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塢主人
早到才是準時
●燕子塢主人

中秋節前夕,陪一位老前輩宴客,兩位客人都是他曾經的學生。我們到的時候,其中一位已在等著,不到40歲已有億萬家產,對老師非常恭敬。聊了半個多小時,另一位才匆匆趕來。他趕得一身汗,坐下來一邊揩一邊說:“老師,我知道你年紀大,胃不好,吃月餅不消化,所以特意給你帶了盒坦洋功夫茶,很養胃的!”
現場一陣尷尬,先來的那位更是臉都紅了,因為他送的正是“不消化”的月餅……
遲到的那位40多還只是小主管,從那天的情形看,真是一點兒都不奇怪——缺乏常識,連中秋別人多半會送月餅都沒有考慮到;缺乏觀察力,如果擦汗之余能多瞄兩眼現場,也不會無視那么一大盒月餅。所以結果是,明明他的禮物更用心,卻輸了人情。
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修煉出來的,不過他那天只要做到一點,就可以逆轉一切:比所有人都早到。如果他第一個到,看別人提著一盒月餅,還會那么冒失嗎?不僅不會,而且有時間細斟慢酌,把話說得更得體。
我本也是習慣性遲到癥的重病號,可見識了“中秋坦洋功夫茶慘案”后,我決心改變。隨著“比所有人都早到”的次數越來越多,我越來越體會到其中的好處。
在社交場上,每個人都是演員,登場前需要確保自己的形象不出紕漏。如果約好的地點在包廂,那你還有機會先到化妝間補妝。如果是在開放的空間,一上來就要打照面,遲到的你往往沒有了確認形象的機會。即便馬上去化妝間,你的囧樣也已被對方盡收眼底。誰說早到不是最好的補妝?
只要提前20分鐘,到現場走走看看,就能為自己贏得很多優勢。尤其是高檔場所,常有些奇特的器具和規矩,第一次去的人就算不出糗,心里也難免忐忑。而早到的你完全可以釋放你的好奇,或看或問,了解一下怎么吃怎么用,到時你手法嫻熟若此地常客,對方哪敢輕視?
心理學家說,先到的一方,更能獲得主場的感覺。因為每個人對陌生環境都有不安全感,不過只要待上20分鐘,新環境就能變成“老地方”。當對方姍姍來遲,他左顧右盼,你神態自若,氣場上就先得了一分。
如果需要你點菜,而你看菜單像做閱讀理解題,來回翻幾遍還拿不定主意,會給人優柔寡斷的印象。如果你提前把“閱讀理解題”做了,侍應生遞上菜單,你一擺手,干凈利索報出幾個菜名,頓時有一道VIP的光環點亮你精明干練的形象,氣場上又得了一分。
如果當天是一個陌生的圈子,而你偏偏又是一個“人多時候最沉默”的人,那你只有早到才有機會和每個人都寒暄幾句,以便盡快融入。如果有大人物在場,那你更應該早到,這樣才有機會坐到他身邊——這不僅能讓大人物記住你,還能讓其他人重視你。
最好早到20分鐘。少于這個時間,許多事不能從容完成,多于這個時間,氣勢也會減弱。早到不妨留下“證據”,比如先點一杯飲料或是一份小碟,對方看見自然就明白。這樣,你的誠意和他的歉意,會在后面的交談中產生微妙的效應。
有早到20分鐘的覺悟,才能確保準時。那些算準了時間出門的人,一心想的是讓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卻沒有考慮對方的時間效益,而最好的尊重,就是尊重對方的時間。
如果是登門做客,早到卻不合適。因為他可能還在整理房間,可能還穿著背心短褲,你的早到會讓他手足無措,比遲到還失禮。不過你可以提早到達附近,整理妝容、凝神養氣,在時間恰好時,優雅地按下門鈴。
不得已遲到了,打電話跟對方說:“再過10分鐘就到!”結果快半小時才來,這只會加倍對方的不滿。很多人誤以為,把等待時間說得越短,越能安慰對方的情緒,這實在是很大的誤區。既然遲到了,不如遲得痛快些:告訴對方還需要半小時,如果你25分鐘趕到,對方反而有驚喜,并感受到你風塵仆仆的不易,重拾對你的信任。
社交應酬應該早到,何況賴以養家糊口的工作?早到意味著勤奮,遲到意味著懈怠。當我早到辦公室,見到有下屬已在座位上開好電腦,會刮目相看——尤其是前一晚有部門活動或加班到很晚,第二天依然早到的人,讓我由衷覺得他值得信賴。而遲到的人,遭主管白眼不說,與你合作的同事也要側目——別人難免因你延緩了工作,在時間上為你的遲到埋單。
(摘自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