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苗+王瑞芳+王芳薇+錢岳晟



摘 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長征鎮社區35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現況及影響因素。方法:對長征鎮一個居委隨機抽取35歲及以上社區居民1 019人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的篩查及問卷調查。結果:調查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53.68%、知曉率為72.21%、治療率為58.50%、控制率為33.64%,正常高值血壓患病率為24.83%,心血管危險因素分層高危與很高危占62.5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職業、體型、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為高血壓患病的影響因素。結論:社區居民高血壓患病率高,應通過加強疾病篩查、加強體重控制以及加大對高血壓相關知識健康宣教來提高高血壓防控效果。
關鍵詞 高血壓 患病現況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2-0051-03
Survey of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a community in Shanghai
WU Yumiao, WANG Ruifang, WANG Fangwei, QIAN Yuecheng
(1. Changz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China;
2. Ruijin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age,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首要原因[1]。我國人群監測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40.00%以上,其中高血壓是首位危險因素,每年300萬例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至少一半與高血壓有關[2]。為了解上海市長征鎮社區居民高血壓的患病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開展高血壓病人群的防治提供客觀依據,我們于2013年5-6月開展了社區居民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及問卷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2013年5-6月從上海市長征鎮新長征花苑居委35歲及以上戶籍人員名單中隨機抽取1 200人,經知情同意后開展調查,實際調查1 019人,應答率為84.92%。
1.2 調查方法
調查由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承擔,調查前對所有人員進行集中培訓,規范操作流程和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入選對象的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家族史、吸煙史、飲酒史、運動鍛煉、飲食習慣等。體檢包括:測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腰圍等;實驗室檢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心電圖等。
1.3 血壓測量
血壓測量使用歐姆龍HEM 7200電子血壓計,取坐位,在上午7時到10時之間進行測量,測量血壓前安靜休息10 min,精神放松,避免用力,排空膀胱,受檢前15 min停止吸煙,測血壓前避免飲用茶、咖啡類飲料。測量3次,每次間隔最少1 min,取3次平均值。
1.4 診斷標準
高血壓:平均收縮壓≥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張壓≥90 mmHg或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者;血壓正常高值:血壓在120~139/80~89 mmHg[2]。體重指數≥24為超重,≥28為肥胖。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經統一整理后錄入到Epidata數據庫,使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人口學資料
調查對象中男403人,占39.55%,女616人,60.45占%;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90歲,平均年齡(59.74±11.18)歲;體重指數(BMI)最小15.96 kg/m2,最大40.07 kg/m2,平均(24.69±3.29)kg/m2。
2.2 社區居民血壓水平
調查對象的平均收縮壓為(132.62±19.47)mmHg,平均舒張壓為(78.21±10.77)mmHg。男性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于女性;收縮壓隨著年齡增高而上升,75歲以上人群最高;不同婚姻狀況中喪偶、離婚或分居人群的收縮壓明顯高于未婚和已婚者;退休人群較在職人群的收縮壓高;文化程度越低人群的收縮壓越高;從不飲酒人群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最低;從未吸煙人群的舒張壓較低;飲食習慣以葷食為主的人群舒張壓最高;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人群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父母有高血壓史人群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體型肥胖人群的收縮壓和舒張壓越高。不同特征人群的血壓水平具體見表1。
2.3 高血壓患病情況
1 019名調查對象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為53.68%,對自己血壓的知曉率為72.21%,治療率為58.50%,控制率為33.64%,血壓正常高值患病率為24.83%。男性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女性;隨年齡增加高血壓患病率越高;喪偶人群、退休人群、不識或少識字人群、以葷食為主人群、父母有高血壓史人群、病家族中有早發心血管事件人群、體型肥胖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較高。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分層,高危和很高危占62.52%(表2)。
2.4 高血壓患病危險因素
將性別、年齡、婚姻、職業、文化程度、吸煙、飲酒、體育鍛煉、飲食習慣、飲食口味、父母高血壓史、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體型與是否患高血壓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職業、體型、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高血壓的影響因素,男性、大齡、退休、肥胖以及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表3)。
3 討論
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一個危險因素,流行態勢嚴重,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本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市長征鎮社區35歲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達53.68%,明顯高于2008年本區48.00%的患病率,提示近年來高血壓的患病率未得到有效控制[4]。本次調查發現有24.83%的血壓正常高值人群,其具有較高的可能發展成為高血壓,10年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比血壓水平110/75 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5],這些現狀表明高血壓已成為影響社區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本研究還顯示,居民對自身血壓的知曉率為72.21%、治療率為58.50%、控制率為33.64%;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分層以高危與很高危為主,提示全科醫生要加強高血壓的廣泛宣傳、主動進行篩查和干預管理工作,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管理,早治療、從而防止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本研究顯示,男性高血壓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這與冷紅梅等[6]的研究一致,可能與男性不良生活習慣較多和精神壓力較大有關。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患病率越來越高,收縮壓越來越高,主要由于年齡增長造成動脈硬化,大動脈失去彈性,使得血管在收縮時對血管壁的壓力升高?;橐鰻顩r中,喪偶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最高,可能與年齡和精神壓力大有關。退休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在職人群,可能與退休人群年齡較大有關。父母有高血壓及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較高,提示遺傳也是高血壓患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故全科醫生在工作中,注重加強對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危險因素干預尤為重要[7]。
本研究顯示,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逐漸升高,提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故全科醫生應加強體重控制的宣傳教育,提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陳曉輝, 陶麗麗, 田朝偉, 等. 廣州市海珠區社區居民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10): 788-790.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 19(8): 701-743.
[3] 李鎰沖, 王麗敏, 姜勇, 等. 2010年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情況[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2, 46 (5): 409-413.
[4] 董照輝, 黃震華. 正常高值血壓研究進展[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12, 21 (6): 658-661.
[5] 錢岳晟, 張怡, 張瑾, 等. 上海市普陀區社區人群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抽樣調查[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0, 18(11): 1059-1062
[6] 冷紅梅, 張洪存. 承德市社區居民高血壓發病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調查[J].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 (18): 132-133.
[7] 吳紹燕, 王小林, 羅蓉, 等. 成人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與特征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5 (11): 1734-1737.
(收稿日期: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