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在北京鼓樓旁邊的明閣茶樓里,每到周六下午,都有一群相聲演員在此表演。這支新興的相聲團隊叫“大逗”,相聲的特色就是北京孩子、北京味兒。之所以稱之為“孩子”,是因為好多演員都是在校大學生。李寅飛和他的搭檔葉蓬是壓軸演員,李寅飛還是“大逗”的班頭,其他演員都是他請來的。
從小癡迷相聲
李寅飛是清華大學2005級本科生、清華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當初,他考進清華大學,因其是曲藝特長生,還加了分。上高三時,老師給大家發特長生申請表,班里拉小提琴的、練書法的都領這個表。李寅飛跟老師說也給我一張表吧。有同學驚詫地問:“你報什么特長?”他咧嘴一樂:“曲藝。”
相聲,是李寅飛兒時就開始癡迷的愛好。這個圈子講究師門和輩分。有趣的是,領李寅飛入門的“師傅”卻是磁帶。因為姑父在曲協工作,所以,他家里有各式各樣的相聲磁帶。從小,李寅飛就喜歡獨自躲在房間里一遍遍地聽相聲段子,“每個包袱我都能背了,但還是愛聽”,“尤其是侯寶林、馬三立說的相聲,我特別喜歡,抄了詞背下來就能說。小時候,我字還不會寫幾個,都是標拼音。我會的第一段相聲是《報菜名》,那時我不會氣口兒,但背得滾瓜爛熟,后來想改也改不過來了”。
特長審查考試時,參加考試的有20多人。經過初試、復試,最后只有李寅飛拔得頭籌,獲得60分加分。就這樣,他成為當年清華大學全國唯一一名被錄取的曲藝特長生。
不過愛好歸愛好,李寅飛學習也不含糊。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他在數學特長班一直念到高中三年級,“玩競賽”出身,還拿過北京賽區二等獎。對于網上有人說他“傍著相聲進清華”,李寅飛并不很認同,他說如果沒有享受相聲特長的政策照顧,自己也能考上清華。
上清華大學的同時還能說相聲,這對李寅飛來說確實是一件挺揚眉吐氣的事。李寅飛的父母都是醫生,最初,他們反對兒子說相聲。直到兒子進入清華大學,父母的態度才有了些許改變。
創建“大逗相聲”
為了更好地學習相聲,積累更多的表演經驗,上大二那年,李寅飛到德云社學藝。后來,他開始讀研究生,德云社演員全部實行簽約制,李寅飛只得離開了這個舞臺。
2012年4月,李寅飛和兩位朋友一同發起成立了一個新相聲團體——“大逗相聲”。團體以北京各大高校的大學生為主體。“現在,北京的相聲團體太多,競爭太激烈,那么多上過春晚的演員都在挑班干園子,你拿什么跟人家拼呀?”于是,他們將“大逗”的風格定位于北京孩子、北京味兒!
“大逗”和其他相聲團體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由一群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組成,好多演員都是在校大學生,而且專職的相聲演員少。李寅飛的搭檔葉蓬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一名飛機修理師。
因為學生居多,所以也好管理。每周六下午,這群相聲演員就在鼓樓旁邊的明閣茶樓等地表演。“周六下午的一場演出有費用,晚上的一場是免費演出。但是,演員們都沒有怨言。” 李寅飛說。
上午9點多,您睡個好覺起床;10點半從家里出來,坐個車到鼓樓,好吃的多了去了,什么爆肚、炒肝、烤肉;下午1點鐘,您遛個彎兒到劇場坐下,喝杯茶水歇歇腿兒,聽段相聲叫個好兒;散場時不到4點,太陽還沒落山,后海您劃個船;五點多,您湖邊吃個飯;太陽落山了,不遠處的姑娘也許就在跟您招手……
這既是李寅飛講的一個段子,也是他眼中純正的京味兒生活,無關摩天大樓,無關車水馬龍,也無關燈紅酒綠。在“大逗”的舞臺上,他希望呈現給大家北京孩子心中的北京以及他們對這個城市從小浸淫的熱愛。
然而,“大逗”的運營并不順利。李寅飛說:“對于一個剛成立的新劇團來說,每前進一步都有坎兒要邁。當時,我們和“嘻哈包袱鋪”在同一個場。眼看著我們這場人很少,下一場卻呼啦呼啦地進人,我心里真的很難受!”
