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君 楊 柳 邵 杰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婦幼保健?
沈陽市育齡婦女生育情況分析
于 君 楊 柳 邵 杰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本文通過對沈陽市2006—2010年婦幼保健機構監測點活產數據的分析,總結育齡婦女的生育情況。
育齡婦女;生育情況;沈陽
中國政府始終將孕產婦保健列為公共衛生的優先領域,《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及其實施辦法的頒布,從國家法律的高度為育齡婦女健康提供了保障。沈陽市婦幼保健機構在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認真履行婦幼保健職責,多年來,致力于全面貫徹落實婦幼保健有關的政策及方案,在服務于全市婦女兒童的同時,做好婦幼各項監測數據的統計上報工作,為國家監測中心提供科學、詳實的第一手監測資料,為各級政府制定婦幼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總結了沈陽市2006—2010年婦幼保健機構監測點活產數據,分析育齡婦女生育情況。
1.1 監測對象 全市11區4縣2006—2010年所有孕產婦。
1.2 監測方法 全市提供孕婦保健的醫療保健機構,在妊娠早期建冊及產前檢查時,對參加系統保健的孕產婦逐一登記、統計,每季度將報表要求項目數據匯總后上報至區縣婦幼保健機構,區縣婦幼保健機構上報到市級機構,匯總后上報至省婦幼保健院。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定期上報數據的同時,將數據上報至轄區的主管行政部門。
1.3 質量控制 按照監測的質量控制方案,區縣級每季度進行質量控制,發現漏報、錯報及時補充上報。市級保健機構在區級完成質控的基礎上每半年進行質控,數據經過市、區縣二級質量控制,數據比較真實可靠。
沈陽市近5年活產、育齡婦女、總人口數及構成情況見表1。沈陽市2006—2010年監測數據表明,沈陽市活產新生兒數呈緩慢上升趨勢,平均每年約有5萬新生兒出生;全市15~49歲婦女,即育齡婦女數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年為200萬;全市人口數也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年為750萬。5年數據中新生兒占育齡婦女的2.5%,育齡婦女占全市人口的26.63%(>1/4)。
婦幼保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指標。“兒童優先,母親安全”已逐步成為全世界維護人類健康和發展的新準則。婦幼保健服務屬于公共衛生服務范疇,服務的主體是婦女兒童,肩負著保障母嬰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歷史重任。隨著國家的強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斷提高,婦幼保健工作受到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國內外經驗證明,婦幼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超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婦幼保健三級網是承載婦幼保健服務的根本,保健服務通過三級網完成基礎檢查、篩查、轉診、治療、隨訪等一系列服務,有效地將育齡婦女納入到系統管理中來,做好預防保健,降低孕產婦、圍產兒死亡率及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人口期望壽命和出生人口素質。

表1 沈陽市2006—2010年活產育齡婦女及人口數構成比
沈陽市監測網數據表明,沈陽市的育齡婦女及新生兒占沈陽市人口的大部分。如果除外>50歲人口,3口之家的家庭中,婦女兒童比重占家庭的2/3。目前,我國正逐漸重視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體現在國家對婦幼保健事業人員、設備、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具體體現在兒童保健、婚檢、孕檢、婦女病普查等方面,發展婦幼保健事業是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育齡婦女保健最主要的是在圍產期,圍產期保健重點是孕期保健,目的在于保障母兒健康。婦幼保健機構借助多方面的社會力量,廣泛開展健康知識教育,特別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教育。基層保健醫生走訪家庭,直接進行交流,大力推廣“新婚和孕婦學校”,使育齡婦女接觸到面對面的第一手正確信息,并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進行健康知識宣傳。通過各種渠道,使廣大育齡婦女深刻了解生殖健康及生殖安全,使她們樹立科學的生育觀,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婦幼保健機構提供的系統管理中來,使人人享受到婦幼保健服務。近年來,80后獨生子女進入到婚育年齡,其文化水平高、保健意識強,因此,圍產期保健越來越受到孕婦及家庭的重視,隨之而來的是對婦幼保健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產前檢查次數,而是不斷地提高產前檢查質量與服務的內涵,包括對孕婦進行孕期教育,發現內科合并癥、并發癥,糾正營養失衡和體重增長過快,發現異常胎位,甚至進行心理疏導等。做好圍產期保健各個環節的銜接,是保證母嬰健康、安全及家庭幸福的前提。
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的省會城市,面積較大,流動人口多,農村人口基數大。由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為加強農村婦幼保健工作,國家及遼寧省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近幾年來,我國推行了新型農村基本合作醫療,通過對就醫統一報銷、補助等方式,解決農民看病就醫的困難,我市將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的費用納入新農合報銷項目,減少農村育齡婦女的經濟負擔。另外,對準備懷孕的農村婦女投放葉酸制劑,孕中期超聲篩查胎兒畸形,育齡婦女宮頸癌篩查、乳腺癌篩查也均為免費。沈陽市于2003年取消強制婚檢,開始免費婚檢,在保健服務方面,更加尊重個人的主觀意愿,提倡人性化服務。以上政策的實行對育齡婦女提高利用衛生服務的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政府對婦幼保健事業的重視,為提高全民素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72-7185(2014)05-0032-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17
2013-11-08)
R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