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電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能源和重要清潔能源之一,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為節能減排戰略的貫徹落實提供了渠道,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迅速壯大提供了保障。然而,隨著四川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電力消費需求也呈現顯著變化的特征。下面根據“十一五”時期以來的電量消費統計數據,分析了影響四川省電力消費的諸多因素和特征,研究了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提高的原因和影響,對于提高電力公司電網運營質量和經營效率、進一步開拓電力市場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十一五”時期,全省電力消費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全社會用電量從2007年的117 751 GWh增加到2011年的175 144 GWh,年平均增長9.75%[1,2]。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存在小幅波動,但總體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11年比重最高,為35.12%,2008年比重最低,僅為31.65%[3]。可見四川省仍以煤品燃料為主要能源,電力消費比重隨著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升級有提高的趨勢。

圖1 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0.55%下降到0.23%。這主要與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有關,農業生產受降水量、溫度、土地、種子、化肥、人工和機械等要素影響,與電力消費關系不大。第二產業電力消費增長趨勢與全社會用電量保持同步性,比重從2007年的23.98%上升到25.79%,其中工業用電量占第二產業比重最大,且呈現上升趨勢,主要由于電力是工業的重要生產和投入要素,工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力,因此有必要對工業內部行業結構進行更進一步研究。第三產業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較穩定,從2007年的3.24%小幅上升到2011年的3.68%,主要由于第三產業的產品都是以服務為主,電力只是作為必要的但占比很小的投入要素。
從電力消費的行業現狀和變化趨勢看,2011年,工業用電為124 522 GWh,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1.10%。其中,制造業用電量占比最高,為91 727 GWh,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占比由2007年的50.69%上升到2011年的52.37%;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居民、房地產、商務及居民服務業四大行業所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較為穩定,一直維持在0.5%至2.5%之間,波動的幅度也較小,其中農、林、牧、漁業比重有所降低。公共事業及管理組織、建筑業電力消費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較為穩定,保持在2%至6%之間,其中采礦業、商業、住宿和餐飲業比重有所上升;同期城鄉居民用電量占能源消費比重比較穩定,呈現小幅上升的趨勢,但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自2008年起卻有逐步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節能家電的大力推廣減少了居民用電浪費,從而導致城鄉居民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有所下降。

圖2 2011年電力消費行業結構
電力消費涉及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其他能源品種相比,其消費增長率較快。2011年的電力消費量達到175 144 GWh,較上年增長13.07%。而煤品燃料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受到供應量管制影響,呈現出負增長,分別為-5.13%和-11.58%。電力撬動系數從2007年的0.81下降到2011年的0.38,說明了電力消費增速較其他能源消費增速快,電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逐步提高。
四川電力調入量和調出量都呈現增長趨勢,“大進大出”趨勢越來越明顯。電力調入量從2007年的1 424 000 t標準煤增加到2011年的3 859 200 t標準煤,累計增長171.01%。而電力調出量從2007年的335.20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11年的8 030 400 t萬噸標準煤,累計增長139.57%。而同期煤炭和石油卻呈現出明顯的“大進小出”趨勢;天然氣呈現出“小進大出”趨勢。
電力消費的“大進大出”一方面反映了四川電力生產能力在逐年提升,在豐水期存在較多余電,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高峰期和11月份至次年3月的枯水期四川電力供應緊張,需要通過外調電力才能保證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因此,四川省的電力消費總體上呈現“豐余枯缺”狀況,需要通過建立電力交換大平臺,堅持對外開拓電力市場和尋找電源相結合,以保證四川電力市場平穩運行。
從能源消費品種結構來看,煤品燃料比重正在下降,而電力消費比重正在逐步上升。
電力是四川能源品種結構中的第二大能源,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07年的32.72%上升到2011年的35.12%。而煤品燃料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52.22%下降到2011年的44.63%。這兩類能源的相對變化,一方面意味著四川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就,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正逐步減少;另一方面意味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以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正在日益提升。從電力撬動系數的上升也能說明電力消費比重在逐步提高。
與全國各省市相比,四川省全社會用電量占全國的比重由2007年的3.62%上升到提高到2011年的3.72%。
從四川省內來看,攀枝花是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工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比較大,導致其用電量在21市州中排名第二。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工業化水平較高,城鎮體系相對完善,人口較多,是四川省電力消費的主要地區,占電力消費的50%以上。電力消費受到工業化、城鎮化、人口因素和工業結構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而成都及其周邊的地區一直是四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其用電需求很大,該地區成為了電力消費的主要地區。因此,充分保障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產生活用電和攀枝花地區工業生產,對保障四川電力平穩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是電力消費的主體,2011年工業用電量達到124 522 GWh,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1.10%。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農、林、牧、漁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行業用電量都較少。而在工業用電中,制造業用電量為91 727 GWh,占全社會用電量的52.37%,尤其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用電量較多。因此,工業作為電力消費的主體,意味著工業是保障四川電力平穩運行的重點行業,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
四川全社會用電量中制造業比重最高,保持在50%左右,由2007年的50.69%上升到52.37%,且隨著四川“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為方向,做強做優做大工業,加快建設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等戰略定位的提出,制造業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用電量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經濟運行的風向標,經濟發展與電力消費密切相關。
