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春除了給人以感官的陶醉以外,還滲入人的思想,讓人生出無限的思鄉之情。
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在圓通寺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
——節選自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
春天,令“鄉愁詩人”余光中想起江南。那魂牽夢縈的江南,本來是可以從基隆港回去,僅需幾個小時就到的,然而對作者而言卻是“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故鄉。淺淺的一灣海峽竟成了難以逾越的天塹,現實的矛盾通過幾句近似調侃的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同時,詩人通過對這些矛盾的書寫,向我們傳達了他內心痛苦的相思。“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六個“江南”的連用,讓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站在港口,對著大陸的方向大聲呼喚。之后,又加上詩人的內心獨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三個想字,中間用一個破折號,形象地表現出詩人內心極度的渴望。
余光中曾說過,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余光中不是單純地直訴思鄉之情,而是采用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等多種手法來表達。從故國山河,自然景觀,再到人文歷史,詩人看到自己的少年、青年和中年,他深切地體會到隔開自己和故鄉的并不是那幾個小時的路程,而是那流逝的時間和其他因素。正是這些原因,使得余光中的鄉愁透出深沉的底蘊,也使得這首《春天,遂想起》比其他鄉愁詩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為臺灣鄉愁詩庫中一朵熠熠生輝的奇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