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華 趙立群 彭 敏 張 淼
1.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福田人民醫院福田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33;2.廣東省深圳南山醫院粵桂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52;3.廣東省深圳南山醫院心理科,廣東深圳518052;4.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福田人民醫院福南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33
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應用于社區產后訪視中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劉敬華1趙立群2彭 敏3張 淼4
1.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福田人民醫院福田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33;2.廣東省深圳南山醫院粵桂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52;3.廣東省深圳南山醫院心理科,廣東深圳518052;4.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福田人民醫院福南社康中心,廣東深圳518033
目的研究并探討結構性產婦積極養育計劃應用于社區產后訪視中對產后抑郁的影響。方法選取5家社康服務中心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收治的產后抑郁患者1053例,由經過正規培訓的社區醫護人員對其進行管理,并于產后第1周進行訪視。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0例)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治療組(553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采用Zung焦慮-抑郁量表對產婦的抑郁程度進行全面調查,并于護理干預實施6周后,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兩組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結果顯示,1053例患者的產后抑郁(輕、中、重度)發生率分別為61.82%、24.22%、13.96%。對兩組患者實施6周護理干預后,比較其EPDS得分情況,治療組EPD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38±2.31)分比(7.35±2.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目前,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在國內尚未有相關的報道,將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引入產后訪視,形成一種更新的、更全面的產后訪視的方法和模式。通過Triple P模式的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后抑郁程度。
結構性產婦積極養育計劃;產后抑郁;產后訪視
產后抑郁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日益受到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關注,因為它不但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以及婚姻家庭,而且影響嬰幼兒情緒、智力、行為的正常發育[1]。產后抑郁癥的病因相對復雜,據相關研究顯示,產后抑郁癥的產生與心理因素、遺傳因素以及神經內分泌因素等均有較大關系[2]。其中社會心理為主要因素,而配偶及其家庭成員是社會支持的最大來源。本研究選取5家社康服務中心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產后抑郁患者1053例為研究對象,現將臨床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5家社康服務中心管理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收治的產后抑郁患者1053例,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其中治療組553例,對照組500例,所有患者的年齡為20~45歲,平均(28.0±4.1)歲,病程6~23周,平均(12.1± 2.1)周。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飲食護理、環境護理及健康宣教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應用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其具體措施如下:
1.2.1 資料收集采用多種方式(例如深度訪談、調查問卷、對患者情緒反應的密切觀察等)全方位地評估患者,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包括患者的心理狀態、具體病情、婚姻情況、家庭條件以及新生兒的身體狀況等方面,對患者與其家屬的關系進行全面評估,對患者能否感覺到家屬的關心與支持進行觀察,對患者的具體資料進行準確記錄,并以該記錄作為依據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
1.2.2 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的主訴要耐心傾聽與勸解,并鼓勵患者將內心的真實需求表達出來,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加強對患者家屬特別是丈夫的健康宣教,使其對患者更加尊重與理解,與此同時,給予患者更細心的照顧與關心,從而為患者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為其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或根據其興趣愛好設置相關場景放松其心情,使患者保持平靜、良好的心態,減輕或消除其心理負擔[3]。
1.2.3 生理恢復保證充足的睡眠,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以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從而有效緩解產后不適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加強產后的恢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其做產后保健操,以進一步緩解其身體的疲憊感,促進乳腺管的疏通與子宮的恢復等[4]。
1.2.4 技巧培訓為患者及家屬提供適當的技巧培訓,為其分發相關的宣傳彩頁、宣傳冊及音像資料,護理人員在講解相關內容的同時做示范與指導,增加患者技能,提高其對新生兒到來的適應度,協助其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怎樣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指導產婦對新生兒的科學喂養,并指導家屬正確照顧新生兒,為產婦提供合理的飲食[5]。
1.2.5 社會支持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需求以及不適感,要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包容,同時要進一步關心與照顧患者,為其提供幫助與便利,讓其感受到社會支持[6]。
1.3 觀察項目及指標
1.3.1 抑郁程度測定本研究均利用經過正規培訓的護理人員對所有產婦實施產后第1周的訪視工作,同時采用Zung焦慮-抑郁量表對產婦的抑郁程度進行全面調查,并將焦慮抑郁程度分為以下等級:輕度抑郁50~60分,中度抑郁>60~70分,重度抑郁>70~80分[7]。
1.3.2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測定對兩組患者實施6周護理干預后,采用EPDS對兩組的抑郁程度進行比較與分析,EPDS產后抑郁量表分為10個條目,總分為0~30分,所有的條目均按0~3級進行評分,若總分≥13分,則診斷為產后抑郁,評分越高,表示其抑郁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抑郁的發生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1053例產婦產后輕度抑郁、中度抑郁與重度抑郁的發生率分別為61.82%、24.22%、13.96%。見表1。

表1 1053例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
2.2 兩組產婦干預后的EPDS評分比較
治療組的EPDS評分為(5.38±2.31)分,對照組的EPDS評分為(7.35±2.69)分。治療組在EPDS評分上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產婦實施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評分,改善其心理狀態。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干預后的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評分對比(分,x±s)
產后抑郁癥作為女性精神障礙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屬于非精神病性抑郁綜合征,該病不僅僅對產婦的健康與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同時對于新生兒的身體、智力以及行為發展等多個方面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關注產婦心理狀況、降低其產后抑郁的發生率,逐漸成為當前臨床圍生期護理的重要課題[8]。通常情況下,產婦產后的第2周表現出產后抑郁的臨床癥狀,且其發病高峰期為產后第7周,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易怒、焦躁、恐懼以及對自身與新生兒健康的過度擔憂,生活難以自理,不能正常照顧新生兒,甚至偶爾陷入嗜睡或者錯亂狀態。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但難以被發現,據相關研究顯示,大約50%的患者產后抑郁未被發現[9]。
當前研究認為[10],產后抑郁主要與遺傳、神經內分泌、社會心理及軀體疾病等因素有關,其中社會心理因素被看作是主要因素,而社會支持主要來自于產婦配偶及其家屬。對于此類疾病的有效治療方式為在提高患者對產后抑郁認識度的同時,強化對患者自身的社會支持度,且相對于團體干預而言,個體干預效果較為顯著。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是一種對產婦及家屬實施一對一干預的新模式。它參考了精神病理學發展研究、社會學習模式、兒童和家庭行為治療研究,子女日常管教的發展研究以及公共健康事宜等研究內容,其內容主要針對產婦與家屬的不同要求,實施深入程度與服務模式均不同的護理,以教育為主,從社會、心理、技巧以及生理等多個方面出發,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全方位地幫助,以促進產婦及家屬對嬰兒出生后轉變自身角色的認識,共同探討對這種轉變的調試,提升患者對自身精神狀態的了解與認知,同時向其家屬普及患者情緒變化的應對技巧,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發現與干預,以避免產后抑郁的發生或嚴重化。與此同時,通過讓患者及家屬對嬰兒心理發育特點及管教措施的全面了解,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嬰兒身心發育水平的提高,以減少產后抑郁對嬰兒的不良影響。
