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關鍵詞?演思想史,遺民,歷史現場,理解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03-0045-05
對于《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一課的教學處理,多數教師是把思想家的思想分別講述,然后歸納其共性,同時還涉及資本主義萌芽對思想界產生的影響,融入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這些處理符合一般教學需求,但也存在著不足:一方面明清時期是否存在資本主義萌芽,學術界還有爭論;另一方面,以上教學處理只見思想,不見源頭,既沒有探討李贄與明末清初思想活躍的內在邏輯關系,也沒有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既然這些思想家批判專制,為何就不能稱之為“民權意識”?究竟如何理解“活躍”?筆者認為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們的思想。
《浙江省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該課的“基本要求”為: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發展要求”為:認識明清時期進步思想家“提倡個性”“批判專制”等主張的思想價值。認識思想價值的前提是對思想本身的理解,筆者把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從其產生原因來切入,對教材邏輯進行一定調整,將明朝中后期李贄的思想列入背景考察,通過對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在發展脈絡的考察,嘗試選擇了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共有的“遺民”身份去理解他們的思想及其價值。
(一)什么是“遺民”?
遺民就是中國古代“每當新舊王朝更替之際,總要涌現出一批緬懷故國,隱遁鄉野,不仕新朝的知識分子。習慣上把他們稱為遺民”。①
(二)增加“遺民”概念作為突破重難點的原因
一般認為,在一課時完成教學的情況下,再增加概念,是不可取的。但筆者認為此課教學中應該而且可以引入“遺民”的概念:
首先,教學應基于學情并重視理解。高三文科學生在語文等科中已接觸過類似“遺民”群體,比如文天祥就是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一般經歷的人。思想史理解式教學的特征在于思想本身的邏輯體系性,而這又根源于思想的邏輯起點。思想家的思考起點可以定位于其身份或立場等,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順其思想發展脈絡。
第二,理解前提是真實的。引入的概念必須是真實的或客觀的,應杜絕臆造。遺民的存在是明末清初的普遍現象,當時存在著相當多的遺民學者:
從順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約三四十年間,完全是前明遺老支配學界……他們元氣極旺盛,像用大刀闊斧打開局面……康熙二十年以后,形勢漸漸變了。遺老大師,凋謝略盡。后起之秀,多半在新朝生長,對于新朝的仇恨,自然減輕……所以這個時候的學術界,雖沒有前次之波瀾壯闊,然而日趨于健實有條理。②
梁啟超把明末清初思潮的漲落與遺民這一概念聯系起來,可謂公允。真實的理解還在于該概念是否被思想家本身認同,他們是否能確認自己的身份。《王夫之自題墓志銘》中寫到“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葬于此”,其他兩人也是視己如此。
第三,理解應有邏輯。筆者力圖引導學生認識的邏輯是:明遺民反思明亡教訓,認為明亡于政治上的君主專制和思想上心學(儒學)的空疏。因此,他們在政治上提出批判君主專制,限制君權;思想上不自覺地發展了李贄的儒學思想,改造或否定心學,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出于對儒家文化命運的危機感,他們提出國與天下之辨,傳承儒家文化,進行講學或著述等活動。清康熙時政策調整等原因導致遺民群體變化,思想趨于平和。他們提出的種種主張,雖然相當活躍,但不可能是近代的。當然,這種活躍也是有價值的。對傳統文化主流思想而言:它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延續、轉變和發展;對近現代社會來說,它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促成了后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并深刻地影響著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它發展了儒家的氣節觀,給民族精神以新內涵。
綜上所述,筆者試圖改變就“思想論思想”的教學思路,從思想家自身認定的遺民身份去探究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通過理解去達成教學目標。
(一)確定身份,通過渲染明末清初的社會環境導入課題,再現歷史現場
該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遺民與明末清初思想活躍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隱性的教材史料,適當補充課外史料:
材料一: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編纂的《貳臣傳》,分甲乙兩編,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余人。
——參見范文瀾《中國通史》
清初遺民(不仕新朝的知識分子)人數之多,無從統計。近人孫靜庵《明遺民錄》立傳800多人。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
材料二:人去世之后,一般都會穿上壽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黃宗羲卻希望自己死后將頭發散開,蓋上一條單被,放在一個石頭棺材里裸葬。
——《黃宗羲,為何堅持裸葬自己》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精衛》顧炎武寫于1647年
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葬于此。
——王夫之自題墓志銘
