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聿華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北京 100031)
采暖供熱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冷暖及社會的和諧穩定。近年來,由于熱源單一、備用不足和市政管網薄弱等原因,加之機組設備自身可靠性規律的影響,供熱季機組停運影響居民供熱的事件時有發生。隨著《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第599號令)的發布實施,供熱安全事故被納入對熱電企業的事故考核中,避免發生供熱安全事故成為熱電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責任和義務,是熱電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時,由于熱電企業直接面對用戶,承擔更直接、更具體的安全責任和風險,因此,保證熱力供應成為衡量熱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
當前,熱電企業高度重視供熱安全工作,不斷加強和規范供熱安全生產管理,通過健全制度和有關預案,完善換熱站和管網建設,針對供熱備用裕度不足、熱源隱患和管網實際,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了供熱安全生產總體穩定。同時,熱電企業注重發揮供熱的潛在和綜合效益,在擴大供熱市場、清欠熱費、爭取非采暖期熱負荷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為熱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2.1 備用能力不足
部分熱電企業熱源供熱能力與熱網負荷發展不匹配,造成供熱經濟性不佳或安全裕度不足。當前熱電企業(尤其是新建單位)仍較普遍采用2臺機組供熱,孤網運行,且為所帶熱網唯一熱源。一旦一臺鍋爐故障停用后,另一臺鍋爐不能滿足所帶熱網75 %負荷的下限運行,存在低溫運行、甚至末端循環不暢的風險。
根據歷年供熱安全情況分析,在冬季供熱高負荷期和極寒期,2臺機組同時故障的情況仍有發生,2臺機組供熱的熱電企業發生一般或較大供熱事故的風險長期存在。同時,部分熱電企業的熱力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其供熱面積正在不斷增大,基于現有的熱源能力,這些企業在供熱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上面臨兩難選擇。
2.2.2 穩定運行能力差
(1) 供熱季機組故障停機。由于燃燒異種煤、煤質變差、干渣機等公用系統故障等原因,供熱機組被迫停機的事件仍有發生。鍋爐“四管”爆漏由于修復期長,成為影響供熱機組穩定的最大因素。部分熱電企業采用循環流化床鍋爐供熱,因該鍋爐存在自身磨損大的缺點,其穩定運行面臨極大考驗。
(2) 環保設備影響機組運行。環保設備事故直接導致的機組停運,已成為當前機組非停次數突升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脫硝改造工期的安排,個別機組未安排全面檢查和檢修就直接進入供熱季供熱,存在較大隱患。
(3) 機組裝備存在不足。部分熱電機組未設減溫減壓器或啟動爐,給故障期間機組防寒防凍、鍋爐冷啟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而設有啟動爐的單位對啟動爐的定期檢查、維護等工作還不到位。
(4) 煤質變化。受經營壓力影響,部分企業主燒褐煤或燃用部分易結焦煤,給鍋爐燃燒調整帶來困難,在機組運行過程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超溫現象。同時,由于燃煤揮發分高和輸煤棧橋等部位積煤、積粉等原因,較易誘發自燃、火災等事故,對機組的穩定運行造成一定的影響。
(5) 惡劣天氣影響。電廠水源、運(輸、卸)煤、輸電線路、換熱站電源以及其他公用系統,因受嚴重且持續時間長的惡劣天氣影響而發生故障,隨之帶來的機組全停風險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2.2.3 應急預案不完善
部分熱電企業對單機停運、雙機停運的應急處置程序和要求不明確。有關預案籠統、模糊,缺乏實用性,未隨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及時進行修改完善。在極寒期機組全停后,緊急啟動啟動爐等防寒防凍的措施和要求等內容在運行規程或措施中未體現出來。未針對換熱站特點,編制完善的、操作性較強的供熱現場應急處置方案。企業實施總體預案、供熱專項預案的組織機構不合理,部門和人員分工不明確,地企聯動不充分,缺乏真正的演練,尤其是缺乏與當地供熱辦聯動的實戰演練。
