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語
城市化,是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必然過程,除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土地及地域空間等的變化外,財產、人口、信息、交通等的集中度會顯著提升,城市環境也隨之發生各種改變。因此,這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人文和環境等的多領域變動。2011年,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伴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氣象及相關問題自然也受到專業人士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城市群的逐漸興起,引發了顯著的城市熱島現象和大氣環境問題。以往在大氣探測課程中讓學生“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霾”,如今成為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常客,威脅著人類健康;城市化帶來的財富和人口集中、生活空間狹窄,增加了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性;極端天氣及衍生災害造成的風險,會伴隨城市化被放大。如何提升精細、定量、無縫隙的城市氣象和大氣環境的預報預警能力,解決氣象災害帶來的城市內澇、交通安全及人體健康等問題是氣象界面臨的挑戰。
繼2013年第6期首次推出“城市氣象”專欄后,本期將繼續以專欄的形式闡述這一問題。《基于用戶需求的城市氣象研究:進展與展望》(P6)一文回顧了城市氣象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方面的進展,并對未來基礎研究及業務應用進行了展望。專欄的其他文章則分別從城市天氣預報技術(P15)、珠三角氣象特征(P22),以及北京地區的觀測試驗(P29、P36)等方面內容進行論述。我們希望這些成果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刻認識城市氣象的意義所在,也有助于我們強化服務的意識。
2006年國務院3號文件提出了全面推進國家氣象現代化的目標,氣象現代化實現與否,基礎能力和水平是關鍵。本刊從本期開始,推出“基層氣象現代化”欄目,一方面面向基層業務人員,鼓勵他們寫出更多擲地有聲、涉及關鍵問題的“小主題”文章;另一方面,也面向關注基層預報業務問題的專家,在了解基層問題難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智慧給予一線預報員實在的點撥。本期專欄刊載的來自湖北省十堰市氣象局的預報員(P53)及關注一線預報業務的NOAA研究員的文章(P58),可以作為前述兩個面向的范例。
新年伊始,本刊迎來了創刊后的第4個年頭,我們從本期開始,對因工作調動的編委會成員進行了微調,歡迎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何建新老師加入。此外,為了讓本刊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讀者,提升可讀性,本刊計劃每年聘請約100位評刊員,聽取他們對辦刊方向、內容和相關細節的意見、建議,我們也期待更多的讀者和作者,能以各種形式對雜志未來的發展表達自己的想法。
許小峰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