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林 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畜牧獸醫站 021300
達古拉 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畜牧獸醫站 021300
羊痘包括綿羊痘和山羊痘,侵害綿羊的是綿羊痘,侵害山羊的是山羊痘。綿羊痘和山羊痘分別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屬的綿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在自然條件下,綿羊痘和山羊痘一般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羊痘可發生于全年任何季節,但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氣候嚴寒、雨雪、霜凍和飼養管理不良等因素可促使該病的發生以及病情加重。自然感染狀態下,綿羊的潛伏期平均為6~8天,山羊的潛伏期為5~14天。流行初期只有個別發病,以后逐漸蔓延至全群。傳染源主要是病羊和病愈帶毒的羊,傳染途徑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損傷的皮膚,被病毒污染的飼料和飲水都可成為傳播媒介,病羊痊愈后能獲得終生免疫。幼畜可從母體獲得短期的母源抗體,斷奶前后的羔羊易感,病死率較高。
發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體溫明顯增高,可達40~42℃。結膜腫脹潮紅,有漿液、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從鼻孔流出,2~3天后發生痘疹,多見于無毛或少毛的皮膚和黏膜部位,如眼周圍、唇、口角、鼻、頰、四肢內側、尾內面、乳房、陰唇和陰囊部。呈現出大小不等的紅色斑點,后形成丘疹,突出于皮膚表面,隨后丘疹逐漸擴大,變成灰白色或淡紅色、半球狀的隆起結節,結節變成水皰,如無繼續感染,幾日內膿皰干癟為褐色痂塊,脫落后遺留下灰褐色瘢痕而痊愈,整個病程為2~3 周。瘦弱羊特別是羔羊可能全身發痘,并波及內臟,病情嚴重。孕羊可能流產,如有壞死桿菌繼發感染,病變部位壞疽發臭,形成所謂的“臭痘”和“壞疽痘”,這種情況下死亡率達20%~50%。
每年定期預防接種,是預防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健康羊只接種羊痘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0.5mL,免疫期為一年。方法是在每年春季對存欄羊用羊痘弱毒凍干苗進行定期預防接種。因哺乳羔羊的免疫力較低,可在出生后6 個月再接種1 次,常年對新購進羊群進行補注。要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對羊舍和飼養場地及時清掃,搞好圈內衛生。冬春季節適量補飼,注意防寒保暖和圈舍通風。嚴禁從疫區購買羊只及羊肉、羊毛和羊皮等產品。從非疫區買進的羊要進行檢疫,并隔離觀察20天左右,證實無病后再合群。
(1)飼養管理。對發病羊進行隔離,加強護理,給予軟嫩、容易消化的飼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風。對發病羊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清掃后,用來蘇兒、菌清畏和消毒精品等進行徹底消毒,每周2 次,連用4 次。
(2)血清療法。選用病愈羊的血清治療,方法是將病愈后的羊采血,放在燒杯里靜置半小時左右,析出血清,大羊10~20mL、小羊5~10mL 皮下注射。
(3)局部治療。對皮膚上有水皰的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部皮膚,再用碘甘油或龍膽紫涂抹患部,1天2 次。
(4)控制繼發感染。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可使用磺胺類藥物或青霉素和四環素等。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 萬單位,每日1~2 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mL,肌肉注射1~3 次。
(5)中藥治療。金銀花、黃連、黃芩、黃柏各100g,柴胡、梔子、地骨皮各50g,加水10L,文火煎至3.5L,用細紗布7 層過濾3 次,裝瓶滅菌。皮下注射,大羊每次注射10mL,小羊每次注射5mL,每日注射2 次,連續注射3天,一般均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