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文
【摘 要】 隨著大氣環境的日益惡化和霧霾的日益頻繁,提高對空氣污染物尤其是PM2.5的認識成為我們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簡述了PM2.5的定義、危害和來源等基礎知識,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 PM2.5 污染顆粒
1 PM2.5的定義
環境氣象學中,可以按照顆粒物的粒徑進行分類,小于100μm的稱為總懸浮物顆粒,即TSP;小于10μm的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小于2.5μm的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即PM2.5。PM2.5的標準,是1997年在美國被首次發布的,最初制定該項標準并對PM2.5進行控制的目的是更準確的度量危害人類的微小顆粒,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之前的環境控制指標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因此PM2.5的數值已成為現代社會中衡量大氣環境污染情況的一個重要標準。
2 PM2.5的危害
地球的空氣組成中可入肺顆粒物的含量并不高,但它對環境以及人體的影響卻十分嚴重。PM2.5由于顆粒直徑小,與大氣中的其他物質相比,它能傳送到更遠的位置并且在空中停留更長的時間。人體本身對于PM2.5沒有任何的阻擋和濾過能力,因而人類健康受著PM2.5相當嚴重的侵害。這些顆粒可以長驅直入地進入支氣管,很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呼吸系統疾病,譬如氣管炎、支氣管炎以及哮喘等。
3 PM2.5的來源
PM2.5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細小的可溶性氣體和固體。例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等,它們可以與水結合形成細小的微粒。這些細小微粒與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又是導致霧霾產生的主要因素。各種交通工具產生的尾氣是PM2.5主要的來源,尤其是春季和初冬,氣溫普遍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凈化能力大大減弱,水體由于表面凍結,因此自凈能力也減弱了。同時我國北方普遍采取火力取暖發電,需要燃燒大量的煤,這就給環境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4 PM2.5的防控措施
治理空氣污染關鍵在于政府引導、協力推進,需明確各方職責。
首先,應該確立更為完善的空氣保護機制,健全大氣監測體系,加強監督與控制。不斷推廣區域間的組織協作,建立聯控預報體制,完善環境污染的應急措施,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的應急預案。其次,積極推廣各個領域開發使用清潔型新能源,對于污染特別嚴重的工廠等實施節能減排改造或是廠址遷移等措施。改變能源構成,選用新型燃料,并同時注重對太陽能、地熱、氫燃料等新能源開發和利用,以達到環保的目的。發展新能源的汽車,推廣使用新型的清潔代用燃料。建議國家不僅加大力度研制電動汽車與混合動力汽車,也應對新型的燃料提高關注度。可先從行駛里程長、排放多的出租車、公交車做起,對使用代用燃料汽車者在價格、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然后,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應該落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件小事,主要需注意以下幾點:
(1)應做到大霧天戴好口罩再出門,防止毒霧由口鼻侵入肺部。有晨練習慣的人,應停止戶外活動。針對這些身型微小的顆粒,應佩戴專用的口罩,防塵口罩對于這種氣溶膠的過濾率應在95%以上。(2)注意個人衛生。霧天外出歸來應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膚。進入室內后就要將附著在我們身體上的霾及時清理掉,以防止PM2.5對人體的危害。(3)科學生活、飲食清淡。建議大家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多飲水,注意飲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確保飲食清淡。
5 結語
PM2.5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因此,在對PM2.5的治理工作中應注意,首先要保證群眾有廣泛的環保意識,每個人都切實的意識到環境污染對于個人及其社會的影響,才能從自身做起,從小處做起,將保護環境做到實處,各項政策及措施才有持續進行下去的可能性。其次政府以身作則,不僅要聯系群眾,更應起到方向引導,后期支持等等角色,聯系群眾共同努力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此,建議國家將對PM2.5的治理力度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一項指標,相信會對PM2.5的指數有一定改善。
參考文獻:
[1]趙厚銀,邵龍義,時宗波.室內空氣PM2.5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環境與健康,2003,15(5):30-33.
[2]戴海夏,宋偉民.大氣PM2.5的健康影響[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1,12(5):13-15.
[3]趙珂,曹軍驥,文湘閩.西安市大氣Pm2.5污染與城區居民死亡率的關系[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1,27(4):257-262.
[4]汪安璞.大氣氣溶膠研究新動向[J].環境化學,1999,18(1):10-15.
[5]楊復沫,賀克斌,馬永亮,等.北京大氣細粒子PM2.5的化學組成,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12):1605-1608.
[6]陳仁杰,陳兵橫,闞海東.我國113個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經濟學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0,30(3):410-415.
[7]吳丹,張世秋.中國大氣污染控制策略與改進方向評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6):1143-1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