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仙娥, 段世委
(1.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222; 2.水利部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北京 100120)
Gomal Zam大壩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Gomal河的Adam Kok峽谷內,壩型為碾壓混凝土曲線重力壩,壩高133 m。壩基巖性以薄層灰巖為主,巖石較堅硬,但巖體破碎,以鑲嵌碎裂結構或碎裂結構為主。壩基巖體變形模量低,滲透性較強,不能滿足設計要求,需采取固結灌漿處理。根據設計要求,經灌漿處理后的壩基巖體的地震波縱波速度要求達到3 500 m/s,且巖體透水率<3 Lu[1]。為了解壩基巖體的可灌性,獲取壩基固結灌漿施工的鉆孔間距、灌漿壓力、漿液配合比等設計參數,初步設計階段在壩址右岸進行了灌漿試驗。
試驗場地位于壩址右岸G7平洞內,場地巖性以薄層灰巖為主,局部為中厚層灰巖或極薄層灰巖,微晶—隱晶結構,巖體呈弱風化狀態,巖石較堅硬。巖層產狀為NW352°/SW∠52°,層面局部張開。巖體內主要發育兩組裂隙,傾角在55°~88°之間,間距3~20 cm,裂隙寬度一般<2 mm,部分充填方解石,裂隙面附泥、鈣質膜。根據地震波測試成果,灌漿試驗前場地巖體地震波縱波速度為2 500 m/s左右。場地巖體透水率一般在10~18.6 Lu,具中等透水性。壩基巖石(體)物理力學指標見表1。
灌漿孔采用正方形網格式布置,按3序次施工,其中Ⅰ序孔4個,鉆孔間距為5 m;Ⅱ序孔5個,網絡鉆孔間距為2.5 m;Ⅲ序孔4個,網絡鉆孔間距1.8 m。灌漿孔單孔深度均為30 m。為了檢查灌漿效果,場地共布置3個檢查孔、1個檢查豎井,2個地震波對穿測試孔和1個地表抬動變形觀測孔。場地布置形式見圖1。

表1 壩基巖石(體)物理力學指標

圖1 試驗區鉆孔布置示意圖
灌漿水泥選用D.G.H-SRC型抗硫酸硅酸鹽水泥,要求通過80 μm方孔篩的篩余量為2.4%,初凝時間為3 h,終凝時間為4 h。漿液拌合用水采用Gomal河水。
灌漿試驗漿液的配合比(水∶灰)采用2∶1、1∶1、0.8∶1、0.5∶1(或0.6∶1)四個比級。為了增強細小裂隙灌漿效果,采用逐級變濃的方法進行灌注。當某一配合比的漿液注入量已達到300 L,而灌漿壓力和注入量均無明顯改變時,變換一級配合比;當某一配合比的漿液注入量>30 L/min時,越級變換配合比。
灌漿孔首個灌漿段的灌漿壓力均采用0.2 MPa,以下隨深度每增加1 m,灌漿壓力相應增加0.1 MPa,整個試驗的最大灌漿壓力為3 MPa。
為提高灌漿壓力,保證灌漿質量,防止在灌漿過程中發生地面抬動及冒漿,在受灌巖體頂板上澆筑一層厚0.3 m的鋼筋混凝土蓋板。
灌漿采用孔口封閉法自上而下分段循環進行。其中第一個灌漿段長2 m,第二個灌漿段長3 m,其它灌漿段長均為5 m。
灌漿施工程序為:造孔→聲波測試→裂隙沖洗→壓水試驗→灌漿→進入下一段灌漿循環。
在每一灌漿段最大設計壓力下,當注入率≤1 L/min后,繼續灌注30 min,即可結束該段灌漿。全孔灌漿結束后,在最后一段的最大灌漿壓力下,繼續灌注30 min 0.5∶1的漿液進行封孔。
根據試驗資料統計,整個試驗總耗灰量為83 838 kg,其中注入水泥總量為77 109 kg,廢棄量為6 729 kg。單孔水泥注入量最大為20 725 kg,最小為1 868 kg,平均為5 931 kg。單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最大為702 kg/m,最小為63 kg/m,平均為200 kg/m。從水泥注入量分析,試驗場區巖體具有較好的水泥可灌性,但均一性很差,與場區巖體條件相符。
Ⅰ序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為382 kg/m;Ⅱ序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為138 kg/m,比Ⅰ序孔減少64%;Ⅲ序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為96 kg/m,比Ⅱ序孔減少30%,比Ⅰ序孔減少75%。各序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見圖2。

圖 2 各序次灌漿孔平均單位水泥注入量對比
Ⅰ序孔中共有7個灌漿段單位水泥注入量<100 kg/m,占序孔總灌漿段數的25%;Ⅱ序孔中共有23個灌漿段單位水泥注入量<100 kg/m,占序孔總灌漿段數的65%;Ⅲ序孔中共有20個灌漿段單位水泥注入量<100 kg/m,占序孔總灌漿段數的72%。Ⅰ序孔中有10個灌漿段單位水泥注入量>500 kg/m,占Ⅰ序孔總灌漿段數的36%;Ⅱ序孔中有3個灌漿段單位水泥注入量>500 kg/m,占Ⅱ序孔灌漿段總段數的9%;Ⅲ序孔中僅有1段單位水泥注入量>500 kg/m,占Ⅲ序孔總灌漿段數的4%。
各序次灌漿孔的單位水泥注入量統計資料顯示,一方面隨灌漿序次的增加,單位水泥注入量迅速遞減,說明了試驗場地巖體具有較好的可灌性,隨著灌漿序次的增加,巖體中的裂隙逐漸被充填,漿液的擴散范圍逐漸減小;另一方面Ⅲ序孔中仍有個別灌漿段的單位水泥注入量很大,說明經過Ⅰ、Ⅱ兩個序次灌漿后,部分長、大結構面仍未得到灌注,原因可能與結構面的傾角較陡有關。
為檢查灌漿效果及巖體質量的改善情況,灌漿試驗過程中分別在各序次灌漿孔和檢查孔中進行了聲波測試。聲波測試成果顯示,巖體聲波速度隨灌漿序次的增加而逐漸提高。Ⅰ、Ⅱ、Ⅲ序孔以及檢查孔中巖體聲波速度平均值分別為3 650、4 320、4 490和4 660 m/s。Ⅰ、Ⅱ、Ⅲ序孔灌后巖體聲波速度與灌前相比分別提高了18.4%、23.0%、27.7%。見圖3。

