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珍,涂春香,陳 勇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生理學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它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為基礎,為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其他基礎醫學課程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臨床學科奠定了基礎。但在中醫院校,學生在學習生理學課程時,會提出各種各樣中西醫混雜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發現這與中醫式思維的影響有很大關系。
中醫與西醫分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中醫學屬于一種經驗科學。由于受限于古代自然科學成就及樸素辯證哲學的影響,古代中國人在長期醫療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因、病機、養生和治則等進行了總結、分析,再經過實踐、再認識,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學。
中醫式思維得益于古代哲學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精氣學說認為,精或氣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皆由精或氣化生,該學說構建了同源性思維和類比性思維方法;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該學說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的總規律,生命過程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并以其特性及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用于中醫理論,闡述了人體臟腑經絡等各系統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統一性。所以,中醫式思維強調從整體上來認識人的生理病理特點,強調其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1]。
為保護、傳承中醫學,我國在解放后建立了中醫院校,大規模培養中醫人才。我校在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中醫課程明顯多于西醫課程,且在入校第一年強化了中醫學基礎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課程的教學,并在教學中注重中醫文化、中醫思維模式的灌輸,這必然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中醫式思維。同時,隨著我校教學制度的改革,西醫課程大幅度壓縮,解剖學、生理學等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學時也被削減,勢必影響到學生對西醫的興趣及認識,且西醫課程與中醫課程同步進行,學生在接觸到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時,難免會產生困惑。
西醫學是以原子論為基礎的,認為萬物均由有形的“原子”組合而成,可把整體拆分為部分來觀察,以部分來解釋或組合整體,研究方法關注于縱向深入、微觀分析,且借助同時代的自然科學技術而不斷發展[2]。學生在接受了一年中醫學的熏陶后,初步形成了中醫思維模式,此時讓他們短時間內再接受另一種思維方式確實困難,從而使有些學生對生理學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提出了一些中西醫混雜的問題。比如生理學教學講到循環系統時,給學生講授心臟的泵血功能,有的學生就不理解為什么沒講“心主神明”的功能;在消化系統章節中,講授胰腺、肝、小腸等對消化的影響,有的學生就很困惑中醫的“脾”為什么在西醫生理學中沒提到呢?另外,在生理學期末考試時,部分學生的答案也出現了使用中醫術語來描述人體各器官功能的情況,如出現以“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小腸分清泌濁”等中醫術語論述人體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情況,可見中醫式思維對學生的影響之深。
中醫、西醫都是科學,只是二者的發生發展背景不同,導致研究方法手段不一,進而形成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模式。教師在教授生理學的過程中,遇到學生提出中西醫混雜的問題時,不能一味否定或詆毀中醫,否則將導致學生對生理學學習興趣的喪失,也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產生懷疑。教師應該首先肯定中醫,并在課后查閱資料,與教授中醫學的教師多溝通,積極尋找二者之間的共性,在教授相關章節時,結合中醫學內容[3],讓學生理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例如在緒論中,生理學提到“內環境穩態”這個概念,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讓其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做對比,發現二者的共同之處——都強調個體的和諧統一;講授循環生理時,告訴學生中醫“心主神明”中“心”的功能與西醫中心臟的功能基本一致,而“主神明”這個功能實際由我們的腦所主宰;講授消化系統時,應先解釋中醫中的“脾”并非西醫的“脾”(由于古人重功能輕實體,導致中西醫解剖位置差異較大),而是涵蓋了整個消化系統。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講授這門課時,可適當對一些實驗項目進行調整,做到中西醫融合。如在家兔尿生成調節實驗中,增加中藥茯苓對尿量的影響等觀察項目,以借助實驗課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醫思維模式的培養有利于中醫人才的成長,而新時代的中醫人才需要掌握中西醫兩套理論和技能,中西醫結合或融合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教師授課時能做到將中西醫學知識融會貫通,以更好地為學生授業解惑。
[1]郭春秀,王德軍,譚達全.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中醫思維[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3):3-5.
[2]吳杞納,劉麗,梁民聯,等.中西醫思維差異之我見[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9):1066-1067.
[3]張維維.淺析中醫藥院校生理學教學中“中西醫結合”的意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