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莉
(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樂舞自古以來就是權力等級的象征,樂舞規模的大小代表著權力的大小,歷代皇室都十分注重禮儀樂舞的建立。這種禮儀樂舞的規?;统淌交菑闹艽_始的。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建立用于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使音樂為其王權統治服務。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它包含了遠古圖騰及巫術等宗教活動中的樂舞及祭祀音樂,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樂。周公姬旦把傳統樂舞和當時新創制的樂舞加工整理,名為“六舞”或“六代之樂”,其中有《云門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周代雅樂是禮樂,是維護周王朝封建統治的工具,通過禮制規范社會的等級和人們的言行,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周代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迫切的需要建立系統的封建等級制度,從而確立中央集權的統治地位。雅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在原始宗教樂舞的基礎上加入程式化的樂舞內容,從樂隊規模和樂舞內容方面將不同的封建等級區分出來。雅樂的功能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被很好的確定下來,在音樂內容方面不僅包含原始宗教的音樂還加入了民俗音樂的內容。通過雅樂統治階級將封疆等級制度深深的根植于人們的意識形態中,從而維護了封建統治。
周代把傳統樂舞和當時新創制的樂舞加工整理,名為“六舞”或“六代之樂”,即:《云門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樂舞被分為“文舞”和“武舞”。《云門》、《大章》、《大韶》、《大夏》屬文舞;《大濩》、《大武》屬武舞。根據《周禮·春官·大司樂》的說法,每一套樂舞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應用場合,《云門》為黃帝時的樂舞,用以祭祀天神;《大章》為堯時所創,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相傳為舜時的樂舞,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認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為夏代大禹時期的樂舞,在祭祀山河時使用;《大濩》為商代湯王的樂舞,在祭奠周的始祖姜嫄時使用;《大武》是表現周武王伐紂的樂舞,用以祭祀周的祖先。
周代雅樂是在封建王族諸侯進行慶典禮儀活動時使用的禮儀樂舞。封建等級不同所用的禮樂規模一定不同,通過不同規模的樂舞清晰的體現封建等級的高低。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制作的舞樂。西周禮樂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工具,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在人們的意識里形成等級區別的定勢,在道德范疇形成約束人們行為的制度,從而更好地為封建統治服務。西周的禮樂制度的建立標志著封建等級制度的建立,體現了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時代進步。
周代雅樂作為政治的附屬物,必須服務于政治體系,有幾個鮮明的特點:首先是樂隨禮動。作為皇家貴族所用的禮樂,周代雅樂根據禮節儀式的規模不同而不同,不同的禮儀和不同的場合所用的樂舞是不同的。其次是樂舞程式固定。作為規范等級制度的工具,雅樂的程式固定,規模和變化因用樂者地位不同而不同。樂舞的規模代表著受樂者的權力和地位,因此不能增加或減少樂舞的規模,不然將有超越等級的禍患。
一項事物的存在一定是具有其存在的意義和作用。周代雅樂的產生和存在是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分不開的,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在雅樂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首先是政治作用。雅樂的使用有嚴格的要求,根據等級的不同樂舞的規模不同,這就在形式上為封建等級制度確定了權力象征。其次是教化作用。周代時期,王室子弟諸侯子弟的禮儀是從學習雅樂樂舞開始的,通過嚴格的雅樂訓練提高貴族子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周代有嚴格的學宮制度,貴族子弟必須學習“六藝”,即禮、樂、射、馭、書、數。在舉行大祭之時,大司樂率領貴族子弟為帝王將相們表演“六舞”,表演的好壞不僅體現貴族的顏面更能體現貴族的綜合實力,因此貴族對雅樂都十分重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西周雅樂代表了音樂發展的進步,無論是在音樂規模還是在音樂內容上,雅樂更加龐大更加豐富的進步。為了更好的維護中央集權,周代成立了專門的龐大的組織機構來創作組織樂舞的表演,在表演的同時形成固定的程式,以改編宗教音樂和民俗音樂為手段,繼承發展歷史的音樂形式,形成新的音樂形態。從音樂發展史的角度講,雅樂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它代表了當時音樂的最高水平。
西周雅樂不僅是政治的工具,更主要的是它將民間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加以繼承和改造,綜合各種音樂類型形成固定的程式樂舞,對后世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的宮廷音樂都是在周代雅樂的基礎上發展延續下來的。周代雅樂的產生與發展對中國音樂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