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遼寧沈陽 110003)
化學理論性知識的教學策略研究
石巖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遼寧沈陽 110003)
化學學科是理論性和實驗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化學理論性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因此, 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化學理論性知識的教學策略研究,本文從化學理論性知識的特點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主要從“教學雙主體”的有效實施、課堂結構的巧妙設計、“問題中心”的靈活應用、多媒體教學的不斷創新四個方面來探索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才促進學生化學理論性知識的掌握。
化學 理論性知識 教學策略
理論性知識在化學學科的教學中是化學知識的精髓。它具有邏輯嚴密、概括性強、抽象性高等特點,這類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鍛煉以及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當前的化學教學對理論性知識的往往停留在傳統的傳授式的教學方法上,忽視了化學學科所具有的內容復雜和抽象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真正提升化學教學質量。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探索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有效促進化學理論性知識的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較好的梳理化學知識點,使學生明確哪些內容是重難點,這能夠節約教學時間,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理念,變“教師為主體”為“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即教師成為教授主體,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配合。教學雙主體的有效實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來說,教學雙主體的實施就是把原本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變為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根據化學理論性知識的難易程度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教師講授理論性知識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講授的重點在于梳理重點內容,傳授思維方法。第二部分是由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難度稍低的理論性知識,并分享學習過程。第三部分是由學生自學難度低的理論性知識,在師生互動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了自主提出問題、激發興趣、指點思路、交待方法,有效實現師生互動。
化學理論性知識是指化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等基礎性和規律性知識。這些知識都是陳述性的知識在化學理論性知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課堂結構,有序的安排和控制教學過程中的事件,實現與學生學習階段的匹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四個階段來實現。第一階段是新知的準備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先行組織者等來實現原有知識和新知識的銜接,促進原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第二階段是新知的學習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新舊知識的銜接,認知圖示和命題網絡的呈現,使原有知識進入到新知網絡中組織和編碼。第三階段是知識鞏固階段。教師通過呈現精心設計的范例,加深鞏固學習者對概念規則的理解,并將習得的概念和規則的表征方式由命題形式轉化為產生式,即實現知識由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的轉化,知識轉化為技能。通過相同或不同情境下的變式練習,使技能熟練化,并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第四階段是知識的應用階段。知識的學習是為了知識的有效應用,因此,教師通過設定一定的情景進行知識的檢測和應用,促進學生理論性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思之端。對于化學理論性知識的學習要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即在問題和矛盾中激發學生的思考。“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意在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工協作來實現問題的解決。因此,問題學習法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在理論性知識學習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和學習的主題,小組成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分工協作;其次,查閱研究資料并進一步加以梳理。過互聯網等學習途徑廣泛查閱學習資料,學生按照知識特點和自身學習方式將理論知識進行進一步梳理。再次,分享學習成果。小組成員將自身所查閱和梳理資料進行討論交流,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師質疑點撥。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教學重難點加以反饋。問題教學法的實施能夠有效實現學生理論性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化學理論性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個靈活而系統的知識體系。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習能夠清晰呈現所學的知識點及其邏輯關系,較好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正向遷移,引導學生構建與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學生知識性網絡的構建。但是在現有多媒體教學中,很多方法的運用往往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創新性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法。一方面,教師要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呈現的知識應該是準確性高、科學性強的,課件呈現的知識量應該是符合學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接受程度的,避免學生面對“大容量”知識而出現知識斷層的情況。另一方面,教師應巧妙的使用多媒體的各種功能。通過超鏈接、表格及各類圖示等組織教學信息,將理論性知識中的各種邏輯關系以系統化、結構化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理論性知識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優化教學過程,通過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理論性知識的掌握。
[1] 黃剛,付曉紅,連繼勤,龔薇,申曉冬,何鳳田.教學方法改革在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中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3,07:134-135.
[2] 宮霞,陸文蔚,崔琳琳.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1,03:88-90.
[3] 董新紅,海洪,郝再彬.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0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