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



“吳陳比武”引發金庸創作
1954年,香港太極派拳師吳公儀、澳門白鶴派拳師陳克夫,各自宣稱其本派拳技之優點,相約在澳門比武,引起了香港民眾的普遍關注。這場比武的結果是,吳公儀很快擊敗了陳克夫。但是,這一事件卻成為了香港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不久,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查良鏞將自己名字的最后一個字拆開,以筆名金庸開始在報刊連載武俠小說。梁羽生的第一部作品是《龍虎斗京華》,而金庸的第一部作品則是《書劍恩仇錄》。
進入武俠小說寫作領域之后,梁羽生和金庸都獲得了很大成功。兩人因此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金庸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香港一文化人曾經回憶,金庸擅長在每天連載的結尾處制造懸念和小高潮,讓人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第二天的《明報》。1972年9月,金庸宣布“掛印封刀”,不再創作新的武俠小說。此后,他花了10年時間,整理共15部(包括一個短篇《越女劍》)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集。”
鄧小平為金庸小說“開禁”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一些海外知名人士紛紛接到邀請,訪問內地。1981年,作為《明報》社長的金庸先生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邀請,請他訪問內地。
接到訪問內地的邀請時,金庸修訂《武俠小說全集》的工作已近尾聲。金庸向邀請方提出:能否在訪問內地期間拜訪鄧小平先生?他曾經對記者說,去北京,他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鄧小平獲悉后,在一份有關金庸來訪的報告上批示:愿意見見查先生。
這一年的7月16日,金庸攜家眷踏上了訪問內地的旅程。18日上午,在廖承志的陪同下來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鄧小平已經等在福建廳門口,握住金庸的手說,“歡迎查先生回來走走!你的小說我讀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碑斕焱砩?,中央電視臺在新聞節目中播發了鄧小平會見金庸的消息。
原來,鄧小平是內地最早閱讀金庸小說的人之一。鄧小平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從境外買到一套金庸小說,很喜歡讀。
這次會面后不久,金庸小說在大陸“開禁”,掀起了流行浪潮。
盜版+電視劇=金庸熱
上世紀80年代初,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開始了迅速傳播的過程。
1984年到1985年是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的出版高峰,大部分的書都是在這兩年出版的。80年代末期,隨著金庸熱的流行,港臺的武俠和言情小說涌入內地。港臺小說的流行,以及銷售渠道的匱乏,催生了租書社這一新行當。各種名目的租書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城市當中。
雖然得以廣泛流行,但在當時的大陸,金庸小說仍被輿論視為洪水猛獸。因為“文革”時慣性思維的延續,許多老師認為這些以情愛與打斗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屬毒草之流,不適合青少年閱讀。彼時,金庸小說只屬于書包的角落和課桌之下,即便如此,金庸小說的市場仍然繁榮起來。據統計,在出版資源并不豐富的80年代,內地數十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武俠小說,甚至同一作品出現了多種不同版本。
這些金庸小說的傳播,以及港版金庸武俠劇的播放,使得金庸作品風靡神州,由此也引起了廣泛爭議。當時的《新聞聯播》曾特別以金庸小說為例,痛陳武俠小說“泛濫”。在內地,關于金庸武俠小說的價值和意義的爭論也由此展開。
在批判的呼聲中,以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為金庸小說平反,他們開始關注金庸小說的文學價值和歷史觀。
雖然廣為流行卻被定位低俗,金庸小說在80年代遭遇尷尬,成為“錯位的經典”。
及至一些中央領導稱之為“成年人的童話”,并被媒體廣泛傳播之后,金庸作品才獲得了傳播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三聯旋風
北京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董秀玉,在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經理時與金庸私交甚篤。董秀玉回到北京三聯任職后,金庸便順理成章地將自己15部武俠小說的內地出版權交給了北京三聯書店,并在1991年簽訂了10年合同。
1994年5月,北京三聯書店以36冊一套捆綁銷售的形式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迅速占據了內地巨大的銷售市場,每年都維持著穩定的銷量。
金庸貼吧內一網友記錄了當時的熱潮,“1994年五六月間,人在中原,等候畢業分配之際,自《南方周末》上看見三聯書店首版金庸小說的大幅廣告,大喜過望。返鄉后即匯款三聯。9月,收到包裹單,飛奔至郵局,取得兩大箱書,雇人力車到家,扛上樓,小心翼翼除去包裝,將36冊新書在床上一字排開,當時心情,今日依然揮之不去”。
讀者一直評價三聯版本的金庸做得“很文化”,以致后來武俠小說的出版物多效仿此風。
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潤刺激下,三聯版也遭到廣泛盜版。《人民日報》報道稱,據估計,該套《金庸作品集》在10萬冊正版之外,還有同樣數量的盜版書,書店因此損失大約4000萬元碼洋。
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學術界對金庸等通俗文學代表作品的評價逐步提高,并出現了金庸小說的評論、研究熱潮。內地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召開了多次金庸作品學術研討會,美國、臺灣和香港也召開多次,均有內地學者參加,出版了多部論文集。
1994年10月,金庸被北大授予名譽教授,并于中國最高學府發表演講,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王一川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將金庸排在第四位。幾乎在一夜之間,金庸小說從主流文化眼中的雕蟲小技乃至洪水猛獸,突然步入了學術的神圣殿堂。
30年后的定位
1999年3月,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學院院長,在當時被譽為文壇大師與名校學府的天作之合,也是金庸在學界獲得的最高認可。 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則代表中國社會對金庸小說的重新定位。
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語文讀本第四冊)內,收錄了金庸所著的《天龍八部》片段。
入選語文課本之舉動,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雖然支持者眾多,但慣性思維下,編撰者仍在節選部分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成就足以進入文學史,也有人說他的武俠小說再好也是通俗文學,只有娛樂的作用,難登大雅之堂。對此,你怎么看?”
事實上,歷史很快給出了答案。2007年9月新學期開始,一套全新的語文教材,發到了北京市東城、西城、朝陽等9個區縣的高中生手里。在這套教材中,金庸的《雪山飛狐》作為名家著作入選。學者稱,以文學性而論,金庸小說入選語文課本實至名歸。
從當年老師眼中的禁書到現在于課堂上朗誦的教材,在大陸流行近30年后,金庸小說及其代表的通俗文學,有了一次重新定位,也是準確的定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