圖3 各序次灌漿孔與檢查孔巖體聲波速度對比
根據對穿孔地震波CT測試成果,灌漿前和Ⅰ、Ⅱ、Ⅲ序次灌后試驗場地巖體地震波縱波速度平均值分別為2 520、2 830、3 470和3 790 m/s;各序次灌漿后的地震波縱波速度與灌漿前相比分別提高了12.3%、37.7%和50.4%。灌漿前與各序次灌后巖體地震波速度見圖4。
試驗場地巖體經Ⅰ、Ⅱ兩個序次灌漿后,試驗場地巖體地震波縱波速度>3 000 m/s的累計頻率達到86.38%,波速>3 500 m/s的累計頻率達到60.44%;經過3個序次灌漿后,試驗場地巖體地震波縱波速度>3 000 m/s的累計頻率達到90.05%,波速>3 500 m/s的累計頻率達到76.06%。

圖4 灌漿前與各序次灌漿后巖體地震波速度對比
此外,根據地震波測試資料統計,隨著灌漿序次的增加,巖體波速的變異系數逐漸減小,灌漿前和Ⅰ、Ⅱ、Ⅲ序次灌后巖體波速變異系數分別為0.22、0.19、0.17和0.16,表明巖體均一性在灌漿后得到了明顯改善。
灌漿完成后,在檢查孔中進行了壓水試驗,根據試驗成果統計,除AJ1孔和AJ3孔第一段巖體透水率>3 Lu外,其他試驗段巖體透水率均<3 Lu,巖體透水率值<3 Lu的段次占90%,達到了灌漿試驗的目標。壓水試驗成果見圖5。

圖5 灌漿后各檢查孔巖體透水率
本次試驗最終的灌漿孔間距為1.8 m,從灌漿試驗的成果分析,采用3序次逐漸加密的灌漿效果是明顯的。灌漿試驗結束后,巖體的透水率<3 Lu的段次占到90%, 達到了灌漿試驗的要求。 灌漿后巖體平均的地震波速度達到3 790 m/s,總體看也達到了試驗的要求,但地震波速>3 500 m/s的累計頻率僅為76.06%,說明仍有相當一部分巖體地震波速度低于設計
要求。分析其原因,一是灌漿孔的間距過大,漿液擴散范圍有限,未能達到兩灌漿孔之間的所有區域;另一原因是試驗場地巖層以及裂隙傾角較陡,而灌漿孔為垂直孔,鉆孔穿過的結構面較少,造成灌漿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壩基固結灌漿施工中可適當縮小灌漿間距,最終灌漿孔距可采用1.5 m,并采用傾斜鉆孔進行灌漿,鉆孔傾斜方向應與主要結構面的傾向相反[2]。
本次試驗每個灌漿孔首個灌漿段的灌漿壓力均采用0.2 MPa,以下隨深度每增加1 m,灌漿壓力相應增加0.1 MPa,整個試驗的最大灌漿壓力為3 MPa。灌漿試驗過程中,僅有2個灌漿孔的各1個灌漿段灌漿過程中出現抬動變形,變形量分別為7 μm和110 μm。因此,在壩基固結灌漿施工中,可以采用本次試驗確定的灌漿壓力。
本次試驗漿液配合比(水∶灰)采用2∶1、1∶1、0.8∶1、0.5∶1(或0.6∶1)四個比級。在Ⅲ序孔28個灌漿段中,不需要間斷灌漿即可達到穩定標準的灌漿段為21段,其中以2∶1的配合比結束的有11段,以1∶1的配合比結束的有9段,以0.5∶1的配合比結束的有1段。因此,開灌配合比采用2∶1,最終配合比采用0.5∶1(或0.6∶1)是合適的。
試驗場地巖體在經過3序次灌漿處理后,巖體地震波縱波速度與灌前相比有明顯的提高,且灌后巖體的均一性均有了明顯的改善,灌后檢查孔巖體透水率值達到了灌漿試驗的要求。試驗說明壩址區巖體具有較好的可灌性,采用水泥灌漿對壩基巖體進行處理是可行的。根據灌漿試驗成果分析,壩基固結灌漿施工可采用試驗確定的漿液配合比和灌漿壓力,灌漿孔間距需要適當縮小,建議采用1.5 m。為達到更好的灌漿效果,灌漿孔宜采用斜孔,鉆孔傾斜方向與主要結構面的傾向相反。
參考文獻:
[1]陳書文,蘇紅瑞,張長存,等.巴基斯坦高摩贊大壩樞紐工程基本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R].天津:中水北方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2003.
[2]馬國彥,林秀山.水利水電工程灌漿與地下水排水[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