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茜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時下,人們常以這樣的話來詬病傳統(tǒng)精神的敗落,哀嘆那些曾經(jīng)固若金湯、不容更改的“舊式家風”之不存。
“家風”死了嗎?這個疑問在央視近日關(guān)于“家風是什么”的討論中,倒似給出了一些答案。從來自受訪者的千奇百怪的“家風”定義中,你會驚見,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家風”竟是如此不同:有人看重“家庭和樂、勤儉持家”,有人卻把“愛國”看得至高無上;有“富二代”現(xiàn)實地回應“家風就是不啃老不坑爹”,也有“童言童語”不加提煉的動作白描“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有人相信“誠實”足以傳家,也有新潮小夫妻敢立新規(guī)“老公掙錢老婆花”……
所有這些,都不再刻意遵循長輩命定的古訓,也不再依照一成不變的傳承;其中一些,若用傳統(tǒng)標準評判,甚至可謂活脫脫的“違逆先人,辱沒家風”。但它們卻是現(xiàn)代人心中“與時俱進”的“家風”。“家風”未死,只不過我們守著古舊的概念,當然無法在新時代為他們找到豐富的存活證據(jù)。但那些守舊,完全不影響新的“家風”已經(jīng)紛繁熱鬧地生長起來。
“家風”該如何重新定義?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傳統(tǒng)中國向以家國傳天下——家就是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就是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家國同構(gòu),最大的家長即是君王,他們將便于管理的“統(tǒng)治思想”作為“家風”向天下傳揚,通過封閉而穩(wěn)固的家天下系統(tǒng)一級級向下傳承,代代沿襲。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家風”非但與君王思想無二,甚至家與家之間也超不過“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所謂五常八德的范圍,家長如同家之君王,家風如同家中君命,只強調(diào)“管理意圖”,導致更多人淪為順民,更多個人意志被久久壓抑。
這種悖逆天然人倫的做法,注定了傳統(tǒng)家風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窮途末路。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消亡,社會開放度越來越高,封閉的大家族被打破,家庭越來越小越來越分散,離家族更遠,卻離社會更近。“家風”的定義,已不再聽命于長輩的“訓令”,而更多浸潤在了社會的公共意識中,成為每一個家庭適應社會的個性選擇。當然,現(xiàn)在的家風,源于社會風氣,最終也會影響社會風氣。
新的“家風”正在重生。那些有益于社會的良好風氣,有益于個人適應社會的“良風”,也一定會在大浪淘沙中成為大家所接受的共識。而這個重生過程也不會停止,因為只有不斷地順應時代和個體新的需求,在舊的經(jīng)典中注入新的精神,“家風”才會通過正常的新陳代謝得以生生不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