2.3.1 熱力管網存在安全隱患
(1) 主管網與市政燃氣管道并行、交叉以及安全防護距離不足等。
(2) 一、二次管網失水率較高,水質不合格,換熱器堵塞現象頻發。
(3) 二級換熱站采用單一電源,不符合“采用自動投入雙電源”的要求。
(4) 換熱站多處于地下,在防潮、防淹等方面需要加強管理。
2.3.2 熱力生產技術管理不規范
(1) 忽視處于廠外的換熱站設備系統中有關壓力容器、儀表的登記、定級和強檢工作。
(2) 對廠外換熱站、管網閥門標牌等管理未等同于廠內的生產管理。
(3) 欠缺對消防器材配置、檢驗、系統保溫方面的管理。
(4) 有人值守換熱站未按照設計和運行規范要求配備檢修、運行的規程、系統圖和溫度、壓力運行圖等,且相關規程、系統圖、運行圖的修訂、更新和發布等管理也不到位。
(5) 沒有落實反措要求,沒有制定冬季供熱高峰期和連續大負荷運行時的系統安全保障措施。
(6) 熱力網監測系統裝備和自動化水平較為落后,在自動控制、智能熱網建設方面存在明顯差距。2.3.3 熱力系統安全監督管理不到位
部分熱電企業對位于廠外的熱力公司和管網系統的常規安全管理較為松懈,安全責任、目標制定與考核、平時監督檢查不到位。雖然建立了“兩票”制度,但執行和檢查做得不夠;雖然對事故頻發的有限空間作業、潛水泵作業等有制度和要求,但落實不到位。部分熱電企業對外協工的安全教育走過場,安全交底工作流于形式。
熱電企業要進一步認識供熱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按照有關民生、安全、環保等各項要求,牢固樹立“安全供熱、和諧供熱、價值供熱、智能供熱”的總體目標。不斷加強熱源建設與改造,加大設備管網治理力度,優化熱源結構,強化安全管理,完善應急機制,保證人身、設備及熱網安全,向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熱源,全面提升供熱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和盈利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有關確保安全供熱的部署和要求,牢固樹立事故底線和紅線意識,杜絕發生供熱事件或事故。正確處理安全和經濟的關系,從熱源、管網、備用能力等方面多管齊下,有效降低供熱事故風險。
要切實加強供熱安全、設備、應急建設管理,以熱電企業安全可靠性評價、供熱調研、季節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活動為載體,切實抓好供熱安全和質量管理。
(1) 科學合理安排機組檢修,在供熱季前要對供熱機組全面開展檢查消缺。
(2) 制定和落實冬季供熱大負荷和極寒期安全保障措施,強化機組檢修和運行維護工作,杜絕超溫、超壓運行,確保機組在供熱期不發生強迫停運事件。
(3) 加強煤炭摻配摻燒管理,控制劣質煤的使用,防止因輸、卸煤不暢或蓬煤等導致機組斷煤。嚴格落實輸、卸煤系統積粉自燃防范措施。
(4) 強化環保設備管理,制定脫硫系統旁路取消后GGH(煙氣換熱器)沖洗、漿液循環泵維護等有針對性的生產、運行和管理措施,避免因環保設備故障造成機組停機或出力減少等事件的發生。
(5) 堅決杜絕全廠供熱機組全停事件,確保熱源安全穩定可靠運行。2臺機組供熱的熱電企業要創造條件,增加第3臺機組作為可靠的備用熱源,或設置尖峰熱水爐,從根本上提高供熱保障能力。
加強一、二次管網生產運行管理,嚴格落實有關運行檢修規程的要求,認真開展儀表和壓力容器強檢和登記工作,做好管網漏點消除工作,提升管網設備完好率。總結并汲取已發生事故的經驗教訓,按照上級關于油氣輸送管線等安全專項排查整治的部署和要求,對管網伴隨燃氣、重油、危化品管道,以及防護不足的危險點進行全面排查整治。
嚴格落實供熱安全責任制和事故防控機制,將管網安全管理納入全廠統一管理。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和聘用外協工的問題,嚴把人員入廠關,加強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工作,加強過程監督管理,努力提升各級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
熱電企業要結合企業實際,建立健全供熱預警和應急機制。以實戰和管用為目的,完善機組全停、單機故障有關預案,建立換熱站停電、停水等現場處置方案,加強學習培訓和落實執行;進一步完善演練工作,強化地企聯動,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在供熱應急工作中,有力有序處置。強化檢修運行搶險準備工作,嚴防熱源波動對供熱造成的不良影響。嚴控事件升級,堅決維護熱電企業供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