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志濤/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畜牧獸醫局
集中建廠,統一收集, 專人監管處理流程
舒志濤/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畜牧獸醫局
農業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試點情況介紹——衢江
衢州市衢江區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連接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素有“衢通四省”之稱。區域面積1 748平方公里,下轄10個鎮、8個鄉、2個街道、1個辦事處、272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40余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區,也是全國250個生豬調出大縣和國家商品豬基地縣。2013年,生豬年飼養量199.24萬頭,生豬年出欄120.68萬頭,年末存欄78.56萬頭,能繁母豬存欄8.45萬頭;在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衢江區生豬養殖模式仍以落后的“大群體、小規模、高密度、開放式”為主,全區共有生豬養殖場戶23 295戶,其中能繁母豬存欄10頭以上(生豬存欄10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有1 356戶,僅占全區總養殖場戶的5.82%,而散養戶所占比例高達94.18%。由于散戶養殖多、規模養殖少、養殖基數大、養殖水平低等因素,生豬死亡的絕對量較大,給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一直以來,衢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出臺了《衢江區關于加快推進生豬產業減量提質轉型發展的意見》、《衢江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著力做好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工作。
2013年發生的“黃浦江漂浮死豬”事件,又把養豬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衢江區委、區政府面對嚴峻的病死豬防控形勢,進一步加大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力度,多措并舉,實現了“不讓一只病死動物丟棄、不讓一只病死動物入水、不讓一只病死動物漂流出境”的“三不”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9月,被農業部列入全國19個省份、208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試點縣之一。
(一)加強領導,形成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合力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建立由區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成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實施小組,制訂病死動物防控工作方案,村級成立病死動物收集處理小分隊,建立了巡查機制。
二是簽訂責任書。定期召開各鄉鎮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專題會議,區政府與各鄉鎮簽訂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責任書,鄉鎮與所轄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各行政村與養殖場(戶)分別簽訂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責任書,層層落實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監管責任。
三是開展告知承諾活動。由區農業部門牽頭,組織各鄉鎮對養殖場(戶)發放《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告知書》和《衢江區畜禽場(戶)養殖安全承諾和出欄保證書》,由每個養殖場(場)對落實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不使用違禁藥物、動物防疫措施等義務作出承諾。
(二)特事特辦,建設全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廠
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構建畜禽養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監管長效機制的通知》(浙政發明電〔2013〕58號)文件要求,特事特辦,衢州市衢江區泰華動物無害化處理廠建設項目于2013年12月底完成項目立項;2014年1月24日通過了病死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技術與設備的專家論證;2014年2月8日開工建設;按照“奔跑、提速”的工作要求,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業主搶抓進度,項目建設主體工程于2014年6月底前完工,7月份投入使用。按時完成浙江省政府下達的“2013年底前完成項目立項,2104年6月底前完成建設任務”的總體建設目標。
衢州市衢江區泰華動物無害化處理廠位于衢江區高家鎮后方村,占地面積21.62畝,建設規模為生產加工車間及配套建筑2 350平方米,廠區分為辦公生活區、綠化隔離區和生產處理區。引進北京愛牧生物安全技術有限公司的“封閉式高溫干餾一體化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設施設備,年可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8 000噸,項目總投資為2 100萬元。