這些材料,不僅讓學生確證了三大思想家的遺民身份,他們的行為也給學生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他們有如此堅定的氣節和人格,必然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二)以身份悟思想內涵,形成對思想家思想和行為的邏輯理解
環節一:明遺民從政治層面反思明亡教訓
在了解遺民及其生活的歷史現場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展開歷史想象:明遺民可能會做哪些事?學生很自然得出他們會反思明亡教訓或參加組織反清斗爭。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原典,探究明遺民對明亡這一重大事件反思的內容。這里“我們不僅要精選通俗易懂的思想文本,而且所選文本之間要有邏輯關系,這樣的文本才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有利于他們形成一些認識”。①筆者選擇了與教材內容相符或高考曾經涉及的材料理解遺民在政治層面的反思:
材料三:有明之無善治, 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分享天子之權,以各治其事。
——顧炎武《日知錄》
知封建之所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敝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然則尊令長之秩,而予以生財治人之權……設世官之獎……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
——顧炎武《郡縣論》
第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以上思想文本,結合必修一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史實,學生可以得到以下邏輯認識:遺民反思明亡于無善治(實行君主專制),批判專制并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如黃的設相分君權,顧的眾治分君權主張。
第二,教師以顧炎武《郡縣論》為案例,引導學生結合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知識,理解顧的“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思想。學生可得出:顧指出了歷史是發展的,分封制被郡縣制代替是歷史的必然,但郡縣制也會有弊端。為此,他提出解決郡縣之弊的方法: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之后,教師再解析“尊令長之秩,而予以生財治人之權”的含義,讓學生結合所學“世官制”解釋“設世官之獎”是如何改變郡縣制下的官制的,從而導出其實質仍舊是對舊體制的改良,這符合遺民的認識。
環節二:明遺民從思想文化層面反思明亡教訓
思想史的教學應避免簡單的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附會,“但是,在中學他們的思想仍被解釋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反應”,思想史需要交代思想的來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的儒家性質,還可以理清思想的內涵和各思想發展的脈絡。否則,某個思想家“就會變成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猴子,橫空出世的思想家,無根無土,歷史唯物主義無形中就被抽掉了”,①明末清初的三大遺民思想家的思想還來自于從思想文化層面對明亡的反思,其某些方面不自覺地繼承了李贄的思想。
材料四:(明朝)嘉靖以來,王門(王守仁1528年去世)弟子在朝廷和地方身居顯位者比比皆是……在他們的提倡下,終日清談成了整個官場的作風。什么國計民生……一概不學、不懂……心學蠱空了人們的靈魂。迂腐、愚昧、空虛,是這個時代士大夫階層的共同品格。
——張顯清《晚明心學的沒落與
實學思潮的興起》
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神州蕩覆,宗廟丘墟。
——顧炎武
材料五:就此百姓日用處提撕一番,如好貨,如好色……是真邇言也……夫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贄《焚書》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
——李贄《藏書》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大抵圣言切實有用,不是空頭。
——李贄《焚書》
學必經世。
——李贄《藏書》
材料六:道無定體,學貴適用。
——黃宗羲
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贄《藏書》
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顧炎武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黃宗羲
商賈貿販之不可缺也,民非是無以通有無而贍生理。
——王夫之《宋論》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閱讀材料四,引導學生理解王陽明去世時心學的生存生態:發展迅猛,成為了一股思潮,但消極方面也造成了明末社會風氣的空疏。正如顧炎武所說最后造成“神州蕩覆,宗廟丘墟”。而李贄就是最先出來反思這一現象的思想家。接著,運用材料五對李贄思想進行探究,教師讓學生摘出能體現李贄發展王陽明心學的關鍵詞。之后運用邏輯推理,得到以下信息鏈: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心是私的,李贄稱之為童心。私心是講實際的,上升到做學問就是必須“經世致用”。可讓學生比較材料六中顧、黃、王的思想與李贄思想的類似之處,從內在脈絡上認識到明中期的李贄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發展為明末清初顧、黃、王等思想家再次批判空疏的心學,構建實學奠定了基礎。最后,精讀材料六,指導學生找出顧、黃、王沿著李贄的思路,深入探討心之內涵的關鍵詞,得出心是私的,自私是人之常情,黃宗羲更是進一步提出人是自私自利的。最后教師解釋王夫之的“商業不可缺”論和黃宗羲的“工商皆本”觀,黃宗羲等人提出人心的自私自利性,當然要重視商業這一最能體現本性的行業,最后發展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這比從資本主義萌芽角度解釋工商皆本或許更有說服力一些。
