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友,呂茂巖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孤東采油廠,山東 東營 257237)
履帶通井機主液壓輸出系統的改造
劉廣友,呂茂巖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孤東采油廠,山東 東營 257237)
以XT12型履帶通井機為例,分析其液壓輸出系統存在的問題,通過選擇更換適合的齒輪泵,將機械掛合取力裝置改為齒套聯軸器,并加裝換向閥等進行改造。此結構可以推廣在其他品牌的通井機上。
履帶通井機;主液壓輸出系統;齒輪泵;齒套聯軸器;換向閥
油田廣泛使用履帶通井機主要用于油田油、水、氣井小修、試油作業等,可在4 000m的深度范圍內完成提升或下放油管、抽油桿、深井油泵,試油時進行油井抽汲,清理油井時升降撈砂筒、提起或放下堵塞器、打撈井底落物,同時還能進行井口安裝及起重、一般的牽引作業等輔助工作。
1.XT12型履帶通井機組成
XT12型履帶通井機采用6135AK柴油發動機,底盤采用以T120型推土機為基礎改裝的通井機底盤,由車架部分、傳動系統、行走系統和主離合器系統組成。
XT12型通井機的主液壓輸出系統由液壓油箱、管路、取力裝置等組成,在作業中為液壓鉗提供動力源。其中動力元件為CBF-E90B齒輪泵,執行元件為液壓鉗,控制元件為溢流閥和閘門。
2.工作原理
在作業中,CF-E90B齒輪泵通過驅力裝置在滾筒變速箱一軸獲取動力,將機械能轉換為液壓能,為液壓馬達提供動力源。液壓馬達將液壓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液壓鉗工作。系統的壓力大小由溢流閥調控。液壓系統圖見圖1。

圖1 XT12型通井機液壓系統圖
3.存在問題履帶通井機原液壓輸出系統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1)CBF-E90B齒輪泵的鋁制殼體容易破裂,密封件易損壞,從而造成液路系統的漏油和壓力不穩。
(2)齒輪泵的掛合機構易損壞,需要頻繁維修或更換,增加了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不切斷主離合器時,不能拆卸快速接頭。
1.問題分析
齒輪泵易損壞的原因是操作人員調節溢流閥不當,使液壓系統的瞬間壓力過高所致。并且CBF-E90B齒輪泵的殼體為鋁合金材料,不耐沖擊,故容易開裂。而齒輪泵的掛檔箱經常掛合,當掛檔箱處于工作狀態時,掛檔撥叉和嚙合體直接接觸,相互之間不斷磨損,造成掛合機構損壞頻繁。
2.解決方案
經分析,考慮更換合適的齒輪泵;將機械掛合取力裝置改為齒套聯軸器,直接帶動齒輪泵運轉。此聯軸器可以自動調心,以補償由于齒輪泵的聯接箱體不同軸度。齒輪泵變成常嚙合式傳動,需在液壓管路系統中加裝換向閥,使齒輪泵在不工作時處于空轉運行潤滑狀態,這樣不用切斷主離合器就可拆卸快速接頭,并且可實現液路系統的壓力調整,從而起到保護齒輪泵、延長其使用壽命的作用。
1.新齒輪泵選型
已知液壓鉗參數如下。
擺線液壓馬達型號BM-D400,排量400mL/r,壓力10MPa,扭矩477N·m,轉速10~200r/min。因此,其最大流量為200r/min×400mL/r=80L/min。根據齒輪泵選型原則中的參數選擇,所以所選齒輪泵的流量必須大于80L/min,額定壓力高于10MPa。
柴油機型號6 135AK-6,額定功率(轉速)110kW (1 800r/min),最大扭矩(轉速)720N·m(1 200~1 400r/min)。
由于齒輪泵與發動機轉速比為1∶1。所以確定齒輪泵額定轉速必須高于1 200r/min。查液壓設計手冊可知,CBG-2080齒輪泵的公稱排量為80mL/r,流量為80mL/r x1 200r/min=96L/min>80L/min。
其額定壓力為16MPa>10MPa,額定轉速為2 000r/min>1 200r/min。所以CBG-2080齒輪泵滿足要求。
另外,此泵的殼體材質為鑄鐵,耐腐蝕強度高,比原鋁制殼體更加適合。
2.取力裝置的改進
因CBG-2080齒輪泵的結構與CBF-E90B齒輪泵的結構不同,與原掛合機構不能匹配使用,所以需要對CBG-2080齒輪泵的驅力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的取力裝置如圖2所示。

圖2 取力裝置總裝圖
3.閥件的選擇
由于設計的取力裝置無掛合機構,CBG-2080齒輪泵長期處于工作狀態,需在主液壓輸出系統加裝換向閥,使齒輪泵在不工作時處于空運行狀態,并且可實現液壓系統的壓力調整,從而起到保護齒輪泵、延長其使用壽命的作用。根據液壓系統壓力、流量及功能,確定選用ZL20多路換向閥代替掛檔箱和溢流閥,其具體性能參數如下表所示:型號ZL20;公稱通徑20mm;公稱流量100L/min;公稱壓力16MPa。
XT12履帶通井機新液路系統投入使用超過2年,實際使用情況表明,新的液壓輸出系統運轉良好,有效地延長了齒輪泵使用壽命,系統壓力更加穩定,減少了操作人員工作量,提高了作業效率。
[1] 雷天覺.新編液壓工程手冊[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第五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 孫桓.機械原理[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TE935
B
1671-0711(2014)03-0050-02
2013-12-31)