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紅 屠益平 黃忠/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鴨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中和抗體效果實驗
徐新紅 屠益平 黃忠/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種雛鴨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該病主要侵害4周齡以內的雛鴨,特別是不足一周齡的無母源抗體的雛鴨最易感,病鴨突然發病,病程短促,數小時即死亡,死亡率高達90%。DHV有三種血清型,無交叉保護作用。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II型和III型鴨病毒性肝炎分別局限于英國和美國,在國內,以I型鴨病毒性肝炎流行為主,目前國內對鴨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以治療為主,當雛鴨發病時使用鴨肝炎抗體進行治療,這樣會增加飼養成本并影響雛鴨的生長性能。由于此病發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以預防為主。本實驗通過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在臨床上的應用,使用雞胚中和試驗對不同劑量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雛鴨的血清進行抗體檢測,,以確定該疫苗株在臨床應用的效果情況,同時確定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適用于該地區雛鴨的最佳免疫劑量。
1.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由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提供。
2.雞胚無特定病原(SPF)由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提供。
3.孵化器、照蛋器、微量移液器、37℃孵化器、微量注射器。
1.分組。廣州某櫻桃谷種鴨養殖場,種鴨沒有注射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1日齡雛鴨6000只,分為A、B兩個組,每個組3000只,A組1日齡雛鴨頸部皮下注射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1羽份,B組1日齡雛鴨鴨頸部皮下注射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1.5羽份。在接種完疫苗后3、7、10、14、21天分別在兩個組隨機抽取30只雛鴨,取血,分離血清待檢測。
2.方法。雞胚中和實驗 將待檢測血清樣品混勻后進行1∶2倍比稀釋(1∶2、1∶4、1∶8、1∶16、1∶32、1∶64、1∶128),稀釋鴨肝炎病毒至200ELD50/0.2 ml(CH60株,5000倍稀釋),不同稀釋倍數的血清與病毒1:1混勻,37℃作用1h,每個血清滴度接種9日齡SPF雞胚5枚,雞胚尿囊腔接種,接種0.2ml/胚,同時設置5枚生理鹽水接種雞胚對照,接毒后針孔封蠟,37℃孵化器繼續孵化7 d,Reed-muench法計算中和效價。

表-1 不同劑量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免疫后中和抗體效價
結果分析:結果表明使用劑量1羽份與1.5羽份時,接種后在3日齡就有保護力,7日齡達到堅實的保護力,到21日齡對雛鴨仍可完全保護,注射1.5羽份劑量疫苗比1羽份劑量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值要略高。
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高致病性的,傳播迅速的病毒性傳染病。而我國各地區主要是以Ⅰ型鴨病毒性肝炎流行為主,廣東是以Ⅰ型鴨病毒性肝炎流行為主,我們所在廣東某種鴨場,該養殖場種鴨沒有接種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每一批雛鴨在3日齡左右開始發病,每次發病都要使用鴨肝炎抗體進行治療,但是到了10日齡左右雛鴨又開始發生鴨病毒性肝炎,還有使用鴨肝炎抗體進行治療。而這樣的模式導致養殖場增加飼養成本,同時會使櫻桃谷鴨生長緩慢,有的雛鴨還會變成僵鴨,影響出欄時間。
我們對該櫻桃谷鴨養殖場,1日齡雛鴨分別使用1羽份和1.5羽份的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從使用疫苗后開始觀察鴨群情況,從1日齡到21日齡,雛鴨沒有發生鴨病毒性肝炎,而且從臨床上觀察用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的雛鴨比之前沒有使用疫苗的雛鴨生長情況要好。由于該養殖場鴨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常發疫病,所以我們在接種疫苗時使用了2個不同的劑量,以確定能保護雛鴨的最佳免疫劑量,從臨床觀察和雞胚中和試驗結果看,1.5羽份劑量雖然比1羽份的抗體效價要高一些,但是1羽份已經可以保護雛鴨。在現地檢測的雛鴨中和抗體效價與我們在實驗進行實驗時所檢測的抗體要略低一些,這與養殖場的環境和飼養條件有關。通過本實驗證明在現地中鴨病毒性肝炎I型疫苗(CH60株)可以很好的預防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