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仁,趙欣榮,王福全
(隴南市衛生學校,甘肅 武都 746000)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教書育人、培養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當今社會各種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充斥的暴力和色情內容,極易使發展尚不成熟、辨識能力相對較差、模仿和攀比心理較強的中職學生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教師的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
“責任”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分內應做的事。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責任無處不在,教師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責,就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也就搞不好教育。筆者認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教會學生做人。因為做人是根本、是前提,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或者說根本就做不好事。一位教師如果沒有責任心,只是應付學生、應付學校,這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任,更是對學校、對社會不負責任。
能力使人勝任工作,責任卻能使人創造奇跡。責任在某種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是因為責任感的缺失比能力不足的后果更嚴重。教師責任心強,能力不足,可通過積極主動地工作使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但能力強卻缺乏責任意識,就會誤人子弟。教學工作是平淡的,既沒有叱咤風云的氣勢,也沒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工作無小事,責任體現在細節之中,負責任就是從細節做起。所以,教師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干好每一件小事,在細節中體現責任,在奉獻中體現責任,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守好三尺講臺。如果教師都做到了這點,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得到保證。
職業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使命,教師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關鍵。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體力行,以“人”育人。愛崗敬業的教師、具有責任心的教師無需強制,也無需監督,他們就會把教學工作內化為自身需要,在瑣碎中尋找歡樂,在平凡中創造奇跡。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除了做人、育人之外,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問。教學是科學、是學問、是技術,絕非照本宣科。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有責任心的教師,他的教學首先是扎實備課,寫好教案,教好學生。在教學工作中,了解學生很重要,要做到心中有數、因材施教。同時,要取舍、重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萬不可千篇一律;其次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認真對待緒論課,千方百計地喚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再次是嚴教、嚴管。嚴以律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說話算數。嚴師出高徒,嚴中有愛,寬嚴結合;最后評價方法要靈活。課程評價要細化到理論、實驗、課后作業、實驗實習報告、課堂紀律等多個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求學。
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6個方面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基本要求(底線)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較高標準是終身學習。孔子早在3000年前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何、教師能否受學生尊敬,重要的是看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教師是否成為學生的表率、是否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和榜樣作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教師一旦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都將無從談起。所以,筆者認為教師不論在任何場合,都要表現出榜樣的作用,尤其是學生在場的各種活動中,絕不能做出有損教師尊嚴和人格的事。否則,將有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或者教師的言行被學生模仿,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
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感染教育學生、尊重愛護學生,以“務實上進”的良好作風,在學習、教書、育人、處事等方面影響學生;其次是在言行上“熏陶”學生。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因此,教師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質、人格和素質修養,用文明禮貌的言行,引導學生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教師要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學生接受能力有強有弱,學習進步有快有慢,教育教學活動要因人而異、分類推進;最后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要不然知識就會落后,使得教學缺乏感染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主動征求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勇于創新,持之以恒。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更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當前,中職教育面臨發展困境,做一個什么樣的教師才受學生歡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個人格健全、心胸寬廣的教師,肯定是受學生歡迎的。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大會上講:“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們說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并不是不管他們,更不是不嚴格要求他們,維護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教師責無旁貸。教師要善于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及時引導學生的行為,力爭培養人格健全、心胸寬廣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會欣賞學生的長處,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面對所有學生,以對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積極互動,努力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最終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教育是教師的事業,要做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把本職工作做好,才不愧于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所賦予的光榮使命。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既是教師的責任,又是教師提高生命質量、完善自我的內在動力。教師的職責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生存、教會學生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愛崗、敬業、愛學生的人,只有盡職盡責去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因此,教師應該做一名學習型教師,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隨時更新知識,不斷地摸索教學方法,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在學習和工作中與學生共同快樂成長。
教師擔負著培養社會進步、人類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的任務。教師作為專業人才,不但要具有職業所要求的各種教育素養與技能,更要具有不斷更新知識與觀念的發展潛能。做一名專業發展型的教師是未來教師的職業趨勢,也是教師責任的體現。因此,教師應努力做一名專業發展型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具備一定的教育綜合能力,例如多媒體應用能力、科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把教學、教改、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作為職業追求,體現教師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和水平,達到專家型教師的境界和高度。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即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智慧型教師應通過智慧的課堂理念和做法培養智慧的學生。智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與觀念的創新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選擇方法與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術與技術實踐的能力、承擔外界壓力和把握心理平衡等的能力。智慧是一個人價值的表現,教師應該盡職盡責地教會學生掌握這些能力,讓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