正的責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挺身而出。第二步,在紙上寫下自己所有的優點,培養自我價值感。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你遲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鐘菜單,全背下來了。”你拐彎抹角地表達內心不滿。
為何會這樣:你覺得直接表達憤怒不太好,所以選擇繞彎子。即使對方生氣了,那也是他的錯,因為你不過是開了個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動的攻擊性溝通,而非“機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辭更容易傷人,尤其是親近的人。
如何改變:與其絞盡腦汁地諷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適的詞語,直接表達你的真實想法。
你看起來是這樣的:“我很好,真的!”盡管一團怒火在胸中燃燒,可你依然笑臉迎人,不讓怒氣浮現在臉上。
為何會這樣:一些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無論何時都要溫文爾雅,生氣會損害名譽、形象等。
后果:他們可能用“自毀”的方式泄憤,比如貪食、過度消費等。憤怒本是能推動問題解決的積極力量,如隱忍不發,做錯事的人就一無所知,更談不上道歉。
如何改變:壓抑憤怒對自己和他人都會帶來傷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氣和地與對方談談,并且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蘇童摘自《生命時報》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