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之問
女兒的青春期,你需要做些什么
本期嘉賓:曹潔

資深心理治療師,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師。創辦兒童教育機構,致力于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兒童心智測評、親子關系等方面有豐富經驗,長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育兒沙龍、親子講座和夫妻共同成長工作坊。
近些年,我和很多老師都發現,孩子的青春期普遍都在提前,女孩兒們在十二三歲就開始了。她們就像一朵朵含苞的小花,有更多敏感細膩的小心思,而女性的特質又決定了她們在很多事情上都賦予情感上的訴求,需要父母的傾聽與撫慰。
前些天,學堂的一位家長提問說,孩子最近追星,成績退步了。我身邊也有位家長面臨這樣的問題,她的女兒迷戀一位韓國明星,只要偶像來到中國,不管是哪個城市,她都鬧著要去接機。而且如果真到了那里,她哪兒都不去,就在機場等著。她每天都關注偶像的任何消息,對人家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都十分在意。
很多人都不理解青春期的女孩兒這股近乎瘋狂的追星熱情從哪里來,我想,還是應先從家庭中尋找原因。
女孩兒在所追的偶像身上經常賦予情感訴求,通常來說,這是在家庭中沒有得到愛的一種補償。孩子的行為其實能反映這個家庭的教養習慣。不少孩子模仿明星的服飾、愛好、習慣,有時想象自己也像明星那樣被人喜歡,從而獲得滿足感。因為喜歡明星而喜歡自己,因為有一群人和她一樣,而獲得認同與歸屬感。
其實大多數孩子,熱切的追星也就持續幾年,時間過了,逐漸理性,追星的欲望便會減弱。
青春期孩子會有逆反行為,所以強行干涉孩子的喜好不可取。家長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做判斷,如果孩子的追星行為影響到她正常生活,比如無法正常跟他人交往,這時候需要引導。辦法就是豐富她們的人生體驗,用興趣、愛好轉移她們的注意力,除了旅行和閱讀外,根據女孩兒的特質,可以學一些女工,也可以照料小動物等,培養她們的細致和體貼。
另外,家庭教育上,要幫助她們接納自己身上不完美的一面,更接地氣地生活。
當男孩子還只知道淘氣,熱衷玩具和游戲的時候,女孩兒們已經開始對男女之情有朦朦朧朧的認識了。有家長說,女兒在四五年級時就迷戀愛情小說、電視劇,看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青春期女孩兒的早戀問題,更讓家長們憂心。
其實,在家庭中,父親和女兒的關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青春期這個階段。舉例來說,如果爸爸沉默內向,而女兒恰恰活潑好動,她想去旅行、做運動,爸爸都不響應,父女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那么女兒會將這些情感需求轉移到外界,比如在身邊的朋友或偶像身上找到寄托,從而產生迷戀。
最好能讓女孩兒依戀家中的一位男性成員,爸爸是最好的選擇。她可以跟爸爸撒嬌、談心,爸爸能安撫女兒的情緒,幫她排解一些困難,讓她感受到被呵護、被照顧,這樣她的情感需求就能有所接納。
拿早戀這個問題來說,爸爸可以跟女兒分享自己的戀愛故事,告訴女兒他是如何愛媽媽的,這才是家庭最有凝聚力的一種表達。這個過程中,讓女兒逐漸認識愛情這回事,同時也能讓她感受到家庭關系的穩固。
而作為媽媽,要跟孩子說清楚在青春期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因為什么,又意味著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訴她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曾找我做咨詢的一個女孩兒,后來去了國外讀書,經常跟我分享她的近況。最近,她說自己終于可以打工賺錢了,她在學校食堂的后廚找到了工作。工作自然很辛苦,洗菜切菜、打下手、清理打掃,常常切一個小時洋蔥,煎三四個小時肉,工作到晚上10點半,還要全面清理廚房……雖然如此,她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這讓她學會了平衡工作和生活,改掉了拖延癥,學會了很多技能。看她的每一封信,都能感受到這個孩子正有活力、有熱情、有目標地生活著。事實上,她剛滿18歲,課業負擔也不小。她家境優越,可希望自己能盡快獨立。她所受到的教育是,雖然你長得漂亮、家境好,但這都是別人賦予的,你需要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立足于社會。
我認為父母要引導青春期的女兒成為具有高自尊感的女性。要讓女兒成為這樣的人,父母首先要無條件地接納、肯定、贊美她,這樣她才能得到愛的滋養,今后才會產生豐沛的愛的能力,去愛他人,去經營好自己的感情。這樣的女性,在與人相處時,尤其是在婚姻關系中,不會控制對方,也不會完全依賴對方。
擁有高自尊感的孩子,接納并尊重自己,允許自己有不足,允許自己犯錯,這樣她們才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的孩子才不容易對他人產生過分的迷戀,比如偶像。
青春期的女孩兒心理變化很微妙,父母應該多傾聽,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