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學鵬/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我國人畜共患病流行現狀與對策
才學鵬/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目前,人獸共患病有200多種,占可感染人的傳染病總數的60%,其中危害較大的有89種。我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為39種,其中有13種為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的報告病死數占法定報告病死數的28.7%。

在我國,禽流感自2003年以來從未間斷過發生,狂犬病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布魯氏桿菌病、結核病也有重新抬頭的跡象,鼠疫、炭疽、豬鏈球菌病也時有發生。全球一體化加快了疫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埃博拉、尼帕、尼羅河熱、瘋牛病、猴痘等外來病隨時可能傳人我國。由于尚未開展自然疫源性生態調查和重要病原體的遺傳變異及其多樣性的系統研究,無法預測新病原可能引發的新疫情。
近年來,隨著飼養方式、動物流動、貿易全球化、生態環境破壞,一些新病種的出現正在逐年加快,過去一些對人無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的病原變異轉化成對人有強致病潛力的病原,一些已經得到控制的重大疫病又重新流行(如布病)。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引發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和動物產品安全問題,不但給人類和動物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同時也給旅游、航空、畜牧業、飼料業等行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并引起全球性的社會恐慌。現在世界各國都已經加強防控,以應對日益嚴重的人畜共患病問題。
1.我國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與成效。馬鼻疽基本上被消滅;努力攔截瘋牛病等外來人畜共患病;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得到成功防控;家畜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狂犬病、炭疽、布病、牛結核等沒有大范圍暴發流行。
2.我國人畜共患病總體發病情況。2013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共報告17種疫病,涉及589個縣;發病家畜15.21萬頭/羽/只,發病率1.83%;因病死亡動物1.99萬頭/羽/只,死亡率13.08%。主要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魯氏菌病、弓形蟲病、棘球蚴病、牛結核病、豬乙型腦炎、旋毛蟲病、豬囊尾蚴病、李氏桿菌病、肝片吸蟲病、放線菌病、絲蟲病、豬鏈球菌病、羊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
3.布魯氏菌病呈全國流行。2000年以后,畜間布魯氏菌病逐步向全國蔓延,疫情范圍涉及28個省份的946個縣,主要分布于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北方地區,近年逐漸向農區及南方省份擴散。近幾年,由于農業部采取措施,動物布魯氏菌病發病數量和新發疫點有所減少,但是疫情尚未的帶有效控制。2011年,動物布魯氏桿菌病發病數達到最高峰,同比增加了158.35%,人間報告病例38 151例,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病例數上升了170多倍,為59年來歷史最高。在流行范圍上,除了天津、上海、安徽海南外的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均檢測到感染抗體。感染群體覆蓋多個環節,包括種畜場、商品代飼養場、散養戶等養殖環節和交易市場等流通環節。
4.奶牛結核病病牛數量較多。近年來,我國奶牛數量的快速增加,加上對陽性撲殺的不及時,使奶牛結核病疫情呈上升趨勢,并呈現常年散發特點。目前我國奶牛結核病的檢疫主要由縣級動物疫病控制機構進行,缺乏國家層面上流行病學調查的直接數據,即有關我國牛結核病流行的權威數據較少。但是,通過一些報告,可發現大部分省份都能檢出一定比例的陽性奶牛和較高比例的陽性奶牛場,但地域之間差異不顯著。研究顯示,飼養模式對牛結核病的感染具有一定影響,較大規模場的個體陽性率均高于散養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規模養殖場未做好持續檢疫,導致感染呈現出“群發性”特征。因此,嚴格執行牛結核病的定期建議及積極采取淘汰措施,可防止結核病在牛群種的自然擴散。
5.狂犬病出現新毒株。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感染狂犬病后100%死亡,幾乎不可救治。我國狂犬病的流行范圍不斷擴大,人間狂犬病發病數量和死亡人數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人間狂犬病的發病數與動物狂犬病的發病數呈正相關。我國狂犬病免疫接種率很低,平均免疫覆蓋率不到20%,邊遠農村地區免疫率更低,使畜間狂犬病始終在高位徘徊。近年,由于野生動物引起的狂犬病疫情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2007-2009年江西婺源發生6例來自鼬獾的狂犬病病例;2013年,在新疆塔城市(狐貍科動物、草原型狂犬病毒株)和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類北極株狂犬病病毒、國外傳入)發生由野生動物引起的狂犬病疫情。這兩次疫情共死亡63人,死亡羊26只,牛1頭。這也是首次發現草原型毒株引發狂犬病暴發,原來只在野生動物中傳播的類北極株已經傳播到我國。
