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媛+王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習總書記所講的基本原理就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說,唯物史觀決定了群眾路線的提出,群眾路線又蘊含了唯物史觀,是對唯物史觀的肯定,并且使唯物史觀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認識和對群眾利益的維護是同一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取得偉大勝利,就是因為不僅認識掌握了這一基本原理,而且在實踐中堅持了群眾路線。既然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那么,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充分認識和實踐其唯物史觀意蘊。既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那么,唯物史觀意蘊的認識和實踐途徑就在于充分認識、正確看待和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再認識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體現,是共產黨人同一切剝削階級的本質區別。堅持群眾路線,關鍵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至上,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由于主體是在與客體相互依賴中得以確立的,因而簡單地講,主體地位就是優勢地位。由于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無論是能力方面還是需要方面差異性明顯,因而個體只有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才能生存發展下去;也正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無論是能力還是需要差異明顯,因而在合作中,每個人總希望比以往、比其他人生活得好一些,只不過有的人希望在物質方面好一些,有的人希望在精神方面好一些,當然也有人希望兩方面都更好一些;否則,人類就沒有合作的積極性,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沒有了。對此馬克思有過形象描述:“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但是,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被人輕視。”要想比以往、比其他人生活得好一些,就需要取得比以往、比他人優勢的地位。人們為了取得優勢地位,不僅相互之間不斷展開競爭,而且不惜發動戰爭。一部人類發展史,既是一部合作史,也是一部戰爭史。
在現實社會中如果有人處于優勢,就有可能侵占他人利益,人與人之間就會處于一種不平等狀態,一些人被迫依附于另一些人。當人與人之間僅僅是體力和智力有差異時,還不足以導致一種壓制他人的狀態。但是,一旦有了財產差別,壓制就產生了,不平等就出現了,無產者的自由就喪失了,其活動就要受他人支配。當壓制和支配變成一種國家行為時,就成為統治。處于優勢地位者為了保持優勢,想方設法不斷拉大與他人差距,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不斷壓制,甚至支配他人;在個人生活中,極力追求一種同一般民眾差異化的生活方式,以顯示展現自己的優勢地位。可以說,在整個私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中,人民群眾由于生產資料的缺失,始終處于被支配地位,自然而然也就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狀態。當然,處于被壓制地位的人也期盼能擺脫這種被支配地位,但由于只有被支配者聯合起來,才有可能改變地位。因此,革命總是意味著受壓迫者的大聯合。在不具備聯合起來條件之時,只能盡力通過個人抗爭的方式追求一種相對的優勢地位,以改善被支配的狀態。
其實,人與人之間處于均勢才是人類的理想狀態,即平等自由狀態,這最有利于人類生活幸福。所謂的均勢,就是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造福于全體人民。人類均勢狀態的實現依賴于人的公共性的自覺與踐行。只有用公共性消解私人性時,人的本真價值才能真正得以回歸。人類的本真價值就是公共性。無產階級只有具有了公共性意識,才能完成社會革命的任務,才能真正擔負起領導階級的重任。不過,人民大眾更習慣于遵從與沉默不語,時常將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真實想法深藏于心底。這就要求革命志士和有識之士必須首先深入到人民中去,與他們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在與人民的交往中了解并掌握民情民意,激發民眾的革命熱情。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民群眾雖然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是群眾的事業,完成現代社會歷史運動的主體是工人階級;然而,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需要作為無產階級解放理論的指導。無產階級解放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解放理論的指導者就是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作為無產階級解放理論的指導者首先要有對人類本真價值的理論自覺和敢于行動的勇氣。
對人類的本真價值,《共產黨宣言》里有一句至理名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就是我們所講的公共性。有了這樣的自覺和信仰,才達到了認識和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的境界。首先達到這種境界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把這種認識主動地灌輸給處于劣勢的無產階級,并發動無產階級通過解放全人類最后解放自己,才能最終實現人類的完全平等自由。但由于資產階級統治在不同國家是不平衡的,因而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發動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本國取得了政權。這些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取得國家政權后,首先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取消產生人壓制人、人支配人的物質條件。其次,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人民群眾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自己管理自己,從而使人民群眾基本過上了平等的日子。不過,由于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取得政權的國家,不僅經濟基礎比較差,而且思想文化條件相對滯后。因此,盡管從文本上規定上,建立了超越私有制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但在制度的運行中,由于有些社會主義國家官僚主義的滋生蔓延,因而人民群眾的優勢地位并沒有能持續有效地體現出來。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引領者、實踐者,所主張的社會理想不僅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而且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是人類本真價值的信仰者、追求者。因而,中國共產黨不僅取得了執政地位,而且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過,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和相關制度的松弛,因而一些黨員干部、國有企業管理者把工作上的職位優勢變成了謀取個人利益的優勢,出現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主義”等消極腐敗現象,侵害了人民的現實利益,損害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因此,這次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除了掌握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從唯物史觀的高度,堅定人民群眾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體地位理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不僅要能夠帶領人民求得解放,而且要充分認識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引領和激發人民群眾通過共同奮斗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努力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最終得以實現。
