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春,田晶晶,宗成青
(安徽皖南煙葉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宣城 242000)
近年來,皖南煙區立足本地煙葉生產發展實際,實行規模化種植,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堅持改革創新,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走出了一條發展煙葉生產的新模式。但是,由于受到現有自然環境、社會資源及設施建設等條件的制約,皖南煙區的發展遇到了新的問題,行業發展帶來的諸多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2014年,全國煙葉收購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現場會將在安徽省宣城市召開,這給皖南煙區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煙葉生產和其他農業生產一樣,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為此,筆者以皖南煙區為研究對象,結合現代煙草農業生產實際,通過揭示當前該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探討問題形成的根源,并提出解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皖南煙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若干思路與對策。
皖南煙區包括蕪湖、宣城、黃山、池州4個市,位于長江沿岸平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有殘積坡積物、第四紀紅土、沖積洪積物等,質地疏松、通透性較好、土壤微酸性、土體偏紅,適宜優質煙生長,屬于安徽省煙葉生產最適宜的地區。從1974年開始試種至今已有近40年歷史,2001年安徽省局制定了“北煙南移”發展戰略,加大對皖南煙葉生產的扶持,烤煙種植規模逐年擴大,2013年煙葉種植面積達到1.2萬hm2,煙葉收購量達到2.15萬t。幾年來,皖南煙葉質量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焦甜香”特色風格,煙葉品質得到了省內外工業企業的一致好評。目前,皖南煙葉公司與上海煙草集團、湖南中煙、浙江中煙、安徽中煙等國內知名卷煙工業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2.1 煙農素質偏低,勞動力不足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就業門路逐漸增多,煙農隊伍正在逐漸減小。種煙技術要求高,風險大,收入不穩定,種煙的人員逐漸減少,特別是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種煙,煙農隊伍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大多數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新政策、新技術的能力差。另外,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與農業和種煙爭奪勞動力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碰到采摘、烘烤等大忙時節,煙農請工困難,僅靠自家勞動力根本就無法完成任務,即使能請到工,越來越高的工價也將大大增加種植成本。煙農素質偏低和勞動力嚴重不足,使得在保證總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煙葉品質,如何保證種煙效益成為皖南煙區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題。
2.2 產業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從全國和安徽省北煙南移現象來看,環境條件和煙葉質量是決定煙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皖南煙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彰顯皖南煙葉“焦甜香”品牌的先決條件,但是許多地區普遍采用的是掠奪式與粗放型的開發種植方式,部分地區在土地利用上不同程度存在只種不養的問題,部分耕地復種指數高,沒有實行合理輪作,造成土壤養分嚴重失調,土壤板結,通透性差,煙葉抗逆性明顯降低,病蟲害種類增多。在煙葉生產中忽視煙葉生長對土壤的要求,出現大量施入化肥、使用違禁農藥、隨意種植前茬作物等現象,嚴重地影響了煙葉的生長質量和內在品質。同時,地膜農藥污染嚴重,這不僅對當前煙葉質量造成危害,而且也給后代人對土地的需求也造成影響。
2.3 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發展要求 服務與技術對于生態煙草農業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然而,皖南煙區生產服務體系仍不健全,加上服務新區工作難度大,尤其是信息服務滯后,阻礙了生態煙草農業新技術和專業化服務的推廣和實施,煙農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和煙站服務水平短缺的矛盾不斷突出。由于人員短缺,人員素質有限,在煙葉生產和管理上容易存在盲區。
3.1 提高煙葉生產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支持系統是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煙葉生產的人力資源主要包括煙農資源和技術與管理人員資源[3]。煙葉生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就需要既懂專業知識又有經驗的煙農和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水平的技術管理人才。
煙農是煙葉生產的直接主體,其思想觀念、綜合素質狀況的提高是我國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當前全區煙農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年齡結構偏大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強對老煙農的知識、技術更新及素質提升;另一方面應該花大力氣發展年輕煙農,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且能適應現代煙草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煙農隊伍。
煙葉生產技術與管理人員是促進煙葉生產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充分認識煙草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是廣大煙農科學種煙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4]。作為煙葉種植技術傳播的一線尖兵,煙葉技術員的管理卻還是比較粗放,考核的指標也不是很科學,煙葉技術員自我提升的意識不足。部分煙葉技術員文化程度偏低,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才比例不對稱等問題還比較突出,使得一些先進技術推廣程度較慢。有必要提高全州技術隊伍的技術指導、業務管理、科技創新能力。
