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陣
大慶油田采油二廠
電磁和加熱技術用于聚驅井集油管道降回壓
陳 陣
大慶油田采油二廠
聚驅采出液在管道中形成淤積,流動阻力增大,回壓升高,都是由原油組分變化和集輸條件決定的。聚驅采出液在電磁加熱及超聲波的作用下,黏度明顯降低,淤積現象減少,管道壓力大幅度降低。聚合物在高頻磁力線作用下發生特性改變,其雜亂的絮團狀纖維產生沿磁力線方向順延的趨勢,而經過加熱抑制蠟和瀝青的析出黏度降低,減小了流動原油順延阻力。超聲波的震動使聚合物與原油分離加速了順延過程,從而減少管道內淤積物的聚集,流動阻力降低,回壓下降,油井產能恢復正常。
電磁;加熱;聚驅管道;降回壓;實驗
近年來,聚驅油井回壓呈逐步升高的趨勢,部分井回壓超過1.5MPa,嚴重的甚至超過了2.0MPa,造成油井產量下降,冬季摻不進去水,導致管線凍堵。為解決這一生產難題,對堵塞管線進行解剖,發現主要是淤積物造成堵管線。
經測定,淤積物的成分中蠟和膠質瀝青質含量占67%。從井口采出液及淤積物析蠟溫度特征值可以看出,淤積物的析蠟點很高,熔化時間長,僅靠熱水沖洗管道難以達到去除效果。試驗用采出液含水90.7%,含聚濃度296.2mg/L。溫度下降,淤積速度加快,當溫度低于35℃時,淤積程度加劇。含聚濃度升高,淤積厚度增加,采出液黏度增大,引起淤積物剪切彌散作用增強,聚合物包裹、吸附淤積物,形成結晶核心,更易于在管壁上吸附沉積。
綜上所述,聚驅采出液在管道中形成淤積,流動阻力增大,回壓升高,都是由原油組分變化和集輸條件決定的,解決高回壓問題,必須從技術上改變聚驅采出液的流動特性和集輸條件。
聚驅輸油管道堵塞,影響油井產量;而頻繁的熱洗管道,增加了采油成本。為此,在輸油管道上安裝集電磁、加熱、超聲波為一體的設備,以解決管道堵塞問題。
2.1 測定流動阻力
將聚驅采出液樣品原態注入普通管道,樣品含水90.1%,含聚495mg/L。在室溫20℃環境下,將樣品靜置12 h后注滿模擬管道,加壓使其在管道內流動,流動速度為0.5 m/s,經測定管道壓力為0.048MPa。
2.2 單項動態實驗
(1)樣品在交變磁場中。當磁場頻率變化時,樣品中的原油無變化,聚合物纖維沿管道方向延順,且隨著磁場頻率提高,延順的效果明顯。當磁場頻率超過22 000 Hz時,延順效果降低。管道與磁力線方向夾角12.5°時效果最明顯,樣品在管道中的流動阻力明顯降低,管道壓力為0.022MPa。
(2)樣品在紅外加熱器中。當加熱溫度變化時,樣品中的原油變化明顯,且溫度越高黏度越低。當加熱溫度達到60℃以上時,其黏度變化減緩,聚合物纖維無明顯變化。管道中流動阻力降低,管道壓力為0.039MPa。
(3)樣品在超聲波場中。當超聲波場頻率變化時,樣品中的原油黏度無明顯變化,但原油與聚合物的結合力明顯降低,有相互分離的趨勢。超聲波頻率25 000 Hz時,其結合力降低速度最快,聚合物纖維無明顯變化。管道中流動阻力減小,管道壓力為0.035MPa。
2.3 綜合實驗
樣品在高頻交變磁場、紅外加熱、超聲波共同作用下的綜合實驗。
磁場頻率23 500Hz,磁場強度10 kW,加熱功率8 kW,加熱溫度40℃,樣品在管道內流動速度為0.8m/s。
(1)直接觀察。樣品黏度明顯降低,等質量平面堆積高度實驗前為40mm,綜合實驗后降為12mm。
(2)顯微鏡下觀察。實驗前,樣品中聚合物纖維呈絮團狀無規律混雜在油液中。綜合實驗后,聚合物纖維排列整齊,排列方向一致性達85%。管道壓力降至0.018MPa。通過實驗,聚驅采出液在電磁加熱及超聲波的作用下,黏度明顯降低,淤積現象明顯減少,管道壓力大幅度降低。
2013年4月19日,在南8—40—P31井安裝1臺電磁加熱裝置。該井在安裝加熱裝置之前,只能用熱洗車沖洗干線保證其正常生產,3~5 d沖洗1次。沖洗干線后回壓最低能達到0.8MPa,68 h后上升到1.5MPa,95 h后上升至2.1MPa,在2.5MPa條件下管線已近堵死,抽油機井不能正常生產。安裝加熱裝置后回壓逐漸下降,由2.1 MPa下降到0.65MPa,之后保持穩定。日產液呈穩定上升趨勢,由80.2 t上升至88.7,日產油由2.2 t上升至18 t。含水值由96.7%下降至81.3%。回壓始終控制在0.7MPa以下,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南8—40—P31井安裝電磁加熱裝置效果對比
(1)聚合物在高頻磁力線作用下發生特性改變,其雜亂的絮團狀纖維產生沿磁力線方向順延的趨勢,而經過加熱抑制蠟和瀝青的析出黏度降低,減小了流動原油順延阻力。超聲波的震動使聚合物與原油分離加速了順延過程,從而減少了管道內淤積物的聚集,流動阻力降低,回壓下降,油井產能恢復正常。
(2)應用這一技術在解決高回壓的同時,大大減輕了采油隊的管理難度,降低了生產運行成本。
(欄目主持楊軍)
10.3969/j.issn.1006-6896.2014.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