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狀況
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還是一個工業化城市化不發達的國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區域之間差別還較大。相對來說,腦力勞動者、城市工作者、東南沿海地區工作者占有一定優勢,他們的生活條件要優于體力勞動者、農業生產者和西部地區工作者。當然,即使在腦力勞動者、城市工作者、東南沿海地區工作者內部貧富差距也不小。這些問題,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帶來的,而是由于我們對這一制度實現的具體形式的認識、探索還有很多不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私有制社會的超越。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的資本占有者、技術擁有者,的確擁有了比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在資本主義社會后期,隨著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大,弱勢群體基本生存條件也得到了保障。問題是,我們既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就沒有必要再回到一個從制度設計上較為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需要的是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更多的財富,以解決我們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事實上,無論是前蘇聯,還是中國現在已經創造過或正在創造這樣的奇跡。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體制機制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改革開放。舊中國由于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之苦,新中國才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當時的中國人民未能接受資本主義,今天的中國當然既不可能回到封建主義,也不可能回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很難移植,改革開放前,我們曾移植過前蘇聯僵化的命令主義經濟制度,結果如何,大家都清楚。這是因為社會規律運行所需的約束條件很難在短時間內到達,尤其是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美國借助武力、美元,企圖將自己的社會制度移植到中東、北非甚至西亞,結果如何呢?現在大家都看到了,不僅中東、北非、西亞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無法同美國比,就連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也是天壤之別。
我們不能因為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不健全不完善而消解制度,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來謀取不當利益,獲取自身的不當優勢地位。人的需要不僅是多樣性的,而且具有擴張性。就是說,需要不僅可以過度化、而且可以病態化、反主流化。這些需要都可能給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帶來危害,甚至給一個民族、國家帶來危害。總之,如果過于追求極端差異化的、私人化的生活方式以體現自己的優勢體位,對于注重物質享受者來說,就會成為過度消費主義者,為物欲所累;對于注重非物質享受者來說,就會成為反理性主義者或非理性主義者,甚至成為迷狂者,追求所謂的“超凡魅力”。
以上狀態盡管是階段性現象,但已動搖了部分群眾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自信,動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對于真正的共產黨員來說,由于其理想信念是實現共產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高度自覺,因而對人的價值的看法必然是公而忘私,為人類平等自由而奮斗終生,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定位為人民的公仆,不可以追求過度差異化私人化的生活方式;否則,就是違反黨紀黨規。所謂的享樂主義、奢靡主義就是追求一種過度差異化的生活方式。對于何以引導人民群眾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曾明確要求我們理論工作者、宣傳思想工作者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講好“四個清楚”,引導人民群眾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
之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是因為生產力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現代社會,人的因素關鍵是能力問題。尤其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就是提高人民群眾的能力。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已進入后現代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由資本家獨有發展為股份制,財富的增加由主要靠科技含量轉變為科技含量和設計者、管理者的創意并重。勞動力所獲得的收入占公司、企業總利潤中的份額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對那些因先天、疾病、天災人禍等原因造成的能力缺陷或不足者,政府給予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要有工作崗位,人們的生活就不會有問題。
就中國目前來說,實行市場經濟后,之所以會再次出現兩極分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者的收入同其他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益比,所占份額不斷下降。這就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每個人都要通過接受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事業自信,在真誠熱愛與執著堅守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給人民群眾主體地位造成最大傷害的就是官僚主義及其表現。其實,官僚主義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能力自信問題。目前,少數貪官動輒貪污受賄上千萬,甚至幾億。為什么?在我們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能力自信,尤其是對自己的預期沒有自信,對自己的家人、后代沒有自信。貪官經常說“有權不使過期作廢”就是他們缺乏能力自信的寫照。正因為如此,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特別強調“四個自我”,即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是說,如果有了能力自信,也就有助于“四個自我”的實現,以往奮斗時期的那種干勁、能力就復原了,在競爭中就又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當然,目前,中國共產黨還要繼續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因此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提升現代國家治理能力。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運用我們黨9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探索和實踐。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方法上要轉變那些早已不管用的老辦法和不頂用的軟辦法,盡快學會新辦法,敢于采用硬辦法。提升現代國家的治理能力的關鍵是既遵循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又能協調和平衡不同群體、不同區域和城鄉的利益訴求和滿足問題,從根本上消解人民群眾的怨氣。這樣的能力不僅要具有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保護生態的本領,而且這些能力要素還要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轉變和世界格局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優化組合。
(作者:歐陽媛,北京聯合大學紀委副書記;王維國,北京聯合大學宣傳部部長。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