盡管前幾個月“大逗”的盈利情況并不樂觀,有時除去場地租金等費用還小賠,但李寅飛看得很開。他說自己最初就想到過要面對這樣的困難,入不敷出的開銷只能自己想辦法,劇團里的成員演出還是要支付演出費的。
苦悶時,李寅飛會聽比較溫婉的鼓曲,寫寫字,練練弦。他說,相聲給自己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樂觀的心態。老一輩相聲演員沒有房住就說《夸住宅》,吃不上飯就說《報菜名》,“他們在那樣的狀態下創造出百年經典,我有什么過不去的!”
其實,李寅飛更大的壓力還是來自創作。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要寫出一個新段子,往往是先想個題目掛到節目單上,然后寫內容。沒靈感怎么辦?“硬著頭皮也得寫出來”。
一個前途光明的清華博士,干嗎非要讓自己背負這么大的壓力?小伙子的回答很干脆:“我干這個前途也挺光明的。”他沉了沉又說:“‘大逗相聲寄托了我的很多希望。就像這個名字,取相聲‘逗你玩的本意,又取‘大豆的諧音,既有營養又樸實,接地氣。”
長期以來,李寅飛都希望人們再提起相聲時,不是因為工作壓力大、要宣泄,因為這不是相聲的全部,相聲在現代的娛樂功能被片面放大了,“總說相聲是語言的藝術,想把它做成藝術就一定要藝術化處理,不能所有的二人轉、脫口秀、滑稽戲能樂就融到里面來,這對藝術來說是個悲哀”。
亮相央視一炮走紅
說到欣賞的相聲演員,李寅飛說是馬三立。“盡管我的藝術風格從來沒有往馬氏相聲那兒靠過,但我最欣賞他。侯寶林的相聲是極工筆,他是一個把技巧發揮到極致的人。而馬三立則是大寫意,他的相聲像豐子愷的漫畫,幾筆就能勾勒出來。你聽馬三立的相聲像是聊天的感覺,有時候還覺得挺絮叨。其實,他對藝術是非常嚴謹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詞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包括那些重復的部分都是設計好的。”
2012年9月,為了進一步鍛煉自己,李寅飛特意參加了第六屆CCTV相聲大賽。在第三場非職業組比賽中,他和搭檔一亮相就特別吸引觀眾的眼球。逗哏李寅飛是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捧哏葉蓬則是飛機修理工程師。大家非常納悶,這樣兩個看上去像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怎么就走到一起說相聲了呢?李寅飛說兩年前他在一個小劇場里認識了現在的搭檔。葉蓬家是京劇世家,只是后來京劇不景氣,他就沒往這上面發展,“從小練就的玩意兒丟了也可惜,相聲講說、學、逗、唱嘛,正好可以用上”。
參加相聲大賽當晚,李寅飛還特別在臺上“藝術人生”了一把。他對相聲大師馬季之子、當晚的評委之一馬東說:“我今天是來還愿的,還馬季老先生的愿來的。第三屆CCTV相聲大賽時,馬季先生對著當時參賽的幾位大學研究生選手說,我們相聲隊伍非常需要這樣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希望這些研究生像做學問一樣去研究相聲,希望相聲界也出個博士生。現在,相聲的舞臺上有了博士生。”
李寅飛還特意向評委老師表態,愿意選擇相聲為自己的職業,不學朱軍老師“先搞曲藝后當新聞人”,希望有個師傅收他為徒好好教教他。正在現場的朱軍反應也很快:“現場這么多評委年紀都這么大了,只有我正合適。你拜我為師好了。”這段“藝術人生”場內場外為李寅飛加分不少,他和葉蓬憑借精彩而獨到的表現,獲得當晚的人氣王。
此后,李寅飛和他的“大逗相聲”名聲大振。有人將他過去演出的視頻放到網上,小伙子迅速躥紅網絡。在北京,他有數以萬計的固定觀眾來捧場,尤其一幫四五十歲的阿姨,是鐵桿粉絲。
李寅飛笑稱,在京城里,他是說相聲的人中學歷最高的一個。但他希望觀眾能先喜歡他的相聲,再看他的學歷。(作者聲明:未經同意,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