環節三:從遺民視角去認識明末清初時期的國與天下之辨。
對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的思辨,如果引導學生從遺民的視角去分析,或許會得出更好的理解。“黃、顧、王都生于明萬歷年間,卒于清康熙年間。清初,他們聯絡通氣,分頭堅持抗清。晚年,他們又都不約而同地拒絕清王朝的征聘,至死不忘亡國之恨。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這次改朝換代同漢代秦、唐代隋的性質是一樣的。但當時人們可沒這覺悟。當時是一種‘種族觀念,‘華夏基本指漢族,包括滿族在內的周邊民族都被視為‘夷狄。讀書人普遍是貴華夏、賤夷狄。以漢族為主體的大明王朝,居然被新興的滿族建立的清王朝取代,這種改天換地的大動蕩深深刺激著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①
材料七:一般的改朝換代只是朝廷變姓易主,衣冠禮樂還是照舊,從士大夫到普通民眾的生活,感覺不到多大變化。而像趙宋亡于蒙元、朱明為滿清取代,異族入主中原,情況就不同了。王夫之曾說:“歷代亡國,無足輕重;只有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了”。
——陳平原、杜玲玲編:《追憶章太炎》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改姓易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
材料八:康熙二十年以后,形勢漸漸變了。遺老大師,凋謝略盡。……談到經世,不能不論到時政,開口便觸忌諱。經過屢次文字獄之后,人人都有戒心。一面社會日趨安寧,人人都有安心求學的余裕,又有康熙帝這種“右文之主”極力提倡。所以這個時候的學術界,雖沒有前次之波瀾壯闊,然而日趨于健實有條理。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閱讀材料七,結合王夫之和顧炎武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所說的亡國就是改朝換代,亡天下就是文化的淪亡。在遺民們看來,當時滿族入主中原,儒家(漢族)文化淪亡了,天下也亡了。接著,教師講述顧、黃、王中年之后開始的儒家文化傳播經歷,他們或講學或游歷或著述。作為遺民,當時在政治和軍事上反清已不可能,只能進行文化上的反清,自覺擔負起文化拯救的責任。再通過材料八并結合選修四康熙作為“右文之主”崇尚儒家文化的史實,就可以符合邏輯地得出,正是康熙年間遺民的陸續去世和清朝對儒家文化的提倡等原因,導致了遺民存在的自然、政治、文化條件都消失了,所以活躍的思潮也就消失了。
(三)用身份辨思想價值,解析思想對歷史發展的主客觀效果
雖然康熙年間儒家思想趨于平和,但思想家對明亡的反思和實踐活動的影響卻有多方面的價值。以往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時,較多的傾向有兩種:其一,過度和當下生活聯系,強調思想的道德意義,導致學生對思想內涵認識的迷惘。其二,空泛地就一方面闡述思想的進步意義。或突出其民主性,或突出對思想解放的價值。其實這都不太符合三大思想家的遺民身份屬性,有拔高或片面認識的嫌疑。
材料九:正是在實學思潮的蕩滌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難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理學)向清代傳統經學的轉變……最終成為一代學術的主流。
——黃愛平《論明末清初學術向
傳統經學的回歸》
譚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認為其著作是“興民權之微旨”。章炳麟改名絳(顧炎武初名絳),號太炎,明白宣示他是顧炎武學說的繼承者。梁啟超將《明夷待訪錄》視為“宣傳民主主義的工具”。孫中山等則抽印《明夷待訪錄》中的《原君》《原臣》分發同志,鼓動反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岳麓版教科書
遺民者,天地之元氣也。
——黃宗羲
黃宗羲、全祖望以“宇宙元氣”“天地正氣”來表彰明末清初的遺民,不單是局囿于傳統的忠義,而是從民族精神著眼的……黑格爾說:“傳統并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浩然正氣的歷久不衰,并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萌發出許多新意蘊來,證實了這句名言的真理性。
——朱義祿《論黃宗羲與全祖望的“遺民”觀》
歷史理解是多元的,對歷史意義和價值的闡釋應體現多維度的認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本節用了1.5個課時),用遺民身份去透析其思想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因為這身份決定了其思想在短、中、長三時段內的價值。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材料九從這三個維度研討清初活躍思潮的價值;論短時段,遺民們雖然沒有發明一種新的思想體系,但卻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延續、轉變和發展。論中時段(清末),遺民們在反思明亡教訓中發展起來的反專制思想,客觀上成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共同的理論武器;論長時段,遺民重氣節,這已成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之所在。
歷史發展往往出乎創造者的意料,遺民思想家們或許想不到他們的思想會被后世之人深度闡發。思想史是意識體系的歷史,它似乎比其他專門史更難以捉摸,也因此顯得豐富多彩。解釋和領悟歷史可以有多種方法,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的視角,遠比記憶單純的知識更有意義。筆者認為從思想家自我認同的遺民視角嘗試解讀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或許能帶給這些思想的主人多一些尊重,讓我們的學生多一份同情之理解。筆者確信引導學生理通這段歷史還有其他的方法,只要歷史教育者不放棄追逐同情的心,任何解釋都是有價值的。
【作者簡介】陳振華,男,1983年生,浙江海寧人,浙江省海寧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