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外來種豬為“良種豬”是禍國殃民!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延續,為滿足居民的肉食需求,我國引進了很多快速生長的外來豬種,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政府機構,如品種改良站、繁改站、畜牧技術推廣站等來專門從事這些外來種豬的推廣。這種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滿足社會物質需求,引進快速生長的外來種豬本來無可厚非,但越來越多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卻讓國人顏面掃地,過度看重經濟學指標也最終刺破了人們的道德底線。改革開放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使中華民族失去了高尚的信仰和基本的道德觀。
現代社會中“良種豬”其實并不是優良種豬的縮寫,而是特指那些來自國外的豬,如杜洛克豬、長白豬等,而土生土長的品種一律被稱為地方豬種,如果本地品種被外來豬種導入部分基因,則一律稱為“土雜豬”。無論是地方豬種,還是土雜豬,都成了所謂“良種豬”的對立面,即“劣種豬”,民族的劣根性和民族虛無主義從此暴露無遺。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有關部門最近甚至還成立了生豬產業體系,從本質上來看,該體系的重要職能便是為外來種豬搖旗吶喊。
將外來種豬看著是"良種豬",主要是用飼料報酬率、生長速度、產仔率、瘦肉率衡量豬種的優劣。受西方文化思維的影響,被披上"科學"外衣的技術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中國的教學體系,更被一些對西方"科學"頂禮膜拜的學者和管理者的近乎聲嘶力竭地推廣,上述幾個指標儼然成了中國當代養豬業的黃金標準。
而從東方文化的本源來看,優良的豬種被忽略的品性似乎還應該包括:
1.肉質。中國人是講究“味道”的民族。現代養豬業中飼養的多元雜交體系完全違背了中國人對“味道”的追求,那種吃了豬肉好像吃了“木柴塊”的感受讓中國人對豬肉的感覺漸行漸遠。對于中國人來說,肉質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指標,而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基石。
2.環境適應性。豬種的優劣,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豬群的自然適應性。適應環境的豬種就是好的豬種,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是一種自然的適應,而不是通過過度人工改造的適應。空調系統、水簾降溫系統、空氣過濾系統等用于現代養豬業就是一種違背自然的大逆不道的行為,遭受自然懲罰的命運最終會到來。
3.粗飼。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人的糧食問題本來就很嚴峻。如果繼續采用西方的玉米-豆粕型的飼料類型,糧食危機遲早會危害國家安全,事關民族安危。耐粗飼的豬種也應該成為中國飼養種豬是否優良的重要指標之一。受西方思維毒害之深,部分學者和管理者用“科學”作為借口不遺余力地推廣玉米-豆粕型的飼養方式,卻給其他的飼養方式強加了眾多的罪名。
4.適度規模。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企業追求養豬的規模效應,往往給環境帶來了眾多壓力。為了迎合環保部門的技術指標,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在各種養殖場內比比皆是,沼氣技術、水泡糞技術和干清糞技術粉墨登場,但最終給人的感覺還是捉襟見肘。而根據土地擁有量,實施適度規模和農牧結合的飼養方式才是中國未來的養豬之路。外來種豬只有在超大規模和高度機械化以及自動化的同時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所以,只有粗放地飼養中國的地方豬種才能實現適度規模和農牧結合的養殖模式。
5.無毒豬肉。監測發現:為了追求快速生產,西方養殖模式養成的豬體內存在一定量的毒素,機體無法代謝,表現為營養過剩狀態,導致豬肝腎受損,從而影響了豬肉的品質。而采用中國式的飼養模式(粗放飼養)養成的中國地方豬則處于營養均衡狀態,機體代謝順暢,體內無毒素殘留,肉質鮮美。
良種豬和劣種豬的對立不再是簡單的科學上的對立,而是文化的對立,是思想的對立;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思考,讓外來種豬回去吧,讓西方飼養模式在中國銷聲匿跡,讓所謂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壽終正寢;讓偉大的東方智慧回歸,追溯中華文化的本源,找回中華民族自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中國人的思想再次凝聚;“良種豬”的悲劇再也不能繼續上演了。
樊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