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強 郁嫣嫣 楊蓉 陳文華 吳瑞良
體外反搏對腦梗死恢復期運動神經功能的療效觀察
瞿強 郁嫣嫣 楊蓉 陳文華 吳瑞良
目的觀察體外反搏治療方法對腦梗死后3~10月內未能完全恢復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40例患者隨機分為體外反搏組(T組)及繼續藥物治療組(C組)各20例,采用大腦皮層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potential)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評測。結果2組一般基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在治療療程結束后,T組患者ADL的Barthel指數及運動神經系統功能較C組有明顯好轉。結論體外反搏可使腦梗死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運動神經功能得到改善及恢復。
體外反搏;運動誘發電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
體外反搏能明顯增加大腦血供,改善腦循環,在腦梗死運動神經功能受損治療3月以后,有些患者運動神經功能仍可以繼續改善,繼續恢復。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有效率和治愈率,我們探索腦梗死后3~10月內進行體外反搏治療,觀察患者一系列的運動神經功能變化情況。
1.1 對象 40例患者來自本院神經內科的康復科門診,均為接受臨床神經科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3月之后,仍有肢體功能障礙,并重新接受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神經體征評分、CT或MRI再次檢測的患者。其中高血壓患者30例,糖尿病18例,13例為第2次腦梗死患者,在此基礎上隨機分為2組,體外反搏組(T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齡為(62.89±2.37)歲,發病時間為(122.00±30.15)d,繼續藥物治療組(C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為(65.10±2.21)歲,發病時間為(135.00± 36.75)d,2組一般資料及基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1.2 測定方法 經顱運動誘發電位(MEP)設備采用丹麥Medtronic Keypoint以磁刺激方法經顱測定患者中樞運動神經通路興奮性和傳導性,環形刺激線圈(一體化磁刺激器),直徑12.5 cm,磁刺激最大輸出功率產生的磁場強度為2.5T,用丹麥Keypoint肌電/誘發電位儀進行記錄。記錄靶肌,上肢選擇手大魚際肌,下肢選擇小腿脛前肌,刺激強度閾值為15%,不能記錄到波型時,刺激量加大,增加至最大也無波形時,將患者進行易化直至波形引出為止,易化刺激閾值為100%。對2組患者異常側肢體治療前后進行測定和比較。
1.2.1 測定指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總分為100分。
1.2.2 治療方法:體外反搏采用自動體外反博裝置,將患者四肢分別裹上10個氣囊袋,利用心電圖R波為觸發信號,在心臟舒張期充氣,壓迫肢體,使肢體動脈內血液反流至主動脈以增加舒張期流量和血壓,當心臟收縮時,氣囊迅速放氣,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排量。充氣壓力≥0.04 MPa,1次/d、1 h/次,24次為1療程,3個療程為治療總和,即進行各項指標復查。
1.3 分析指標 電生理運動神經誘發電位(MEP)指標:(1)刺激閾值(T%);(2)潛伏期(ms):從磁刺激開始到靶肌反應的時間;(3)波幅(μv):系基線到波幅的垂直距離。判定指標:Barthel指數,總分為100分。根據得分從自理到重度照護分為4個階段:60~99分為輕度依賴,40~59分為中度依賴,20~39分為重度依賴,<20分為完全依賴。
1.4 統計學處理 2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比較的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MEP比較 磁刺激經顱內運動神經MEP,在治療前T組和C組異常上肢或異常下肢比較都無明顯差異。見表1。
通過72次體外反搏治療后,C組刺激閾值與治療前變化無明顯差異,而T組治療后,刺激閾值較治療前明顯下降,2組之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治療后T組潛伏期縮短,接近正常值,且顯著低于C組(P<0.01)。治療后2組波幅比較亦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異常上肢和異常下肢MEP比較(±s,n=20)

表1 2組治療前異常上肢和異常下肢MEP比較(±s,n=20)
組別刺激閾值(T%)潛伏期(ms) 波幅(μv)C組異常上肢91.5±3.2 27.8±2.3 550±0.12 T組異常上肢92.7±3.4 27.3±2.1 475±0.14 C組異常下肢95.4±5.05 36.9±2.6 275±0.11 T組異常下肢94.8±5.15 37.3±2.1 300±0.13
表2 2組治療后異常上肢和異常下肢MEP比較(±s,n=20)

表2 2組治療后異常上肢和異常下肢MEP比較(±s,n=20)
注:與C組比較,?P<0.05,??P<0.01
組別刺激閾值(T%)潛伏期(ms) 波幅(μv)C組異常上肢85.9±5.7 26.8±3.4 505±0.13 T組異常上肢75.1±4.8??22.4±3.2??750±0.21?C組異常下肢94.4±5.3 35.9±3.4 530±0.17 T組異常下肢71.5±4.5?29.9±2.3??650±0.22?
2.2 2組在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T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顯著增高(P<0.01),C組無顯著變化。治療后T組較C組評分明顯增加(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表(±s,分,n=20)