6.包蟲病在牧區和半農區流行嚴重。包蟲病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區的牧區和半農區。目前,包蟲病由于向農業區和城區擴散加快,并呈由西部和北部向東部和南部蔓延的趨勢。
7.血吸蟲病流行范圍縮小但風險仍在。上世紀50年代,血吸蟲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個省(市、區)488個縣(市、區)流行。現在只在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個省341個縣(市、區)流行。2013年,血吸蟲病防止重點地區341個流行縣中,由184個達到傳播阻斷標準(兩年無人感染,釘螺陰性),123個達到傳播控制標準(人畜感染率在1%以下),兩者占90.1%。但由于血吸蟲病發生與流行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生產生活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血吸蟲病流行的風險依然存在。
1.布魯氏菌等疫病防治經費嚴重不足,導致疫情擴散。國家每年投入800萬資金用于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牛肺疫、馬鼻疽等防治工作,至今沒有增加,導致疫病防治費用不足。近年來,牲畜及寵物數量持續增加,分布及飼養地區范圍擴大,所需防治費用急劇增加;人力成本等防治費用增加,原有的800萬元專款遠遠不能適應如今規模越來越大的畜禽的正常監測、調研、免疫等防疫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每年用于撲殺布魯氏菌病、結核病陽性牲畜的費用不足實際需要的30%。我國奶牛撲殺補助標準為3 000元/頭,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極大的影響了對陽性奶牛撲殺工作的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監測經費也缺乏。
2.缺乏必要的診斷、監測等防控技術手段。目前,人畜共患病缺乏快速診斷、免疫、監測無害化處理等新技術。必須加大科研力度,建立敏感、特異、便捷的各類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研發高效、安全的布魯氏菌病標記疫苗等新型疫苗;深入開展各類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研究,為消滅人畜共患病奠定基礎。
3.流通監管不到位,牲畜跨域流動,引起疫情擴散。
國內畜禽主要交易方式有如下兩種:販賣者大多從非專業化市場收購畜禽,聚散為整,然后到大市場區出售,把畜禽由小市場轉到大市場是我國畜禽交易的主要流通方式;由專門的經紀人、中介人,靠販運者支撐的交易市場,每個大型市場都有幾百個販運商,他們從千家萬戶中收購畜禽,長途運送到市場上,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現象。因此,只有限制活畜禽長途販運,加強檢疫,把住流通這道關,才能減少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和蔓延。
1.加大專項經費投入,保證防控措施落實。以血吸蟲病為例,由于國家持續多年在血吸蟲病防控綜合治理項目上的投入,以項目資金帶動血吸蟲病防控效果好。消滅人畜共患病投入是關鍵。建議中央財政將布魯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包括疫苗購置經費、建議檢測經費、培訓經費、病畜或陽性牲畜撲殺補貼、無害化處理等費。地方各級財政將人畜共患病防控經費列入地方年度預算,并保證及時到位。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基礎建設,落實基層防疫人員待遇,改善動物防疫員的工作條件,保證此項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實行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級負擔的原則,落實財政經費。對主動開展人畜共患病凈化的養殖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貼。
2.實施規模場主要人畜共患病凈化。啟動規模場布病、結核病凈化評估認證,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人畜共患病控制和撲滅措施。主要思路:從場入手,逐場推進;集成示范,分層實施;評估認證,掛牌管理;建立聯盟,鞏固成果。
3.完善法規政策,控制動物跨區域流動。按照“嚴格檢疫、定點屠宰、肉品運輸、冰鮮上市”的思路,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畜禽出臺限制商品活畜禽調運的法規;對種畜,要重視流通環節引入種畜的監管,嚴格檢疫。
4.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水平。加強日常監管是搞好人畜共患病防控的有效保障。要加強對畜禽飼養、交易、屠宰、加工、運輸的監督管理,特別要重視流通環節中外引種畜的檢疫監管。
5.加強科技投入,促進成果轉化。防治工作科研要先行。將人畜共患病相關研究列入國家和相關部門重點科研計劃,組織多部門、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研究我國不同地區控制人畜共患病傳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類地區不同病種的防治模式;推動新型疫苗研發;加快新型檢測技術研究。開展全面系統的人畜共患病監測,掌握流行動態,分析流行規律,及時提供預警基礎數據;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外的防治經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我國人畜共患病防控水平。
6.加大宣傳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