從全省電力消費看,在不考慮其他要素投入情況下,經濟總量與用電量呈現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達0.74,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從2007年的0.77上升到2011年的1.78,說明經濟增長對電力的依賴程度在逐步增加。這會帶來電力消費總量的增加,在能源消費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必然上升,而其他能源消費比重則相應下降。而從各市州電力消費來看,經濟總量較大的市州,其電力消費總量也較多。如2011年,成都、樂山和德陽的經濟總量分別為6950.58億元、918.06億元和1137.45億元,其電力消費分別為38 582 GWh、20 303 GWh和10 228 GWh。
工業是電力消費的主要部門,與四川資源稟賦優勢相適應的包括裝備制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汽車制造等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除了滿足全省的需求外,還通過不斷開拓國內市場,實現自身增長,這必然帶動工業用電量的大幅增加。2011年,工業用電量占行業用電量的84.09%,工業化與電力消費比重呈現正向相關性,工業增加值增長22.3%,帶動電力消費增長了13%,工業化率對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達到了0.59 。
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需要電力作為重要支撐,因此城鎮化加速推進是電力消費比重上升的重要推力。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建設規模擴大,城市空間急劇膨脹,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客觀上增加了各種水泥、鋼鐵,玻璃、鋁合金等建筑材料投入,增加了電力消費。同時,人口向城鎮集中,需要增加供水、供氣、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的維護與運行成本,需要大量的電力投入作為保障,客觀上也增加了電力消費比重。2011年,四川城鎮化了增長1.65%,帶動電力消費增長了13%,城鎮化率對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達到了7.88。
節能減排戰略在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電力這一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家實行了節能減排戰略,下達了節能減排目標,限制了“三高”行業發展。政策調控的目標是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必然會減少污染較重的化石能源生產與消費,鼓勵清潔能源發展。目前風能、生物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開發成本和入網價格相對較高,使其投資收益率較低,沒有形成規模經濟。而水電行業開發成本相對較低,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價值,使得電力在四川能源消費結構的地位日益凸顯。因次,受節能減排政策影響,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加之單位GDP能耗自2007年的1.48 t/萬元標準煤下降到2011年的1.22 t/萬元標準煤,而單位GDP電耗從2007年的0.151 t/萬元標準煤降低到2011年的0.149 t/萬元標準煤,下降較小。可以說明節能減排戰略下電力下降幅度小于其他能源費下降幅度,即電力消費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上升的趨勢。
水能資源的開發符合四川資源稟賦優勢,具有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特點,為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上升提供了堅實基礎。全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0 MW及以上河流共781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3 520 MW,技術可開發量120 040 MW,經濟可開發量1 032 710 MW。而開發水能資源也具有優勢:①水能資源本身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利用水流產生的能量時無需再消耗其他動力能源,具有啟動和操作靈活、發電成本低、發電效益高的特點。②水力工程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具有一定的旅游價值,利用庫區水力資源可以有效改善航道,進行大規模漁業養殖,對庫區灌溉和下游防洪起到重要作用。③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戰略。這些水能資源開發的優勢,導致了四川高度重視水電發展,大大提高了電力生產和保障能力,使生產生活對電力的依賴逐步增加,從而導致電力消費增加和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的相對上升。2011年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已升至35.12%。
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提高,意味著電力與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聯系將會更加緊密,生產生活對電力的依賴將會進一步加大。一方面,從絕對量來講意味著電力消費總量在逐步增加,而電力是清潔能源之一,具有環保、可持續的特征,電力的消費和使用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將有效地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從相對量來講意味著電力消費增長較快,而其他能源消費增長較慢,相應的廢水、廢氣和固定廢物的排放將會減少,將有利于四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持四川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電力作為產業部門重要投入要素之一,為政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便利。特別是在電力占能源消費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時,產業部門對電力依賴逐漸加大,為貫徹落實產業政策提供了有效路徑。一方面,屬于政府產業政策規定限制發展的高電耗、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部門,可以通過用電總量控制、提高電價、限時供電等方式,促使企業對機器設備、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進行整改和更新,使之圍繞節能減排目標和相關的節能減排任務進行生產安排,使政府的產業政策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對涉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政府則可以通過優惠電價、提高電力保障能力、提高電網效率等措施保障其科研、生產的順利完成,以促進四川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電力消費比重的提高,為四川落實產業政策和引導行業合理用電提供了保障。
四川省水力資源豐富,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上升意味著對水電投資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大,符合四川比較優勢,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四川省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了集群發展格局,主要集中在阿壩北部、阿壩東部、綿陽、甘孜中東部、甘孜南部、涼山、雅安等7個地區,這將有利于形成當地重要支柱產業,促進上下游關聯產業的互動發展,最終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具有比較優勢的、低成本的電力上網銷售又可以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為其他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因此,電力消費比重上升有利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電力消費比重提高有利于加快電網升級,促進電源和電網協調發展。一方面,電網改造升級可以優化輸電供電系統網絡結構,促進各市州形成區域間聯網,提高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從而有利于建設布局優化、結構合理、聯系緊密、城鄉協調、安全可靠、覆蓋全省的輸配電體系。另一方面,電網改造升級有利于對外構筑堅強智能的全國電力資源配置大平臺,實現跨省區跨流域的水火互濟、購送靈活、交換方便的電力保障系統,逐步形成“東接三華、西納新藏、北聯西北、南通云貴”的全國電力交換大樞紐。
[1]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2011年統計資料匯編[R].2012.
[2] 四川省電力公司年鑒編纂委員會.四川省電力公司年鑒-2012[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3] 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