表3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表(±s,分,n=2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C組比較,△P<0.05
時間T組C組治療前65.56±3.05 66.00±4.30治療后78.89±2.41??△70.00±3.46
近年來圍繞大腦可塑性的研究為卒中后的神經功能恢復提供了理論依據,已有的研究表明,腦功能恢復在腦卒中發生后前3月最快,卒中后運動功能恢復過程與運動皮質功能重組有關[1?2],然而其機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即便積極地進行各種相關的治療措施一段時間后,仍有部分腦卒中患者遺留肢體功能障礙或運動模式不協調等問題。研究表明,功能障礙程度是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獨立影響因素,且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尤其恢復期患者的ADL與患者生活質量的高低直接相關[3]。ADL評定是一種綜合活動能力的測試,ADL的特點及其動態恢復規律,有助于判斷患者的預后及制定相應的康復治療策略[4]。所以本試驗選取腦卒中患者中腦梗死3月后未能完全康復,仍存在部分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通過ADL和電生理MEP這兩項指標客觀評定體外反搏治療前后的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變化。
MEP能客觀反映患者運動神經功能不同狀態,采用磁刺激方法分析患者在腦梗死后運動神經損傷程度。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安全的檢查運動通路的可靠方法[5]。尤其是在腦血管疾病患者中,MEP表現的潛伏期和波幅的評定更為敏感。多數學者認為,如果在12月內,肢體功能未能恢復,仍處于偏癱恢復期的病人,只要MEP功能仍存在,患側運動功能仍可部分恢復[6];相反MEP極小反應和無反應者死亡率高,功能恢復差,故我們在患者恢復期體外反搏治療前后進行MEP檢測,其目的是判斷患者恢復的可能性有多大。從檢測結果可以看到,治療前即使其Barthel指數評分一般,但MEP情況尚可,體外反搏治療后其ADL仍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為此MEP可以作為預測腦梗死預后指標[7]。
體外反搏是一種無創性輔助循環裝置,即在病人的四肢或下肢及臀部裝上氣囊,當心臟舒張時,氣囊充氣加壓,先遠端后近端序貫式加壓,使主動脈舒張壓升高,提高腦內血管灌注壓,促進側支和吻合支開放增多,增加缺血區腦血流量,改善腦細胞代謝[8]。另外還有改變血液流變學作用[9]。體外反搏可使聚集的紅細胞在高壓強下發生解聚,紅細胞由聚集狀轉為分散狀,血流加快,血黏度下降,從而改善腦循環。
從另一角度來看,體外反搏在對四肢和臀部的肌群進行氣囊充氣放氣的過程,實現的是規律性的肌肉的擠壓和放松,使得四肢和軀干的大血管的血流切應力增加,類似運動時的肌肉收縮和放松產生的血流效應。因此,體外反搏也可被認為是一種“被動”的運動[10]。
比較本試驗2組結果顯示,T組中ADL的Barthel指數評分和運動神經誘發電位都有明顯一致的好轉。這與謝甦[11]對2007年以前的相關研究進行的Meta分析結果一致,皆顯示體外反搏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改善優于對照組。同時此分析指出已有的臨床研究尚不能為體外反搏作為腦卒中的重要治療和康復手段提供充足的循證依據。但本試驗的結果至少提示這是一種安全、無創、不良反應輕微并能改善腦梗死患者恢復期神經功能缺損的有效或輔助治療方法。
[1] “九五”攻關課題組.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5):300?306.
[2] 劉成勇,徐鳴曙,葛林寶.腦缺血再灌注后神經可塑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卒中雜志,2012,7(11):902?906.
[3] 楊燕,孫美珍,范慧琴,等.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2,2(3):4?9.
[4] 金怡,孟殿懷,江鐘立.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水平的動態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12,24(6):472?474.
[5] Pennisi G,Alagona G,Rapisarda G,et al.Transcranislmag?netic stimulation after pure motor stroke[J].Clin neruphysiol,2002,113(10):1536?1537.
[6] 劉建民,周竹娟,鄭健.體感誘發電位在急性腦卒中后的變化觀察和意義探討[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9,9(6):497?499.
[7] 周進,李萍,潘小平,等.體感及運動誘發電位對腦梗死患者感覺和運動功能恢復的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3):2416?2417.
[8] 吳瑞良,石樹人,葛慧芳,等.體外反搏對局部腦血流量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9(5):284?286.
[9] 張金良,賈連旺,李杏珍.體外反搏對腦梗死及其血液流變學的療效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3,12(3):242?243.
[10]梁崎.體外反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康復中的作用與機制[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5):749?752.
[11]謝甦.體外反搏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系統評價[D].成都:四川大學七年制學生學位論文.2007.
Effects of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on m otor nerve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 tih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covery stage
QU Qiang,YU Yan?yan,YANG Rong,CHEN Wen?hua,WU Rui?liang.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2008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on motor nerve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covery stage(in 3?10months after initiation of strokewithout fully recovery).M eth?odsForty patient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T(receiving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and group C(receiving regu?lar interalmedicine)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were evalul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t baseline.Barthel index aswell asmotor nerve system function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in group T compared with group C after intervention.Conclusions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may be favorable in improvingmotor nerve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t a long period of time.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motor evoked?potentia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rthel index
R 743.3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4.02.012
2013?08?05)
200800上海市,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陳文華,Email:Chen.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