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玲
摘 要:創建生態文明,和人們的幸福以及將來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針對能源的日益緊張、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生態已經到了極端惡劣的程度,一定要創建以自然為主、適應自然、呵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點,將生態文明建造擺在首要位置,結合經濟、整治、文化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建造一起,共同創建美好的中國,促進經濟文化建設持續發展前進。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措施
1 自然友好的生態文明理念導向更加清晰
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造的標準提出,一定要把自然擺在首位,適應自然、呵護自然。這是促進生態文明建造的關鍵,能夠展現出人們為其建造所動心思,更加全面、整體以及具有科學性。
從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來講,人們和自然之間關系從最開始的依靠到之后的害怕再到最后的占領自然。在最開始的階段,我們人類的出現就是因為自然自身長期的發展出現,一直依靠自然。進入農業階段,人類畏懼自然,把天當作一切。進入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在對自然進行整改適應人類發展時,同時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征服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提供服務。這種想法致使人類對自然開始了野蠻的搶奪,最終導致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建造生態文明,為完成人和自然友好相處指引了道路。
2 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更加明確
我國最新頒發的國策中提出,我國執行的最根本的國策要以節省能源、呵護環境為主,把節約以及呵護放在首位,復原自然為主的宗旨。這是促動生態文明建造最基本以及關鍵的政策。
發展是最根本的。而發展的品質以及效果對發展的狀態有著關鍵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紀之后,能源環境的使用是益緊張,社會沖突明顯,中國進入到以環保推動經濟發展的程序。但是,資源以及環境容量的制約是我國的根本國情。很長時間以來,國內單位大多是粗放形式經營,使用的資源高,效率低,效益差,導致地方資源過度損耗,環境受損嚴重。
建造生態文明,就是要改善以及放棄粗放的發展模式以及不科學的消費觀念,把人類的行為掌控在自然能夠接受的程度。所以,一定要經過節約資源、節省集約,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護能力,推動創新型發展模式的全面升級使用。
保護優先,既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也是現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一直是各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無法回避的難題。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自然保護與合理利用及開發、生活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就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開發建設活動的約束條件,控制人為活動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尤其對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生態功能極為重要的區域,必須加以保護,建立長效機制。
3 美麗中國是給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具體目標
我國在近年內才首次進行了美麗中國的建造提議。如何建造才是美麗的呢?對外體現可以總結為三個詞:資源富饒、綠色環境、健康生活。對內在體現可以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進行規范。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體現,都是圍繞著生態思想文明、生態活動文明、生態生產文明、生產體制文明、生態管制文明等。創建美好的中國,是建造生態文明的根本。
美麗中國要經過創建能源節省、環境融洽型社會這種巨大行動來完成。重點要處理的就是經濟在前進過程中和呵護環境之間的融洽相處,要盡可能轉變現在生活環境中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只憑借行政措施去呵護環境。在經濟的過程中,綜合環境自身發展的同時,把環境工作落實到實處。經濟以及環境的發展缺一不可,是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不能分開處理。
4 黑龍江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美麗中國
我省提出的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目標,和我國提出的建造生態文明整體需求是一樣的。環保是建造生態文明的關鍵,保護環境單位必須要清楚以及加強自身的職責感,充分了解到環保在建造生態文明中的關鍵位置,為生態文明的建造總結好經驗,為建造美好的龍江努力。
促動生態環境建造,加強環境負載功能。全力開展退耕還林,建造林業,重要保護林、水土保持等生態建造項目,努力擴張綠色栽植面積,加強環境負載功能。要搞好省內生態環境建造,保護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的水土、林業以及生物物種,成為東北的保護帶。啟動龍江大地園林化建設,大力實施城市森林、城鎮園林化、村莊林蔭化、渠路林帶化、農田林網化、河流濕地景觀生態化、出入境口優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綠化。我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而言還處于相當低的水平,老百姓的幸福感還不強,要改變落后局面,就要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建設不放。要通過生態文明的建設,利用好、保持好現有的生態優勢,改變以往粗放的生產方式和掠奪性的開發建設,因此,要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等綠色產業,要努力把我省對全國的環境貢獻轉化成當地人民能享受到的實實在在的實惠,使龍江大地成為森林環抱、生態優美的經濟發展區。
發揮環保倒逼機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對經濟增長的優化、保障和倒逼作用,把節約環保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體系;充分發揮環評對項目建設的控制調節作用,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為優勢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到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來減少環境污染;積極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建立和完善環保產業行業規范和標準體系,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逐步形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備、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市場競爭力強的環保產業體系,推動龍江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努力打造民生環保。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環境問題。立足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加強飲用水水源匯水區域點源、面源和流動源污染控制,完善污染事故防范預警應急體系。要立足于人民呼吸上新鮮的空氣,突出抓好大氣聯防聯控工程,全面啟動影響大氣質量的細顆粒物的監測與治理工作。要抓住我省被國家列為農村環境連片治理示范區的機遇,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加強生態文明機制建造,改善環境保護制度,建造完善的能夠展現生態文明需求的環境對策、法律條文以及機制標準,建造生態文明建造的有效制度。要持續改善環境經濟對策,建造全面的多種樣式、職責權利相協助的生態補償制度。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積極開展主要污染物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建立完善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公眾聽證制度,保障和擴大公眾環境知情權和議事權,推動公眾參與環境監督。完善環境違法行為舉報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監督環境違法行為。大力宣傳環境文化,創新開展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教育,讓每一位公民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2007.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
[3]薛曉源,李惠斌.生態文明研究前沿報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