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起源于澳大利亞,在世界多個國家有30年左右的應用經驗[11]。2002年,我國香港開始在衛生署轄下的31所母嬰健康院推廣并應用,同時獲得良好效果。出于以上考量,2010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生與本研究中5家社康中心合作,以家庭為單位在產后訪視中引入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對產婦及其家庭進行了一對一干預的社區模式,同時也進行了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對產后抑郁癥干預的初步預實驗研究。因而為開展該項研究提供了相關知識和技術支持。另外,深圳福田人民醫院有25家社康,月產后訪視人數400人以上,研究對象數量有保證。
目前的產后訪視,大多是關注產婦及新生兒生理健康和嬰兒喂養,對產婦的心理衛生關注較少,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產婦及其家庭的需要,隨著醫療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在以往產后訪視服務的基礎上,通過開展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能為產婦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幫助。本研究通過對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與開展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的治療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經護理干預,治療組在EPDS評分上明顯低于對照組[(5.38±2.31)分比(7.35±2.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趙立群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對產婦開展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不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評分,緩解產后抑郁程度,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促進母嬰的身心健康,同時還可在較大程度上促進患者及家屬對嬰兒心理發育特點及管教措施的進一步了解,提高嬰兒的身心發育水平,將產后抑郁對嬰兒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李敏香,吳開舅.產后抑郁125例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1):2040-2041.
[2]侯永梅,胡佩誠,張詠梅,等.認知行為治療聯合系統性家庭治療改善輕中度產后抑郁[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0):741-747.
[3]陳曉麗,宋玉萍,倪保臻,等.產后抑郁與產婦功能失調性態度自動思維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8):713-715.
[4]陳書香,文彩玲,尚艷紅,等.心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及兒童心理發育影響的初步探討[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2):836-837,845.
[5]張小松,趙更力,陳麗君,等.產后抑郁發生、轉歸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2):3062-3065.
[6]俞微,張紅梅.自我效能感、歸因方式與產后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317-1318.
[7]錢耀榮,晏曉穎.中國產后抑郁發生率的系統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2):1-3.
[8]吳美鳳,殷明媚,何景靜.產后抑郁癥138例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1,18(20):104-105.
[9]王文飛.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與護理干預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0,21(18):1274-1276.
[10]王玉瓊,郭秀靜.EPDS在成都地區孕婦產后抑郁篩查中的臨界值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5):1-4.
[11]張穎,王燕.產后抑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9):4170-4172.
[12]趙立群,聶雷,劉敬華,等.結構性積極養育計劃對產后抑郁患病的影響及其在產后訪視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7):191-192.
Influences of structural positive parenting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when applied in community postpartum visit
LIU Jinghua1ZHAO Liqun2PENG Min3ZHANG Miao4
1.Futia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Shenzhen Futi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518033,China;2.Yuegui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Shenzhen Nanshan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518052,China;3.Department of Psychologist,Shenzhen Nanshan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518052,China;4.Fu′na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henzhen Futi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518033,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maternal structural positive parenting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when applied in community postpartum visit.Methods1053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from 5 social health communities admitted from January 1 in 2010 to December 12 in 2012.All the patients were managed by formal-trained community staff,and followed up at the first postpartum week.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500 cases)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553 cases)was given structural positive parenting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Zu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level was adopted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maternal depression,and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six weeks,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degre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s of 1053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mild,moderate,severe)were 61.82%,24.22%and 13.96%respectively.After a 6-week nursing intervention,EPDS scores were compared,and EPDS scor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5.38±2.31)scores vs (7.35±2.6)scores],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Structural positive parenting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in China till present.So introducing the parenting plans to postpartum visit may form a new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method and model for postpartum visit.By the intervention of Triple P mode,the degre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Maternal structural positive paren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Postpartum visit
R749.4
B
1673-7210(2014)04(c)-0134-04
2013-11-17本文編輯:衛軻)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科技計劃區屬事業單位研發項目(編號南科衛20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