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聲 李錦宇 王貴波 羅超應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730050
“射干地龍顆粒”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研制的純中藥制劑,中試推廣產品在甘肅省天水市主要用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大腸桿菌病等常發疾病的防治。使用過程中發現該藥對雞新城疫后期發生的“扭頸”等典型神經癥狀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011年以來,先后共治療新城疫“扭頸”病雞165 只,均收到良好效果。現將診療過程及結果介紹如下,共廣大同行參考借鑒。
天水市秦安縣王窯鄉某村養雞約2 萬余只,由于地處偏僻,遠離城鎮,加之當地群眾生活較為困難,無疫苗冷藏設備,疫苗基本是現用現購。因此大部分養殖戶不能按照程序及時給雞接種新城疫疫苗,新城疫或非典型性新城疫時有發生。雞發病后除引起大量死亡外,殘存的病雞大多發生“扭頸”癥狀,群眾稱為擰脖子雞。幾乎所有的養殖戶家中都有此類病雞。
新城疫扭頸病雞主要發生于新城疫病后期的雞群,數量約占全群的1%~3%。“扭頸”病雞在未受到外界因素干擾時,頭頸略向一側歪斜,而且飲食基本正常。一旦受到驚擾,病雞常常“扭頸”伏地旋轉或頭向一側極力偏轉,其狀十分痛苦。如果不予隔離或單獨飼養,在大群中病雞經常受到其他雞只或其他因素的驚擾,“扭頸”次數隨之增加,病情加重。另外受其他雞只踩踏幾率增加,采食飲水受限,死亡率增加。病雞幾乎喪失生產性能,也無商品價值,大多以死亡告終。
新城疫死亡雞主要病變為喉頭出血,并有灰白色黏液;氣管黏膜出血,且刮之不去;嗉囊積液,倒提時有大量液體流出;腺胃乳頭、肌胃角質膜下有條狀出血,尤其十二指腸出血嚴重;盲腸扁桃體、直腸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時新城疫“扭頸”病雞多不具備新城疫喉頭、腺胃、十二指腸和直腸的出血性典型病變,也少見嗉囊積液以及呼吸困難等表現。大部分“扭頸”病雞十分消瘦,剖檢內臟萎縮,尤其是腸管變細,腺胃萎縮、乳頭變小或消失,偶見腺胃局部陳舊性潰瘍病灶。
對具有典型臨床癥狀的病雞,棉拭子采集喉氣管和泄殖腔病料,用石家莊市神九畜禽疾病防治及藥物研究所研制生產的新城疫膠體金快速診斷試紙條診斷,結果全部為新城疫陽性或弱陽性,結合典型癥狀和病例剖檢綜合判斷,可初步確診。
將“射干地龍顆粒”按每次1g/kg 體重劑量,用少量溫開水稀釋,待藥物晾涼后逐只喂服,每日3次,連喂7天。經上述方法治療7天,165 只扭頸病雞完全恢復的有122 只,治愈率達73.94%(122/165);癥狀減輕的35 只,好轉率為21.21%(35/165);總有效率為95.15%(157/165);癥狀未改善或無效的8 只,無效率為4.85%(8/165)。
天水市某養雞戶共飼養羅曼褐商品代蛋雞1231 只,70日齡時零星死亡增加,每天死亡2~3 只不等。病雞糞便稀薄,偶見綠色或蛋清樣稀糞。個別雞只單側翅和腿癱瘓,其中一次性從雞群中隔離出31 只歪頭“扭頸”的病雞單獨飼養。病雞主要表現為“扭頸”神經癥狀,受到驚擾突然向后倒退,倒地后頭頸處地,伏地旋轉。稍久則可逐漸恢復,甚至可以覓食。按上述方法確診后,遂將“射干地龍顆粒”按每次1g/kg 體重劑量,用少量溫開水稀釋后逐只喂服,每日3 次,連喂7天。經治療的31 只扭頸病雞完全恢復的有22 只,治愈率為70.97%(22/31);癥狀減輕的5 只,好轉率為16.13%(5/31);癥狀未改善或無效的4 只;無效率為12.90%(4/31)。
“射干地龍顆粒”主要由射干、地龍和山豆根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清咽利喉的功效。其中地龍咸寒、降泄,其性走竄,既能息風止痙,又善清解高熱,適用于高熱所致的狂躁、驚風抽搐和癲癇等癥。“射干地龍顆粒”之所以能夠緩解新城疫病雞“扭頸”癥狀,其原因可能也在于此。新城疫是雞的主要傳染病之一,按程序進行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但是由于目前以分散的個體養殖戶仍為數不少,在實施程序化免疫中,少免、漏免和免疫不及時等問題還普遍存在。新城疫發生后,以“扭頸”為主要神經癥狀的病雞數量相比較多,從健康養殖和規范養殖的角度要求,此類病雞應立即進行無害化處理。因為病雞不僅無飼養價值,而且還可能有長期“散毒”的潛在危險。由于此類病雞并不很快死亡,養殖戶也不忍及時處理,常常單獨繼續飼養。臨床實踐中發現,用“射干地龍顆粒”治療該病必須加大劑量(推薦劑量的2 倍)才能收到較好效果。“射干地龍顆粒”用于治療新城疫“扭頸”病雞,不僅為“射干地龍顆粒”增加了新的適應癥,而且也彌補了無治療該類疾病藥物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