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桐樂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2)
實踐中夯實“中國模式”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
孫桐樂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2)
黨的十八召開已有一年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強勁勢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不斷充實和完善。在深化改革實踐中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其核心為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不斷深化,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更加體現了“中國模式”的內涵,在發展中鞏固、充實、提高,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特色及制度的優越性,經過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獲得了科學發展。“中國模式”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表現出符合人類發展進程的生命力。
經濟社會發展 深化改革 中國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劃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在中國關鍵的十字路口樹立了里程碑,并砌下了路標指引“向何處去”的新方向、新路徑。如果說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十多億中國人民在發展中正向著三步走的目標繼續前進,并逐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必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留下深深的歷史記憶—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基本路線在我國經濟社會實踐中起到了穩定改革、發展核心作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民生的不斷改善得到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過九十多年艱苦奮斗,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我們對黨和人民創造的歷史偉業倍加自豪,對黨和人民確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堅定,對黨肩負的歷史責任倍加清醒。”報告也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 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全黨一定要牢記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奮發有為、兢兢業業地工作,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十八大召開一年來中國經濟正在以7.8%—8%的速度發展著,其發展速度在穩中求進,展示了科學發展的質量和重視民生的社會效益以及百姓的訴求,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五位一體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和實踐中務實發展、創新發展和反腐倡廉的舉措,對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黨的優良傳統的繼承,贏得了十三億中國人民的稱贊。從中央八項制度的執行到對社會現象的治理足以讓人們感到對社會正能量的堅守和對傳統經驗的繼承。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電腦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拉近了人們對世界對國情的了解速度,古老傳說中的童話故事正成為現實,“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已在我們生活中成為現實。經濟發展的科學速度與深化改革的要求和“中國夢”的愿望與“中國模式”經濟發展道路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加強,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目標,以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用經濟學來闡述可以簡單的用公式表示為經濟發展(生產)→民生改善(社會建設)→商業貿易(出口貿易)。
從這個公式中可看出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有關三架馬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根據不同的時代特色所起的不同作用,實際的發展效果的特殊性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展示了新中國成立65年來、改革開放35年的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的實踐特色,特別是近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證實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發展模式的正確性,在黨的十八大得以一脈相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目標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現穩中求進的科學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在世界上再次創造“中國模式”,必將促使西方經濟學理論深入探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模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闡述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一經濟理論,必將指引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發展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中國模式”經濟發展的創新,為創建一個和諧、健康、持久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奠定科學的社會實踐 —“中國模式”經濟發展方式。
有資料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中借鑒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的理論觀點和有關論述對其國內的發展模式進行了調整,這一理論的應用減少了這些國家的矛盾沖突,加強了社會福利,使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得到了緩解,使其國內矛盾(資本主義與工人階級、社會貧苦階層的人民群眾的矛盾)大大減少,驗證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產生的矛盾同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觀點的正確性,解決了其社會發展問題,使戰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設計,并指出:社會主義不等于計劃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資本主義不等于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手段,應借鑒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手段、企業管理方式,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大解放,發揮市場的調解作用,促進我們經濟社會大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令國人、世界各國所感嘆“中國特色、中國速度、中國發展模式”,被理論界、學術界、政界所評議、評說。社會主義制度加上市場經濟發展手段使中國社會經濟連續十年高速發展著,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加上國家宏觀調控的中長期發展目標促進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
筆者在2012年寫過“完善中國式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一文,是在總結馬克思資本論、人類歷史延革基礎上得出的科學判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在經濟學上表現出人類社會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生產—民生(消費)—社會發展(經濟貿易),其終極目標是社會和諧、實現人類歷史上良性循環的史詩。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進行了詳實的論述,著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論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正是吸收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又吸收了社會主義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從而找到其科學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簡稱“中國模式”。
綜上所述,兩種發展方式的結合,可以消除單一模式下存在的經濟發展周期性的社會問題,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發展形態。
孫桐樂(1990.10 —)女,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和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