3.2 生產種植規模化 煙葉適度規模種植是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5]。煙葉種植分散,既不利于技術人員對煙農的技術指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不利于煙葉整體質量的提高。煙葉生產只有采用規模化的種植模式和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6]。而搞好土地流轉,是實現規模化種植的突破口。這需要地方政府建立相應的土地流轉制度,用政策和加大投入力度的方式整合煙地資源。賦予家庭農場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使家庭農場成為名副其實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發揮規模種植效益,促進煙葉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同時,充分爭取和利用好國家局煙水配套扶持資金,在地方相應配套資金的基礎上,行政和煙草聯手,建立煙葉種植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3.3 加大科技支撐和服務 煙草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7]。從機械化程度上看,皖南煙區僅在耕地、起壟、施肥等方面部分實現了機械化。勞動強度最大的栽煙、采煙、編煙環節的專業機械相對較少,需要結合皖南煙區生產實際加緊研發。進一步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煙葉種植區域化、布局優化力度,不適宜種煙的區域必須退出煙葉生產,將種煙布局向適宜區域集中。其次是建立以煙葉生產為主,實行科學合理輪作和間套作耕作制;通過秸稈或稻草還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強化生態農業意識,優化土壤環境,從而保護土地資源。另外,需要加強煙田病蟲害測報網絡建設,指導煙農開展煙草病蟲害綜合防治,做到適時、適量科學用藥,保證藥效與煙葉質量安全。建立煙葉生產專業服務隊,落實專業化的各項措施,建立統一的服務模式和標準,擴大服務范圍和規模,提高煙葉生產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3.4 煙葉標準化生產管理 煙葉生產標準化是現代煙草農業的重要特征和發展方向,是現代煙草農業管理科學的重要內容[8]。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已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煙葉生產標準化以科學、先進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建立“煙葉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Tobacco,簡稱 GAP)是煙草行業加強行業管理的一種有效方式[9]。在國內,發達煙區掀起了引進和貫徹國際化煙草農業標準的熱潮。2005年初,云南部分煙區引進菲莫國際公司全球“GAP”管理模式,在烤煙生產中全面推行GAP,得到了國際煙草業界的認可[10]。GAP以煙葉生產和經營的全過程為控制對象,包含了對影響煙葉產品質量的過程控制、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對煙葉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具備的資源條件、技術水平、管理過程和產品質量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為行業管理本身提供行為準則,可以起到簡化作業程序、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優化配置煙葉生產經營資源、保證生態安全等作用,有效解決傳統生產的弊端,實現煙區的可持續發展。
3.5 建立煙葉生產保障體系 煙葉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各種災害直接影響煙農的收入水平,特別是對于以種煙為主業的種植大戶來說,災害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隨著種煙大戶的增加,要使皖南煙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建立煙葉生產保障體系,政府、企業、煙農共同出資,對煙田實行聯合災害保險或建立煙葉生產保障基金,減少因自然災害給煙農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強煙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切實維好護煙農的經濟利益,使煙農沒有后顧之憂,保障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戰略,煙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生產技術服務等方面可直接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中。在推進皖南煙區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繼續堅持“焦甜香”煙葉品牌建設,找到一條合適的煙區發展之路。
[1]劉貫山.我國煙草業可持續發展芻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8(1):27-28.
[2]劉貫山,舒俊生,季學軍,等.皖南煙葉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及相應對策分析[J].中國煙草科學,2007,28(2):52-55.
[3]陸繼鋒,唐紳.我國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煙草科學,2006,27(4):42-45
[4]李翠萍.云南省專家協會對玉溪烤煙可持續發展提出四點建議[EB/OL].(2006-06-05)http://so.16888.com.cn/snapshot/2006060 5175145527.html.
[5]尹永強.對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幾點認識[J/OL].http://www.doc88.com/p-071650996192.html.
[6]李彥平,郭芳陽,丁燕芳,等.河南省特色煙葉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探索和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2001,40(6):13-16.
[7]肖協忠,王波,周建.我國煙草農業的主攻方向和任務[C]//跨世紀煙草農業科技展望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126-133.
[8]唐莉娜,陳順輝.循環農業:現代煙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5):58-61.
[9]陸繼鋒,劉建利,黃勤勤,等.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構建煙葉質量管理體系[J].中國煙草科學,2006,27(1):11-13.
[10]任明波.萊蕪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