(三)論證篩選,引進先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
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上,衢江區本著“技術成熟先進、工藝嚴謹流暢、資源循環利用、處理成本合理”的原則,經多方考察、專家論證后,引進北京愛牧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封閉式高溫干餾一體化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設備。該技術利用導熱油循環加熱系統,對病死動物進行高溫高壓干餾滅菌,經烘干后脫去油脂和廢水;固體產出物經生物發酵后用于加工有機肥,油脂用于循環加熱,廢水經處理后循環用于車輛清洗。整個處理過程實現固體產出物循環利用、油脂循環利用和廢水循環利用的“三循環”特色,從而實現以廢治廢、清潔生產、節能減排。
(四)因地制宜,建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運行機制
針對衢江區“散戶養殖多、規模養殖少、養殖基數大、養殖水平低”的養殖特點,在病死動物收集處理機制上,建立了“政府監管、企業運作、財政扶持、保險聯動”的機制。
1.明確營運主體。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泰華動物無害化處理廠為全區病死動物收集處理的營運主體,負責病死動物的統一收集和集中無害化處理工作。
2.收集處理模式。結合衢江區散戶養殖量多、規模養殖量少的實際,在各鄉鎮建設鄉鎮級病死動物統一收集點(每個收集點的建設內容為:建冰庫30立方米、管理用房50平方米、收集點總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以鄉鎮為單位統一收集、無害化處理廠集中處理,收集與處理運行體系實行養殖場(戶)主動報告、鄉鎮統一上門收集、無害化處理廠定時轉運處理、鄉鎮政府負責收集環節監管、區動物衛生監督所負責集中處理環節監管的運行模式。
目前,21個鄉鎮已組建配有專用車輛的病死動物收集隊伍35人,無害化處理廠已購置專用運輸車輛4輛,每天2趟分4條線路赴各鄉鎮及時轉運病死動物,確保病死動物不在收集點過夜。各環節的交接過程建立登記臺賬,做到養殖場(戶)、鄉鎮收集員、無害化處理廠、鄉鎮監管人員、區動物衛生監督所的統計數據環環相符,基本形成“主體上報、鄉鎮收集、區級處理”的病死動物收集與處理體系。
3. 具體操作流程。
(1)農戶報告。死亡生豬的養殖戶,向村信息員(防疫員)報告。
(2)登記核實。由村信息員(防疫員)進行登記,登記的主要內容有死亡生豬養殖戶姓名、聯系方式、死亡生豬數量、死亡生豬重量、是否掛有耳標,同時到現場核實、并對死亡生豬耳標進行消號。
(3)收集清運。村信息員(防疫員)登記核查消號結束后通知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營運單位,派收集人員到戶收集,并填寫“病死豬日收集表”,“病死豬日收集表”載明病死豬數量、體重、免疫情況等信息,并由養殖戶、村信息員(防疫員)和收集人員三方簽字確認,由收集人員將病死豬補助資金發放至養殖戶后,將病死豬運至鄉鎮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場。
(4)臺賬核對。鄉鎮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場管理人員,對收集來的病死豬進行數量、重量核對,若相符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營運單位管理人員在“病死豬日收集表”上簽名,并將每日各村病死豬日收集數量進行匯總,編制《鄉鎮(辦事處)病死豬日收集臺賬》,每日病死豬無害化集中處理后填寫《鄉鎮(辦事處)病死豬無害化日處理臺賬》,每月末將月收集、月處理報表報所在轄區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監管責任人。
(5)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廠每日定時到各鄉鎮收集點轉運病死豬,轉運時由鄉鎮監管人員在場清點核實后,填寫“轉運交接單”。病死動物運回無害化處理廠后,在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駐場監管人員現場監督下,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進入冰庫暫存。
各環節的交接過程建立登記臺賬,做到養殖場(戶)、鄉鎮收集員及無害化處理廠的統計數據環環相符,基本形成“主體上報、鄉鎮收集、區級處理”,病死動物收集全面、處理及時的病死動物收集與處理體系。
4.落實監管責任。由各鄉鎮負責對病死動物收集環節工作的監管,各鄉鎮按生豬飼養量大小不同,明確1~4名在編在崗的鄉鎮干部作為鄉鎮無害化處理監管員,負責對收集情況、相關數據統計、報送及公示等工作。由區農業和區財政負責無害化處理環節的監管,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廠建立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駐場監督室,派駐4名工作人員進廠對無害化處理過程全程監管,全程實施監控。
養殖農戶只要通過電話報告,一般當天就有人上門收集病死動物。因病死動物在養殖環節就被收集,農戶報告還能得到相應補助,收集、處理人員和營運主體通過開展工作均能獲得相應的補助經費,有效地促進了無害化處理工作開展。
衢江區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經過近年來的運行,由于從源頭的養殖環節進行收集并無害化處理,現在溝渠、田邊、地角、山塘、水庫隨意丟棄病死豬的現象已杜絕,因死豬腐爛造成惡臭的現象已不存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衢州市衢江區病死動物收集與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肯定;2014年10月10日,衢州市衢江區泰華動物無害化處理廠成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工作現場會的示范觀摩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