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以傳
關鍵詞 演中學歷史,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4)03-0007-06
教學的實效以課程目標的達成度為標準乃不爭之事,然而課程目標的內涵豐富,其表述又往往相對宏觀,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內容,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地將課程目標化解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如何依據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通過持續訓練,使每一堂課所達成的教學目標最終能匯聚成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如果說前者是一個(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的)化整為零的過程,后者則指向(從教學目標到課程目標的)化零為整的效應。而這種“過程”的實施與“效應”的獲得,固然必須遵循課程標準所秉承的理念與原則,但同時也一定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創新能力,這就為教研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本文借助于近半年來兩場以此為主題的上海市教研活動(下文用“初探”與“再探”區別之),談一些初步實踐的思考與體會,拋磚引玉,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教研活動有目標,初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分合的教研活動也不例外。但從“初探”到“再探”,兩場教研活動的目標還是有所變化。
(一)“初探”的目標
通過觀摩、交流與研討,進一步關注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要求”;依據學生認知水平將課程目標分解到具體的課程內容及教學環節中,準確擬定教學目標;樹立以目標具體化而非形式化的方法、手段作為教學準繩的意識;探索全市中學歷史各基地聯合教研活動的模式。
(二)“再探”的目標
通過觀摩、交流與研討,樹立基于標準的教學意識;提煉依據學生實際,針對課程內容,有機分解課程目標的基本路徑;探索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為當下歷史課程標準的修訂積累實證。
兩場活動的目標雖各有四條,但除卻最后一條,“初探”的目標總體定位在目標分合觀念意識的形成,“再探”則在進一步強化這種觀念意識的基礎上,開始注重方法及路徑的探索。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基層教師對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的關注與理解程度不夠。這表現在忽視課程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約指導作用,教學無目標,或是抄襲他人的目標,抑或是有目標卻缺乏梳理;尤其是對基于史學思想方法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漠然無知;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一些教師片面理解史學研究、史學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混淆初高中教學目標的差異,無限拔高目標,致使初中教學高中化、高中教學大學化的現象甚囂塵上,教學僅是傳達史學研究結論、以賣弄新觀點替代目標的傾向愈演愈烈。諸上種種,使得開展“初探”時必須首先在觀念上作正本清源。自然在目標分合的方法路徑上也開始作出思考實踐,但僅是起步,尚不夠圓滿;至“再探”時,考慮到觀念意識層面的轉變已初見成效,故重點關注了目標分合的路徑及其有效達成的方法。
兩場教研活動探討的主題均是初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分合,但從目標來看,首先解決的是“分”,即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化整為零的細分,對于“合”的要求尚未涉及。實際上,基于樣本的限制,僅靠兩次教研活動的確也無法論證這種“合”的效應。當然,如果把“合”只是看作針對課程目標不同條目內容的整合,或是完整而非分解地達成某條課程目標的話,那么這種“合”的效應在兩場教研活動中還是存在的。
思考這兩場教研活動的路徑固然先是從內容層面開始的,但對教研形式的考量也是早早就定下了,畢竟形式是一定內容的反映。
(一)形式
1.采用基地聯合教研模式
兩場活動均采用了歷史學科基地的聯合教研模式,有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建設基地、上海市普教系統歷史名師培養基地、上海市高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上海市初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浦東新區歷史教師培訓基地共同組織參與,以確保資源的豐富與共享。因此,規模大、受眾多、參與面廣、分工合作、成為這兩場教研活動的顯性特點。
2.設計關聯遞進教研流程
兩場活動均以課堂教學和專題報告為依托,以交流發言為主要研討方式,以專家點評和教研員小結為方向引領,其基本流程總體可概括為:教學觀摩——專題報告——研討交流——總結提高。教學觀摩僅是切入口,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形式熟悉,也易接受、易形成印象,為人所識;專題報告的跟進意圖深入,尋找理論支撐也好,注重實踐倡導遷移也罷,抑或是探討教師個人或學校教研組開展類似教研的可能性,均在于強化印象,提供樣板,進而尋求觸類旁通。有了這兩個環節的支撐,研討交流方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由系統而至分列,由整體而至局部,由專攻而至常態,能基于主題拓展和深入,因而總結提高也就有了著落點。
(二)內容
這里僅就兩場活動中的課堂教學和專題報告內容作重點探討。
1.教學體現目標分合方式
兩場教研活動中的課堂教學,均是選擇初高中都涉及的思想史課程內容:“初探”選擇的是“啟蒙運動”,八年級、高一年級、高三年級各開一課;“再探”選擇的是“新文化運動”,七年級、高二年級各開一課。
探討初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分合,課堂教學的設計路徑首先是依據課程內容確立主旨立意;其次是針對思想史內容,對照課程目標后篩選出可嘗試達成的目標條目;再次是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水平,思考這些目標如何分解與整合;然后才是依據主旨及目標,思考結構、選材、設問、演示等方法手段問題,包括教學環節的導入、過渡、收尾等;當然最后還要考慮教學策略,以預估教學臨場中的種種問題及應對預案。
“初探”選擇了“啟蒙運動”,三堂課最終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八年級《啟蒙運動》教學目標:
了解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性質及影響,知道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張、代表作,理解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做好了輿論宣傳和思想準備;學會從基于史實的歷史故事中發掘歷史信息,概括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張及影響,理解油畫等藝術作品不僅具有寫實反映歷史的價值,更能折射特定時代的社會思潮;認同個人價值取決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會貢獻的歷史觀點,培養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奮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